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宋人绝句鉴赏之十五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谢赵生惠芍药 陈师道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
    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
    陈师道(1053—1101),字无己,又字履常,别号后山,彭城(今徐州市)人。16岁时从师曾巩。元丰四年(1081),曾巩奉命修本朝史,荐陈师道为员,因其是布衣而未果。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南京(今河南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被劾擅离职守,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任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被誉为“苏门六君子”之一。哲宗绍圣元年(1094)清除元祐党人,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
    陈师道有诗论《后山诗话》,提出“诗文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和黄庭坚的主张一脉相通。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创作上,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他自己说:“于诗初无诗法”,后见黄庭坚诗,爱不释手,声称 “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 (与晁说之论诗)。于是把自己过去的诗稿一起烧掉,从黄学习,两人互相推重。江西诗派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列为”三宗”,其实陈师道只是在一段时期内学习过黄庭坚的诗风,其后就发现黄庭坚“过于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后山诗话》),因而致力于学杜。对于他学杜甫所达到的境界,黄庭坚也表示钦佩,曾对王云说,陈师道“其作文深知古人之关键,其作诗深得老杜之句法,今之诗人不能当也”(王云《题后山集》)其诗风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大体上说,陈师道的诗由于受黄庭坚的影响,做诗要”无一字无来历”,但他的学问不如黄庭坚,需要”拆东补西裳作带”(《次韵苏公〈西湖徙鱼〉》),不免显得竭蹶。而在学杜这一方面,也仅仅专致于形式格律,所以虽然形式上能有所肖似,却往往缺乏杜甫的深沉雄健。其代表作有《春怀示邻里》、《送外舅郭大夫赴西川提刑》、《示三子》、《放歌行》、《十七日观潮》等。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代表作有《南乡子·急雨打寒窗》、《菩萨蛮·银潢清浅填乌鹊》等。
    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诗论《后山诗话》和笔记《后山谈丛》等。
    
