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善待历史文化遗产:让遗产与生活相互供养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郑海鸥 参加讨论

    出门在外,话不出三句,就习惯互相问起籍贯、说起家乡。
    老王来自某历史文化名村,和他聊着,话题变得有些沉重:多少家乡还载得动乡愁?
    老王无奈——这些年回到故乡,却慢慢开始“水土不服”。“自然正在被开发成假自然,道路和古建也成了古不古、土不土的模样。”他说,现在家乡的古河道里一概不让游泳划船、禁止捞虾钓鱼,人和河的亲密就这样没有了,水面再也倒映不出生活的乐趣。而整齐划一的“古文化街”更是让人心痛,突兀、没有生气。
    老王感叹,之前树木花草自由生长在道路两旁,与蚂蚱、蝴蝶自由玩耍,现在呢?花草树木被剪成一个模样,还圈养了起来。“树哪能透过气?这是把自然锁起来了,反过来也是把我们自己锁起来了。”
    这就是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吗?家乡的河流、山川、草木世世代代与他们和谐共生,现在为什么要把生活的伙伴“供起来”?城市的千城一面早已饱受诟病,又为什么要把那样的审美格格不入地移植到乡村?
    的确,如一位长期考察中国传统村落的专家所说,中国多地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都被标签化了:恨不得保护就是“冻结它”、开发就来“格式刷”,与人们生活、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越来越远。那么,遗产保护没有了群众基础和文化根脉,何谈可持续?
    众所周知,欧洲的许多国家很少把街边的遗产锁起来,人们和它们生活在一起,互相并不破坏彼此的存在,而经过长期的情感融合,保护遗产也成了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人从小接触小动物,与它成为朋友,自然就会与它为伴,和它形成一种默契,有了感情基础,保护和珍爱也就成了一种自觉。
    所以,何不把历史文化遗产变成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变成我们的朋友?
    近几年,“大运河遗产小道”的建立,已经在人与遗产的和谐相处上迈出了一大步。或清晨、或午后,人们在遗产小道上聊天、散步、休闲,风景、文化、历史都扑面而来,亲切可感。许多人就自豪地感叹:咱也构成了千年运河的一段历史!爱护她,人人有责。
    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让历史成为活生生的故事,与文化遗产交朋友,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收效显著。
    另外,旅游开发也是可以和遗产保护互相成就的。这就要求开发建立在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传统和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必须更加重视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多样性价值和情感价值,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有认同感。
    同时,若游客能在这里感受到非千篇一律的古色古香,享受原生态的生活,岂不让本地的旅游更具“不可替代性”和吸引力?这样一来,家乡人民与文化遗产相互供养,外地游客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则自然而然形成了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待到那时,何愁无处寄乡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