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兆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荷兰Utrecht大学数学系,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他醉心于逻辑学研究,又对儒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推崇陈寅恪先生的学识与思想。 2010年1月,郝兆宽老师刚从美国归来,之前他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访学一年。与许多抱着去感受异国文化、开开眼界的心态不同,他是带着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去的,经过一年的交流、学习,“这个问题差不多也解决了。”在我们这次正式采访之前,他笑呵呵地和我们说到。 读书: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 我们的谈话从郝兆宽老师的访美感受开始,他没有多说那边的风景、饮食,却特别乐意分享前半年在加州大学,后半年在哈佛大学的交流、学习经历。郝兆宽老师说去哈佛并不是奔着这所世界最高学府的名声,而是加州的老师推荐那里有位教授或许对他的学术疑惑有帮助,在下半年还会开授相关课程。郝老师说他带去的那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差不多解决了,正好也到了回国的时间。而这一年,他只在暑假带着女儿去了美国的东、西部几个州旅游,给自己换了一部看电子书更加清晰、便捷的手机。 谈起现在的状态,郝老师表示很知足。“让你读书,还给你钱,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当然,读书也是有选择的,不是什么样的书都值得读。郝老师认为,有些翻了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的书一定不是好书。像他刚开始接触诸子百家时,第一遍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但随着岁月的积淀、阅历的丰富,还有凭借自己喜欢琢磨的那股劲,“现在是一遍比一遍看着亲切”。 逻辑:到底有没有死? 郝兆宽老师的专业是逻辑学,1997年他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逻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而在他之前该专业已是六年没有人报考了。回忆起那段在北大求学的经历,郝兆宽老师至今仍是十分感慨。当时北京大学逻辑学专业只有他一个人在读博士,就在他踏进北大的第一天,接他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师弟告诉他,北大逻辑学的博士点因为长期没有人报考已经停招了,他是最后一个博士生。甚至他当时的老师也对他说学逻辑是没有前途的,因为逻辑是死的。郝兆宽老师不信这个邪,他对国外的逻辑学研究状况产生了兴趣,于是在1998年至1999年,由世界著名逻辑学家DirkvanDalen教授推荐,还在读博士研究生的郝兆宽老师到荷兰数学研究所(MRI)进修,在荷兰Utrecht大学数学系学习。他用“开了眼界”来描述在荷兰的学习,说仿佛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认识到逻辑有自己的价值、意义,更坚信“逻辑并没有死”! 从逻辑学到儒学:个人乃至民族的自由与独立! 系统的逻辑学学习,培养了郝兆宽老师严谨、缜密的治学态度,也使他不会盲从他人观点,而是喜欢自己去推导、论证。但逻辑学并不是万能的,他感觉到在处理父母、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上,逻辑学好像帮不了什么忙,于是他找到了儒学。他认为儒家思想能帮助他解决许多生活上的困惑,比如“温、良、恭、俭、让”教人和善,不咄咄逼人,这样能让人生简单起来。 在郝兆宽老师心中,集中国传统文化大成的当属“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1992年,在《读书》上无意中读到的一篇关于陈寅恪的文章——《最是文人不自由》为他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陈寅恪在上世纪20年代倡导: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至今听起仍振聋发聩。后来人对这句话的解读一般都围绕着知识分子个人的学术精神和人生修养,认为陈老先生在呼吁不要盲目崇拜西方文明,而是要有自己的思考。郝兆宽老师在研究陈寅恪的大量著述、文章之后,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说这里的自由与独立,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他强调,不能单纯地套用西方的价值体系去理解“自由”、“独立”,要从儒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去理解。陈寅恪经历了中国抗日救亡、国共内战时期,对西方列强的压迫有着深切的感受,只有将个人与民族结合起来,保持自己的独立与自由,才能傲然于世界。 儒学与科学:最能和谐相处 关于近几年的“国学热”,郝兆宽老师的看法明显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往被供于庙堂的经典,现在飞入寻常百姓家,总体来说是好事,起码给了大家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途径。但也要警惕不好的一面,即“抱残守缺”的心态,不能死板地照抄照搬,真正需要恪守的是儒家的精神。 郝兆宽老师推荐了四套丛书给青年人。之所以选择丛书,一方面是丛书比较全面,另一方面是青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地读其中的某几本。两套国学从书《新编诸子集成》和《十三经清人注疏》是青年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的很好门径;而另两套科学类书籍《第一推动丛书》和《西方数学文化理念传播译丛》,郝兆宽老师解释道,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传承和发扬,体现的是我国的软实力;科学技术和经济物质,体现的则是硬实力,我们落后于西方的是科学,故中国要追赶西方,年轻人就需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儒学具有包容性,所以儒学与科学是最能和谐相处的。 关于儒学,郝兆宽老师有一个生动的描绘:它的外壳是柔软的,但内心却无比坚强;不像一些学说表面气势凌人,实际却空洞脆弱。儒学的这种外柔内刚的特点像极了中华民族,重视的是精神上的修养,培养的是强大的内心世界。 寄语青年 关于青年人如何读经典,郝兆宽老师说了五个字:“同情的了解。”就是要将经典中的论断、争辩置于当时的环境去考量,而不是用现代社会的标准去评断。此外,读经典还要学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郝兆宽老师在给青年人的寄语中写了这样两句话:“礼义廉耻是圣人千古遗训不可有一丝懈怠,忠君爱国乃吾辈立身之本岂能容半分迟疑。”这是他在美国学习期间用于自省的两句话,愿与青年人共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