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斗酒倾茶万古情——李清照在青州的文学创作简介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崔永胜 参加讨论

    李清照(1084-?),北宋济南章丘明水人。李清照可谓出身名门。父亲李格非,是宋代著名学者。母王氏,是仁宗朝重臣、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她在汴京度过了自己烂漫纯真的少年。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当朝宰相赵挺之之子、二十一岁的少年才俊赵明诚结为连理。由于两人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幸福美满。大观二年(1107),公公赵挺之病死,接着夫家被抄,夫婿入狱,由于没有赵家人犯罪的证据,不久被释放。于是赵氏一族回到青州老家。
    对于这次免官归里,李清照没有赵氏一家的沮丧不安,她感到的是一种远离政治纷扰、重回自然的轻松。从她甫归青州创作的《小重山》可以看出这种欣喜之情: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廉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赵家被抄在大观元年(1107)七月,后赵氏族人身陷囹圄,回乡应在这年年底或明年年初,与这首诗创作时间——初春相和。“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一句如释重负,可见李清照对回乡生活的盼望已久和深切的期待。把这次归乡比作陶渊明的归隐。也在此时,李清照把夫妻二人的居室命名为“归来堂”,与上词皆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之意。同时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取意于《归去来兮辞》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一句。
    归乡对李清照夫妇来说是得其所愿。没有了官场荣利的左右和提心吊胆,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他们美好的生活中,吟诗作词、收藏考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这段美好时光时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经济上虽然清苦,他们在精神上却得到了用金钱买不到的满足和愉悦。他们用节省下的钱搜集金石书画,共同鉴赏,写作题跋,《金石录》主要是在这段时期写成的。
    在这种悠闲的生活中,李、赵的感情得到了升华。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提到“翻书倾茶”的千古佳话,千百年来为人所艳羡: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无怪乎老年李清照回忆这段时光时,说自己“甘心老是乡矣”。这种甜蜜的生活在李清照的词《丑奴儿》中有所体现: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炎。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这首小词裁取了夫妻生活中晚饭后睡前的一个小镜头,通过对女主人公娇媚外貌的描写,营造了一个香艳甜蜜的氛围。最后一句,一笑一语,把这种香艳又向上升了一个层次。从中可见二人的幸福生活。
    除了卿卿我我的甜蜜,还有小别的忧愁,在这段时间里,赵明诚曾约好友遍历山东名胜,动辄几月不归。敏感多情的李清照独守空闺,其思夫之情可想而知。李清照表达这种情感的词最多,以《蝶恋花》为代表: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初春时节,赵明诚携友人出游,李清照被抛闪在家。看着发芽的柳枝,怒放的梅花,自己却孤身一人,只有用睡觉来打发无聊的时间。终于捱到晚上,独自剪着灯花来度过漫漫长夜。女词人在最后抓住“剪灯花”的细节,使整首词更加生动、鲜活起来。这种美好的生活随着赵家的平反而结束。政和元年(1111)初,赵挺之的夫人郭氏奏请朝廷恢复其已故丈夫的观文殿大学士的官职。大约在这之后,赵氏三兄弟相继出仕,但大多是一些闲散差使。赵明诚有确切记载的出任实缺地方长官是在宣和三年(1121),出任青州以东几百里的莱州(今掖县)的知州。从文献资料来看,大部分时间赵明诚是单独在莱州的,李清照仍留在青州。在赵明诚赴任的那一年八月,李清照曾去莱州探望过他。在路经昌乐驿馆时,写下了思念家中姊妹的《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李清照在青州的岁月是她创作的黄金时期,除了大量的诗词外,她的词学理论著作《词论》也是在青州创作完成的。[1]这篇文章只有五百多字,但内容却极为丰富。从词的产生说起,回顾唐代以来词的发展脉络,并对北宋以来的重要词作家进行品评,以表达自己对作词的看法,得出词“别是一家”的结论。其中尤值得称道的是,李清照作为封建社会的小女子,不盲从前人,而是逐一指出各家的不足,即使连其父的师辈苏轼也不能幸免,认为其词“皆可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展示了李清照与众不同的胸襟和过人的胆识。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赵明诚转任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区),离青州只有百里之遥。可能是由于李清照在青州的缘故,赵明诚的任所都在青州周边。此前此时的政治形势急转直下,宣和七年(1125),金兵南侵,宋军全线崩溃。徽宗在慌乱中退位,把这个烂摊子甩给了儿子钦宗。但当时战火还没有直接影响到京东东路一带。同时,一些南逃的士兵流入青州,对当地的治安造成一些影响。此后,金兵多次南下,终于在靖康元年(1126)年底,攻陷汴京,掠徽、钦二帝北去。北方地区马上陷入无政府状态,局势相当混乱。建炎元年(1127),三月,李清照的婆母在建康去世,赵明诚奔丧先期到达建康。两人鉴于当时的形势,山东很快将非大宋所有,所以赵明诚还带走了十五车金石书画。李清照留下照管家里的其他事务。不久,李清照也南下。这年十二月,青州败将王定拥兵作乱,留在青州归来堂的大宗珍贵文物书画化为灰烬。至此,李清照结束了她一直念念不忘的“屏居乡里”的幸福时光。
    南渡后,李清照颠沛流离,国亡夫死,凄凉的晚景使她对这段时光更加眷恋。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写有一首《偶成》诗,表达了她对归来堂生活的怀念: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丛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昔时。
    赵明诚卒于建炎三年(1129),上推十五年,正是二人屏居青州时。
    注释:
    [1]诸葛忆兵《李清照与赵明诚》,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8页。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