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网络时代会冲击传统年俗吗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同样面对老人倒地,有人痛心于道德失守,有人焦虑于法律失助;同样面对一项公共政策,有人双手赞成,有人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价值观念,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透。即日起,本版推出“微议录”,围绕一些热议话题和社会现象,提供多元表达平台,在交流交锋中寻找最大公约数。这里的“微”有两层含义:一是我们将更多通过日益广泛的微博、微信发起讨论,征集稿件;二是言“微”而义大。
    元宵节前,我们通过微信平台征集讨论:当传统年俗遭遇互联网时代,是该为传统年味儿的淡去担忧,还是该为年俗插上互联网翅膀欣喜?感谢读者支持,话题推出后,收到大量精彩纷呈的见解。今天,我们摘编其中几篇,以飨读者。
    ——编者
    指尖点动难平心头缺憾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对过年习俗无疑是一大冲击。微信红包、微博拜年虽说便捷易操作,但没有了压岁钱袋掂在手中的分量感和鲜红、精致的红包纸袋所带来的惊喜,没有了传统拜年时的走家串户和登门寒暄,仅仅依靠指尖的轻轻点动,心头的缺憾实难填平,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会筑起一面无形的墙。
    无论是微信红包还是微博拜年,都迎合了国人的心理、反映了时代的需求,有可取之处。但是,我们在求新求异之时,也应该有所传承和坚守。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在随时推陈出新,或许明年过年之时,惯于追逐新奇事物的人们会弃微信、微博于不顾,而拥抱新出现的、更有趣好玩的应用平台,到那时,我们将发现,真正值得我们一直拥有和传承的,还是那些久经岁月沉淀的传统文化、民俗精髓。这既是我们维系与他人关系的纽带,也是我们文化的基因和心头的慰藉。
    (@光之晔) 
    别把人情淡漠迁怒科技
    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相碰撞,拥护传统无可厚非,但我也想为网络拜年叫声好。
    到底什么是传统?是早早写好贺卡寄出,还是对友情亲情的珍视?是上门拜年的形式,还是敬老孝亲的美德?其实,网络拜年不符合的只是传统文化的旧表现形式,它与传统文化的内核并无冲突,有时候,还能更好地传递感情。
    今年过年,我们家的微信群就格外热闹。群里20多人,有的远在美国、澳大利亚,以前可能几年也没法见上一面、说几句话,但今年除夕,每个人都用微信送了新年祝福。有照片、视频,还有孩子唱“新年好”,天涯咫尺,大家庭里从未有过这样的温馨,这不更能体现新年的意义吗?与其把人情淡漠的社会症结迁怒到现代科技身上,不如想想如何更好利用它。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为它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类如何利用从文明中学到的技术。只要我们将传统文化的内核保存在心中,那么用微信发出去的祝福与当面传递的一样真诚。毕竟,是人在过年,是人情在传递。
    (@李文悦) 
    尊重每个人的过年方式
    老人怀念春节一封家书的珍贵,新人热衷微信互动、短信群发。对于春节的过法,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何不和谐共存呢?
    在新时代用旧方式过年,回不到过去的“原汁年味”。春节从千人一面到多姿多彩,没有人否认物质上的进步。多数人抱怨的,是春节精神层面的暗淡:“没有过去的年味了”。平时像过年,过年像平时,春节不再像过去那样几倍于平时的奢侈,也不再是穿越千山万水沟通亲情最重要的桥梁。“原汁年味”成本高昂,没有平时的节衣缩食,就不能体会春节一碗水饺的美味。
    在新时代用新方式过年,也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春节。网络技术再发达,我们也难以接受在“聊天室”过年。春节的本质不是信息简单传递,而是身临其境的亲情体验,任何技术手段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取代。
    春节过法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元。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可以不喜欢,但是应当尊重,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