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兴大人文学报第55期 时 间:2015年9月 出版单位:台中:国立中兴大学文学院 内容简介: 至辩不言——从西方修辞学视角探讨庄子〈人间世〉里的两则预言(许嘉哲) 由明代日用类书〈农桑门〉中收录的蚕桑竹枝词探究吴中地区的蚕业活动(周安邦) 仗剑闽海——浯屿水寨把总沈有容事迹之研究(1601—1606年)(何孟兴) 从数字典藏到数字人文——以日本东洋文库之经验为案例(邵轩磊、大泽肇) Counter—Actualization, Actualization, and Passability of the Event: A Response to Ian Buchanan’s Critique of Deleuzian Transcendental Empiricist Ethics(黄惠瑜) “Officer in Charge of the Dead”: Traumatic Identity and the Autobiographical Self in Philip Caputo’s A Rumor of war(周廷戎) 11、东吴历史学报第34期 时 间:2015年6月 出版单位:台北:东吴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简介: 宋辽黄帝登位交聘活动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吕世浩) 汉代地方军的组成再探(李昭毅) 北宋中后期文帅的任官分析:以陕西的军政类安抚使为例(1041-1125)(吴挺志) 清代宫廷御药房研究(刘世珣) 12、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30期 时 间:2015年4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系 内容简介: 论唐五代后妃题材之咏史词(罗贤淑) 石崇〈王明君辞〉、班捷妤〈怨歌行〉的美学意象及传递(廖一瑾) 陶方琦《淮南许注异同诂》辑佚方法考略(陈惠美) 《老子想尔注》道教气论思想初探(杨婉羚) 陆游《南唐书》之承沿正史家法(简彦姈) 「后遗民」的焦虑与欲望——论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刘文君) 13、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 时 间:2015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内容简介: 【论文】 慧业通来不碍尘——从苍雪读彻《南来堂诗集》看晚明清初贤首宗南方系的发展历程(廖肇亨) 翻译「教师」——日系教育小说中受到双重文化影响的教师典范(陈宏淑) 释「天」(郑吉雄) 《吕祖全书正宗》——清代北京觉源坛的历史及其吕祖天仙派信仰(黎志添) 【书评】 《「镕铸」与「进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之历史思维》(林永胜)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杨晓山) 14、存在交涉:日治时期的台湾哲学 时 间:2016年2月 作 者:洪子伟 着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日治时期台湾哲学系谱与分期(洪子伟) 一、台湾哲学的诞生与困挫 二、发展分期与时代精神 三、理论系谱与四大学派 四、结论 第二章 李春生论儒家与基督教(李明辉) 一、李春生独尊基督教 二、李春生对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态度 三、「合儒」的策略 四、「补儒」的策略 五、「益儒」、「超儒」的策略 六、结论 第三章 日本阳明学发展氛围下的台湾思想家林茂生(黄崇修) 一、林茂生之死 二、诗歌中的轻与重 三、日本阳明学的转向 四、日本阳明学发展氛围下的林茂生 五、结语:林茂生之生 第四章 台湾哲学之轨迹——林茂生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探究祝若颖(祝若颖) 一、前言 二、林茂生赴美前的近代教育理论 三、林茂生博士论文的近代教育理论 四、从林茂生的思想脉络来看近代教育理论内涵之转变 五、结论 第五章 洪耀勋的真理论(廖钦彬) 一、前言 二、京都学派的真理论述:西田几多郎与三木清 三、实存概念与真理 四、从康德、波尔查诺到拉斯克的真理论 五、绝对媒介的真理辩证法 六、结论 第六章 从「阶级斗争」到「现世净土」——论林秋梧批判早期台湾佛教的方法与目的(严玮泓) 一、前言 二、为何林秋梧要批判早期台湾佛教? 三、社会主义思潮与大乘佛教思想的会通 四、林秋梧如何从「阶级斗争」导出「现世净土」? 五、结论 第七章 张深切的孔子哲学研究(林义正) 一、前言 二、生平与著作 三、思维特征:辩证、比较与批判 四、孔子哲学研究 五、结论 第八章 祖国的辩证——廖文奎(1905—1952)台湾民族主义思想初探(吴叡人) 一、前言 二、一个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形成 三、从中国民族主义到台湾民族主义 四、结语 第九章 陈绍馨的哲学思想(张政远) 一、引言 二、吉野作造及新明正道的思想 三、陈绍馨的思想 四、结语 第十章 郭明昆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接受与利用(桥本秀美、叶纯芳) 一、郭明昆的生平与学习研究背景 二、郭明昆学术介绍 三、对西方人类学理论的吸收与讨论 四、与冯汉骥研究的比较 五、郭明昆的独特性与悲惨的结局 第十一章 追求纯粹形式的沉思者——黄金穗的日常性现象学与台湾本土文化运动(高君和、张峰宾) 一、前言 二、生平、著作及其思想特征 三、日治时期哲学著作:〈关于日常性——现象学的试论〉分析 四、存在交涉下的台湾本土文化运动 15、儒门内的庄子 时 间:2016年2月 作 者:杨儒宾 着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前言——回到原点 二、《庄子》与庄子 三、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前言 二、《庄子》古本与巫 三、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西方的」神话空间:昆仑山 五、天文知识与升天 六、鸟与风 七、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儒门内的庄子 一、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同乡与同族 四、《易》风《庸》魂 五、庄子的「物」与「庸」 六、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游之主体 一、释义:「主体」与「游」 二、形—气—神=主体 三、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物化=物 五、心有天游 六、乘物游心 七、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庄子的卮言论 一、前言 二、无言的理由 三、浑圆的卮言 四、三言与滑稽 五、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两行的「道言」 伍、卮——道的隐喻 一、前言 二、归墟 三、浑天 四、陶均 五、风 六、无尽的身体 七、结论 陆、技艺与道 一、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纯白不备 三、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所见无全牛 五、技艺与养生 六、技术的年代 柒、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前言 二、神巫之知 三、「知之濠上」之知 四、「无知之游」之知 五、技艺之知 六、般若智 七、直觉之知 八、体知的复权 捌、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重读的必要 二、庄老异同 三、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同一、解构与创化 七、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