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中华文化溯源·复州皮影:穿越400年的光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戴着500度的老花镜,宋国超又熬了一宿,用驴皮刻出了一个新影人。老伴儿王淑玲嗔怪他:“再过几年累瞎了,我可不伺候你。”宋国超嘿嘿一笑不吱声儿,对老伴儿的关心,他心领神会,但对复州皮影的传承使命,他难卸重担。
    今年69岁的宋国超,是复州皮影戏班——“义和班”的第四代传人,2008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他是皮影艺术不可多得的全能艺人,不仅吹、拉、唱、打、拿样样精通,而且擅长雕刻影人,更是集编剧、导演于一身,技艺的全面性超过了他的祖父和父亲。
    “股骨头坏死十几年,疼得炕都下不来了,还叫我少花钱买药,多攒点儿钱搞皮影。”老伴儿王淑玲嘴上虽然埋怨,但心里最能体会宋国超传承皮影艺术的艰难。多年来,正是她的这份默默支持,让宋国超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没有放弃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传统民间艺术,相传产生于汉代,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说、念、唱、打”一招一式均有风格。小小的影窗,烛光透影,小小的影人,时光流转。多少真实的声音,凝成了乐谱、曲牌、声腔,多少生动的音容笑貌转化成舞动的光影。历史文化、人情世态,通过这影窗和影人传承着民族的性格和民族的风范。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早利用光影来演戏的是哪个国家?答案或许是中国,而皮影戏就是有力的证明。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复州皮影戏,是我国古老皮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像一株顽强的山花,深深地植根于辽南沃土,生生不息。
    复州皮影戏名字的由来,缘于复州。复州的称谓起源于辽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于神州四年(919年)灭渤海国后,恐女真人为患,将居住扶余城(今吉林省扶余县)的强宗大户,迁到复州境内设“扶州”。为使女真人忘却故乡,于会同元年(938年)用同音“复”字代替“扶”字,称“复州”,从此就有了复州这个名称。复州位于辽东半岛,濒临渤海,这里交通发达,物阜民丰,是历史上的重镇,辽南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据《东北俗文化史》记载,复州皮影戏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陕西来东北戍边的士兵传来的,后逐渐由营房传入民间。清朝定都沈阳后,许多王府、将军府以及都统府都成立家庭影班进行表演。因此上行下效,民间的皮影戏也活跃起来。
    复州皮影戏真正盛行是在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当时北京附近“白莲教”活跃,有的皮影艺人也参加了“白莲教”,被清政府诬为“悬灯匪”,并下令禁演皮影戏,滦州皮影艺人被迫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大约与此同时,山东登州皮影戏也陆续跨海到辽南来演出。复州皮影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兴起的,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复州皮影戏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据95岁高龄的瓦房店市政协原副主席、文化馆馆长牛正江介绍,1951年,他在民间艺人学习班上调查得知,当时分布在复县民间艺人手中,有43盘影箱,这还不包括皮影爱好者手中保存的。一盘影箱就能组成一个影班进行演出,43盘影箱就意味着一天晚上可同时演出43台皮影戏。
    当年演技较高的皮影班,一年到头不封箱,冬天在室内演,夏天在村头树下露天演。当时演出的报酬比较低,花七八元钱或石八斗粮食,就能请影班唱三宿。每次演影都要有个明目,那个年代人们还受封建迷信的影响,牛马得病,用这种形式向牛马王许愿演戏酬神,或者祈求得个丰收年,当然也用这种形式唱影庆丰收。
    “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皮影戏是艺人用双手操纵影人来进行表演的独特戏曲样式,集雕刻、美术、音乐、表演为一体,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戏曲形态,也是百姓了解历史、学习文化的有效载体。
    皮影戏的影人大多用驴皮制作。驴皮买回来,要先放在缸里,倒入水和石灰浸泡七八个小时,把毛沤掉。然后加矾沤一天一宿。取出后,将驴皮绷在木架做的撑子上,用刀将毛根和脂肪刮干净,再经风干、浸油、成半透明状,就可以供刻影使用了。刻影人根据不同的剧情和人物进行构思、设计、刻制,最后涂色。
    民间皮影戏班七八个人就能演,每个人都是一专多能。有导演、有乐手,有唱的、有演的,尤其讲究唱腔,有些老影迷,专门冲唱功而来,俗称“听皮影”。老艺人们这样形容皮影表演:“白”(指道白)是骨头,“唱”是肉,活灵活现靠操作(指耍影的技巧)。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些艺人在复州皮影戏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创新尝试,以真人代替影人,演员登台表演。发展到今天,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新剧种——辽剧。2014年,新创作的五场大型辽剧《圆谎》,参加辽宁省第九届艺术节调演,一举获得辽宁省第三届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九届艺术节剧目金奖。地方传统戏曲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2011年,瓦房店慈善总会帮我申请了股骨头坏死患者援助项目,做了手术,现在好了,我又能到处走了。”恢复健康的宋国超如今对传承皮影艺术充满了信心,“国家这么重视,对我们这些老艺人来说,是莫大的福气。所以,就算砸锅卖铁,也心甘情愿。”今年他又接了一项培养皮影艺人的任务,工作劲头儿更足了。
    (本报记者 吴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