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所恃汝等也:你们这几个孩子就是我这个老年人的依靠。恃(shi)仗恃。 (2)目前:眼跟前,身边。 (3)意遑遑也:感觉惶恐不安。遑遑(huánghuáng):惊恐匆忙,心神不定的样子。 (4)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所以大禹不喜欢珍宝而止珍惜很短的时间。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说法),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史称“大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也是古代的贤君。尺璧:一尺长的壁玉,作为珍宝的代称。 (5)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出外访学。逾郡县:走出自己所在的郡县;去妻子:离开自己的妻和孩子。 (6)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宜效:应该仿效;高人:道德高尚的人;远节:高远的操守。 (7)善人:这里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8)善否之要,在此际也:是善还是不善,现在到了关键时候了。 (9)言思句: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做事要做好详细计划后再开始行动行详乃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道理,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招致失败。 (10)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译文】 自从你走了以后,我闷闷不乐,为什么呢?因为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人生在世,很容易过去。所以时间非常宝贵。大禹不爱珍宝玉璧而爱很短的光阴,是因为时间一过就不会回来,如同年纪大了不能变为少年一样。盼望你早有作为,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你如今离乡背井,跋山涉水,离别弟弟,抛妻离子,是想看让你行为举止,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能够举一反三,立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你时时不可不慎重啊!善与不善,现在是关键时候了。你的行为举止,对于别人,总要宽容为好。说话要经过深思熟虑,做事要做好详细计划后再开始行动行详乃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道理,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就会招致失败。父亲想使儿子成材、向善,除了不能牺牲自己生命以外,其余都在所不惜。 【简析】 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为人纯孝又廉洁自律,对外重承诺,忠职守,不畏强暴,敢于担当。他7岁丧母,母亲去世的那天正好是“社日”(中国汉族传统节日,分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春社一般在二月初二前后,而二月二相传又是土地神的诞辰,所以这一天的享祀也就格外隆重)。第二年的社日,邻里们正在欢度社日,王修怀念母亲,哭泣甚哀,邻里闻之,为之罢社。世人留下成语“王修辍社”。因此被郡县举荐为“孝廉”。王修不仅纯孝,也能待人以诚,为感恩倾身已报。二十岁时游学南阳,在张奉家中修学。在张奉暂住。张奉全家得疾病,无人照料,为王修亲自照顾至病愈。为人又清贫自守,不恋财货,一心读书。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建安十年(205年),曹操破袁绍。袁氏当政时法纪松弛,在职有权势的人都积蓄了许多财产。太祖攻下南皮后,查抄没收审配等家的财物数以万计。但检查王修家,谷物不满十斛,有书数百卷。曹操见之赞曰“你真是名不虚传”。 在王修的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们也都终成大器,其子王忠也官做到东莱太守、散骑常侍。王基还是孩子时王修就觉得他不同寻常,所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为王修立传时,不仅称赞特色品德操守,还夸奖他重视子女的教育,了解孩子,知人善任:“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这篇《诫子书》就是王修重视并善于教育孩子的一个最好证明。他教育子女,不是居高临下,动辄训斥,而是以情动人,剖白自己的苦心:开头就挑明自己对子女的依赖和眷恋,而不是以老子自居:我确实老了,所依靠的就是你们了,但都不在跟前,使我惶恐不安。结尾又再次表明自己对孩子的情感: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这样的教育,以情动人,一下子就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情感上就会接受父亲的劝诫。 另外,王修教育子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要子女珍惜时光,不光是要读好书,并且要学做人。将做人、品格操守放在第一位,可见王修的远见卓识至于如何做人,一方面要学习道德高尚的人的远大节操,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另一方面要付诸实践:“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这确实是精当扼要的至理名言,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经验和行为的具体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