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女性主义的再次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人文版2009年第 佚名 参加讨论

    女性与花的联系,古已有之,以花的意象喻女子的传统,可谓连绵不辍。历史发展到今天,女性之花是水仙,是茑萝,是木棉,是牡丹,是野百合,是铿锵玫瑰,还是蓝莲花?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而女性的美,正在于这万紫千红,而非千人一面。
     《女孩子的花》一直被当作唐敏散文的代表作,并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女性散文的力作。该文标明写于1986年妇女节,文章的题目和特意标明的时间,使它似乎有某种女性主义的特征和寓意。现今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女性对自身的思考和定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当时这篇关于女性性格、爱情、命运的经典文本,已有重新解读和审视的必要。
    时过境迁,以一种后见之明来看,这篇散文受欢迎可能在于它于当时具备一种全新的美感:它重新赋予女性娇美、纯洁、柔弱等特征,这对于建国后文学中对两性差异的长期漠视无疑是一种反拨。同时,文中对女性爱情与命运细腻、郑重的思考与感喟,表明那个时代女性开始关注自我、思考自我、书写自我。而文章结尾部分提到“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显示了作者对女性情感和生命的珍爱、尊重与呵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写女孩子的人生境遇,笔触细腻曲折,颇堪玩味。以上种种,或可视为这篇散文问世后大受欢迎的原因。
    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女孩子的花》里的水仙花似乎并不适合作为现代女性的象征。
    文章第二段写到象征女性的“百叶”水仙花,“像闽南善于沉默的女子,半低着头,眼睛向下看的。悲也默默,喜也默默。”这种低眉颔首、终日“默默”的样子,实际上仍是传统女性的经典姿态,而这恰恰透露出文本对女性以及男性的认识似有性别本质主义的嫌疑。这种旧式的女性美,虽则体现了性别差异,但并没有赋予女性美新的质素。
    文中对男女性别差异的表现都带有这种先验的特征:“男人在爱他喜欢的女人的过程中感到幸福。”“女人则相反,她只要接受爱就是幸福。”“男子的爱比女子的长久。只要是他寄托过一段情感的女人,在许多年后向他求助,他总是会尽心帮助她的。”“做男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办法珍惜他不喜欢的女人对他的倾慕。”这里有一种明显的、简单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式。事实是,男女两性的性别特征是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的,每个男性和每个女性个体都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善与恶、爱与被爱、长情与薄幸,并不能因男或女对号入座。虽然作者标明这是一位朋友的话,但却强调这位朋友“比我多了十年阅历”,并对这些论断完全认同。《女孩子的花》在否定之前几十年对女性“男性化”的同时,又不经思索地承认了古老的文化建构体系中对两性的定位。
    而文中对女性爱情境遇的思考,看似深婉曲折,颇合女子柔肠百结的心态,但细思量,仍有偏颇之嫌:“尤其担心她的身段容貌不美丽而受到轻视,假如她奇丑无比却又聪明又善良,那就注定了她的一生将多么痛苦”,这里似乎强调女性社会处境的艰难困窘,但却忽视了女性自身的能动性和力量,女性似乎只是传统的被动承受者,而不能有所作为。
    文中似乎要塑造“女孩子的花”柔弱却坚决的一面:作者的梦中,女孩子的花因为“妈妈不爱我们”而自尽;现实中,女孩子的花“拼命地”开放,发出“锐利”的芬芳,意外倒在蜡烛上的花被作者有意形容为“自尽了”,进而得出“女孩子的花,刀一样的花”的结论。实际上,这种清刚决绝非但不能视为女性的坚韧,反倒更体现出一种脆弱——得不到爱,就去死。张抗抗《牡丹的拒绝》也塑造了“花”的决绝——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但这种决绝的内里却是“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两种决绝,一种是为了“被爱”,一种是为了“自己”,值得深思。
    也许这样的解读会有使女性境遇更糟糕的危险:既然女性不承认自己的精致脆弱,那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好了。我们不是要否认对女性的尊重与爱,而是认为这种尊重与爱不必建立在示弱的基础上。
    李银河说:“与其强调两性的差别,不如强调两性都是个性丰富的人。”女性与花的联系,古已有之,以花的意象喻女子的传统,可谓连绵不辍。历史发展到今天,女性之花是水仙,是茑萝,是木棉,是牡丹,是野百合,是铿锵玫瑰,还是蓝莲花?似乎都是,似乎又都不是,而女性的美,正在于这万紫千红,而非千人一面。但无论哪一种女人花,都应该首先为自我怒放,而非将身家性命寄托在对别人的等待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