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苏轼:在沉浮中永生的传奇文学家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10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极富传奇色彩。
    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的一天,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四川眉山彭老山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令人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那一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六十多年后,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使彭老山重新焕发了生机。这个传说似乎注定了苏轼的一生是传奇的。“眉山三父子”,指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三人同位“唐宋八大家”之列,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可谓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苏轼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学情味很浓的家庭,这为他以后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少年时的苏轼志得意满,写得一手好文章。二十二岁那年,他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科举考试第二关——礼部考试的第二名,随后在廷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成为制举考试第三等。他也是自北宋开设制举以来唯一一个获得第三等的士子,这一年苏轼二十六岁。从此苏轼走上了仕途。
    初入仕途的苏轼年少气盛,首任凤翔,在前辈陈公弼的“百般刁难”中找到了自己身处政治漩涡中应有的心态与豁达。在生活中,温婉美丽、善解人意的爱妻王弗也给予了苏轼无尽的温情,此时的苏轼是幸福而甜蜜的。在凤翔任职三年后,苏轼回到了京城。然而,此次回京苏轼并未像预想的那样过上好日子。首先是妻子王弗去世,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接着第二年,父亲苏洵也与世长辞,于是苏轼回家乡为父亲守丧三年。他并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家乡。
    为父守丧三年期满之后,苏轼满怀信心地回到京城,想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此时的朝廷已不是他当初离开时的那个朝廷了。宋神宗即位,王安石为宰相,开始了变法。苏轼因为对变法持否定态度,被驱逐出朝廷。但苏轼毕竟是一位人才,宋神宗将他任命于杭州担任通判。远离京城的苏轼并未灰心丧气,他为官一方,全心为民,为杭州的老百姓办了不少实事,赢得了人民的赞扬。与此同时,他也不忘享受生活,他在大自然的山水之间寻找生活的乐趣,因此才有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清明与空灵。
    此时的苏轼是感伤的,寂寞的。在一个月圆之夜,苏轼想起了远在他乡的弟弟,李白尚且“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而孤身一人的苏轼却只能“把酒问青天”,欲乘风归去;要“起舞弄清影”,却无人为伴,只好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夙愿。这首中秋词道尽了苏轼的哀愁,也开创了中国古代词史中超旷清迈的词风。
    之后,苏轼来到湖州担任知府。新的环境,新的开端,苏轼开始酝酿新的工作计划,要为地方百姓做更多实实在在的好事。然而,这一切已经不可能实现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打碎了他的美好愿望,这就是北宋文坛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受此案牵连,苏轼被捕入狱,差点遭受灭顶之灾,经多方援救,被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的苏轼走出牢房。看着络绎不绝的行人,感受着拂面的微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天生乐观的苏轼写下了一首诗:“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迫咎,窃禄从来岂有因。”这首诗的意思是,面对酒杯,我觉得刚刚过去的事情就像一场梦一样,拿起笔来作诗依然出神入化。大难过后何必去回想往事呢,劫后余生难道是有原因的吗?由此可见,苏轼是多么豁达!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来到了黄州。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经历了人生巨大落差的苏轼,在面对新的环境时,他将何去何从?
    为了解决生计问题,苏轼自己开辟了一块荒地,名为“东坡”,这也是为什么苏轼又叫苏东坡的原因。他自制东坡肉,自烹东坡羹,自酿蜜酒,对酒当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生活何其潇洒?何其浪漫?他著书交友,不拘礼法,为人起绰号,因此才有了这样一首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这就是“河东狮吼”这个词的出处。
    黄州是闭塞的,然而,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的一个低谷,却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黄州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浮沉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着“清风徐来”,领悟着“水波不兴”,徜徉于大自然之中,震撼于大自然的浩渺,发出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叹。一游赤壁,苏轼体会到的是大自然的浩茫与人的渺小,人只有在大自然之中才能寻找到真我,才能摆脱有限生命对自我的束缚。这就是“一咏赤壁”!
    也许在《赤壁赋》里苏轼只是领悟到了要摆脱有限生命对自我的束缚,而在《后赤壁赋》里苏轼则告诉我们他是怎么做到的。在这首赋里,登高长啸的诗人,飘然而至的道士,横越大江的仙鹤,早已分不清你我彼此。也许,仙鹤就是道士,道士就是诗人,而诗人也就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更像是仙境里的一幕戏,诗人一会儿扮作道士在月下飞翔,一会儿化作仙鹤掠过小舟,一会儿在悠长的箫声中静静入睡。这是一幕诗人的独角戏,戏中的道士、仙鹤代表着他融入宇宙自然的永恒灵魂,代表着他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与解脱。这就是苏轼的“二咏赤壁”。
    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似乎更加著名,也更具有广泛的民间影响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词的上阙,滚滚长江东逝,大浪淘沙,湮灭古今多少风流人物!山崖西边,赤壁高入云霄,仿佛要横穿天空,刺破苍穹!恢弘汹涌的长江水,掀起一阵阵滔天巨浪,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历史啊,是如此的惊心动魄;人生啊,是如此的壮怀激烈!锦绣江山孕育出多少英雄豪杰,然而,却早被无情的时间冲刷得干干净净!这是惊心动魄的美丽!在词的下阙,写到了周公瑾与小乔的幸福,有美人陪伴,消灭曹军,不过是谈笑间的事。这才是儒将风流,这才是大英雄的气度!然而,历史再阔,小乔再美丽,也与苏轼无关,只能在此感叹,也难怪生出这许多白发!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梦,又何必为虚幻的历史伤感多情,为自己的老大无成暗暗悲伤呢?也许只有江水、明月才是永恒的存在,且让我们与江月共饮,好好领略这赤壁的夜晚吧!这是潇洒多情的感伤!这是苏轼的“三咏赤壁”。
    苏轼的这三篇歌咏赤壁的佳作不仅是他人生的绝唱,也成为文学发展史上的绝唱!苏轼的文学创作在黄州达到了巅峰!
    之后,苏轼又被贬到了更加偏远的儋州,此时的苏轼已近花甲之年,生活的困顿并未将他打垮,他依然以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去享受。他写诗游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简直有点乐不思蜀;他甚至于误把他乡当故乡:“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此时的苏轼已经打定主意,准备在海南终了一生,他不断地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品行与操守。然而,又是一道诏令下来,苏轼又开始了他的“搬家“之旅,这次他的最终目的地是江苏常州。
    其实,在苏轼决定归老常州的时候就已经是病魔缠身了,经过一路的舟车劳顿,到了湿热难耐的常州时,苏轼已经是病入膏肓,没过多少时日,他就与世长辞了。“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可能是他在临去世时的心情吧!
    苏轼就这样走了,他不像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乘着酒兴,化作一道月光永久地离开了人间,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像传说中的杜甫,最终因食物中毒或溺水身亡结束了生命,结局沉重而悲凉。苏轼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却永远不会消失。
    他的生命,好似一段涓涓的溪流,渐行渐远,离开了我们的视线,但最终将汇入大海,永远不会干涸;他的生命,好似一轮皎皎的明月,时隐时现,虽会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但终究还会在星空闪耀,永远不会黯淡。苏轼是永生的,他永远都将在中国文化的星河中川流不息,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