    陈师道手迹《咏周昉画李白真》 徐州故居陈师道雕塑像
    陈师道为人,至少有两方面只得师范:一是严肃的创作态度相传他做诗用力极勤,平时出行,有诗思,就急归拥被而卧,诗成乃起。有时呻吟累日,恶闻人声,家人此时屏息静声,甚至连猫狗都要驱赶出去。所以友人黄庭坚称之为“闭门觅句陈无己”(《病起荆江亭即事》)。这种严肃的创作态度。他自己也称之为“卒行好步不两得”,“卒行无好步,事忙不草书”(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
    另一就是他坚贞操守,坚守信念,不为贫贱所移,不为富贵所欺。陈师道终其一生,只做过秘书省正字,而且时间很短。可以说,他的终生职业就是个教师。因此极端穷困,甚至不得不长期把妻子和三个儿子寄养在岳父家,写下锥心泣血的《送外舅郭大夫赴西川提刑》、《示三子》。但是,他是个很有骨气的人,一生安贫乐道,毫不动摇:当时朝廷用王安石经义之学以取士,陈师道不以为然,不去应试;太学博士正录推荐他为学录,他推辞不就,因为他不同意当时执政王安石的经学主张;王安石的副手执政大臣章淳亦曾托秦观致意,让陈师道去拜见见,准备加以荐举,他却回答说:“士不传贽为臣,则不见于公”(《与少游书》),拒不谒见。就连对他有知遇之恩、举荐他徐州州学教授的苏轼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也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曾巩)”,婉言推辞。他不愿成为“苏门四学士”而只能是“苏门六君子”。最后甚至宁愿死于严寒而不愿穿宰相赵挺之送来的皮衣,因为他很鄙薄这位“炙手可热心可寒”(李清照语,为赵儿媳)连襟的为人。而这首《谢赵生惠芍药》亦是用文学语言加以证明。诗人解花语人,托物咏志,借以表达自己独立的操守和高洁的人品。
    中国古代诗词中,咏芍药的诗歌很多。比较著名的如韩愈的咏芍药诗云:“浩态狂香昔未逢,红灯烁烁绿盘龙。觉来独对情惊恐,身在仙宫第九重。”这是惊叹芍药的姿娇色美,以自己的不能自持之态,极言芍药的“浩态狂香”,诗人当时的狂喜之情。
    这种正面咏歌芍药色艳体媚的在唐人笔下时时可见。这种情况当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和风尚,诗人笔下的芍药牡丹之属,犹为画家纸上的仕女,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姬妍富态之美,极其醒目。
    陈师道则不然。在这首诗中,他既并没有从正面描摹芍药的形态,而是从侧面来表现芍药的风韵;更不是咏叹其娇柔妩媚,而是独立不迁、俊逸超群的品格。
    原诗共二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第一首是这样的;“从微至老走风尘,喜见乡园第四春。独舞东风醉西子,政缘无语却宜人。”
    从这首诗来看,此时诗人有四十多岁。因唐宋人在三十五岁后,就多有自称为“翁”的,比如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实际上只是三十六岁,故四十岁后自称为“老”,便毫不奇怪。陈师道三十四岁开始任徐州教授,三十七岁移任颍州,四十一岁时,因丁母忧而卸任,此后迫于贫困,在曹州岳父家住了三年,接着又在家乡彭城住了二年。从“喜见乡园”四字看,此诗大约作于家居之时,此際诗人正是饱受风尘之苦。赵生大约是他过去在家乡教书时的学生。学生来看望老师,带了一株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这确是够有雅兴的。无奈这位老师遭遇不太佳,日子过得太贫困,所以反而由花勾引起满腹心事,这本身也就值得人同。更出色的是这里选入的第二首:
    “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这开头二句,就是从赞美芍药的花开宜时入手的。因春季三个月,概数九十天,故云“九十风光”。这二句是说:九十天的春季风光,各种花卉是按时序接着开放的;但大自然特别偏爱芍药,让它开放在群芳之后,它所担任的,正是群芳斗妍中的“压台戏”的角色,可见此花如何的不凡了。其中“”来自于他的恩师苏轼的概叹,芍药开放的时候,正是春末夏初百花日趋凋残之际,苏轼有感于此,曾经叹道:“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后人又因此而把芍药称为“婪尾春”或“殿春”。也许正是苏轼的这种发现给了陈师道以启发,所以《谢赵生惠芍药》也就从这一点上落墨并生发。但在表现手法上,陈师道没有正面描摹芍药的色香形态,但却突出了它的神态风韵,所以此诗是在刻划芍药的性格上用功夫的。就语言上看,虽是对苏诗的翻用,但因出笔更明白自然,风味则别有不同。
    “一枝剩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这二句所展示的,正是诗的主旨。“剩欲”,很想;“双髻”,是当时流行的时兴发式,此处借指美女,“第一人”,即最美的人。杜甫《哀江头》有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待君侧”,这里是对杜诗的借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真想把这一枝花插到谁的髻上,可是,世上还实在找不到一个能配得上戴它的美人!
    从诗句的表现手法上看,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以表现芍药的无穷之美。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外形美的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技巧,荷马对海伦的美的描写,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这种表现艺术可以把所要强调的内容推向极至,依靠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完成诗人所要表现的形象,所以它自然又是夸张的。不过,此诗的妙处就在于 它的夸张不露痕迹,反倒使人觉得“确实如此”、“应该如此”,其原因是这种描写夸张是建立在比的基础上,所以读者的思维是以艺术形象为范围,而不会用逻辑推理去考证是否“实有其事”的。
    另外,诗人对材料的取舍,往往是能直接反映出诗人的艺术个性的,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前面所说,面对同样的花,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眼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这里。当然,诗人当时的心境和生活状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同写春日,秦观和朱熹就非常不同,秦观的《春日》说:“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而朱熹的《春日》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这两首诗中,我们是不难看到两人的不同的气质的。如果从都选芍药为表现的对象看,秦观和陈师道的着眼点的不同,也是一目了然的。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用不着再去点明陈师道这首诗的“弦外之音”了吧,前一首中的“独舞东风醉西子”和这一首中的“未有人间第一人”,比况的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和心志人品,不是非常清楚的吗?诗人的怀才不遇和他的清高自负,其实正是那个时代所有的具有同样命运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为人的概括。正像清代诗论家潘德舆宇所慨叹的:“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衒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养一斋诗话》卷八)
    
      附 录:
    《养一斋诗话》卷八 清·潘德舆
    陈无己《小放歌行》云:“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傅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山谷曰:“无己平日诗极高古,此则顾影徘徊,衒耀太甚”。愚谓无己两诗,亦颜延年《五君咏》之流也,岂自衒哉。愤世疾俗之调耳。第一首恶幸得名位之人,必欲知我者真一著眼。第二首明独居自爱之怀,不似随时者工於早计。品甚超,词甚激,正是好高志古、不浪结纳者口吻,何为不“高古”哉。无己安贫守道,穷厄以死,岂肯为顾影卖弄之词。吾恨山谷久与之交,而不能因其词而察其心也。无己又有《芍药》诗云“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一枝賸欲簪双髻,未有人间第一人”此真眼空一世,无人之见者存也。衒耀干进者,胸次有此等语耶。

    《围炉诗话》卷五 清·吴乔
    陈师道以荐即得官正字,诗曰:“扶老趋严召,徐行及圣时。端能几字正。敢恨十年迟。肯著金根误,亭辞乳妪讥。向来忧畏断,不尽鹿门期”。用事切当;《雪》诗云:“木鸣端自语,鸟起不成飞”,不落色相;《九日寄秦覯》云:“疾风回雨水明霞,沙步丛祠欲暮鸦。九日清尊欺白发,十年为客负黄花。登高怀远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淮海少年天下士,独能无地落乌纱”。殊有陋巷不改其乐之意。或推后山直接少陵,其五言律诚有相近处,此体犹未尽,何况诸体,无可言直接耶。

    《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明·蒋一葵
    (陈师道)字履常,又字无已。晚得诗法于黄鲁直。尝与晁说之论诗曰“吾此一瓣香,须为山谷道人烧也”。山谷尝有诗云:“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以喻其才思之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