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幽默豁达 理趣盎然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幽默豁达 理趣盎然
    ——谈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
    张静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谪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夜已很深,诗人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待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此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他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于东坡,仍要回临皋住宿。“醒复醉”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仿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的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是贯穿他整个人生的主旋律。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冠服江边,挐舟长啸去矣。郡守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这位郡守显然没有理解,苏轼所写的,是心灵的历程。在精神上,当时他确已乘一叶扁舟遨游于江海之上,脱离了那不能忘情于营营的世界。
    这是一首重在理趣的词作。此词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趣盎然。这种理趣,不在于理的高深,而在于趣的点化。所谓“趣”,就是以超然而幽默的眼光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特别是“小舟从此逝”两句,以想象中的行为的放纵旷达,表现心灵的自由解放。诗人面对苦难的那一份洒脱和幽默,跃然笔端。此外,这种以哲理入词、以古语入词的手法,也开拓了词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力,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