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这首五言绝句,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春,自江宁县(今南京市的核心地区)乘舟沿长江东下赴广陵郡(今江苏扬州)时。当年李白25岁,风华正茂,出川刚两个年头,正在东南地区漫游。 “征虏亭”,今已不存,故址在今南京长江南岸。亭始建于东晋,文献记载各各不一,或谓征虏将军谢安建,或谓征虏将军谢万建。谢安、谢万是兄弟,皆为东晋重臣,但《晋书》二人本传中都没有他们曾任“征虏将军”的记录,故以上二说均难以确定。大抵该亭得名的由来与“征虏将军”有关,至于将军姓甚名谁,尚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前两句交代此番出行的时间、地点、交通工具与目的地,作用略同于“日记”,简明扼要。但也不单纯是“流水账”,以文学眼光来看,至少有两个字是用得很凝炼的。一个字是“下”:南京在扬州的上游,顺水放船,故云。一个字是“明”:形容词作动词用,为“照亮”之义。后两句着力描写旅途所见江上风景。古代帆船吃水不深,又当夜晚,故长江江面虽阔,也只是贴岸航行。南京至扬州一段江面,北岸为平野,南岸为丘陵。航船贴近南岸,因有夜月照映,故山花历历可见。山花何所似?似美人精心妆饰的脸颊。遥望江上,则渔船及其他航船的灯火,星星点点,摇曳不定,犹如夏夜里的一只只萤火虫在飘飞。二句一近一远,一静一动,共同营造出了夜长江的秀美与空灵。在人们的阅读印象中,李白的山水诗向来以大劈斧皴、雄奇俊伟见长,想不到他还有笔法如此萧闲细腻,意境如此宁静幽微的一面! 南朝梁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物色》篇里,首次提出了“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文学创作亦得益于“江山之助”的观点,并赞曰:“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李白这首山水诗之所以风格迥异于其他代表作,不完全因为它是诗人早期作品的缘故,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祖国的大好河山面相百变,多姿多彩。就拿长江来说,固然也会有“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涛似连山喷雪来”,“月晕天风雾不开”(李白《横江词》六首)的惊心动魄,但还是“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的时候居多,一经诗人画笔写生,自能令读者心旷神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