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珍惜与保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卜宪群 参加讨论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宏富、路径曲折而独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数千年来,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思想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已成为各时期人们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与弘扬民族精神的不竭源泉,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创造着中华文化一次又一次的灿烂辉煌,它是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一块基石。今天,在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优秀历史传统有着真诚的需求与渴望。而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题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通俗读物,我们统称为历史题材的作品,正适应这一需求而兴起,这些作品为传播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大众获取基本历史知识,认识历史过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据有关社会调查证实,这些历史题材作品是目前广大青少年以及社会上很多人士获取历史知识的一条很重要渠道。在这种全民上下的“历史热”中,某些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关注。如果这些历史题材作品不能够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不能够弘扬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不能够遵循基本历史规律而胡编乱造,势必会产生十分不良、甚至严重的社会影响。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而是客观存在于许多历史题材作品中。
        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与专业研究者一样,都是传统文化话语的表达者,一旦其作品面世,就会产生社会影响,甚至较专业研究者的论著更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说,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价值观,传播正确的历史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是历史题材作品创作者不可回避的责任。目前某些历史题材作品在这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缺陷甚至错误。首先,科学历史观的缺失。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这些文化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社会形态下、一定社会阶级关系中形成的。即使是具有艺术加工形式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也绝不能完全用脱离这些条件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来观察和处理。但在某些作品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不仅看不到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动力的基本观点,也看不见业已经几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中国历史研究的丰厚成果。因此,在这些作品中,中国历史发展道路被随意曲解,社会形态及其阶段性特点荡然无存,作为历史创造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被拒在视野之外。科学历史观的缺失导致观众和读者对许多重大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性质、本质产生严重误解,以至产生对现实道路的不满。其次,科学历史观的缺失导致某些被抛弃的旧的历史观复归。帝王将相无原则地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历史作用与人格魅力被无限夸大。某些历史上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的时期被无限放大为了不起的“和谐”、“盛世”。封建意识形态中腐败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沉滓泛起,使观众不能够从某些历史题材作品中获得正面、正确的历史观,甚至获取错误的历史观。近年来流行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对历史的所谓“恶搞”与猎奇,与某些作品的影响恐怕不无内在联系。需要清楚看到的是,某些历史题材作品所反映的历史观背后,是有某些历史研究论著所体现的历史观为支撑的,长此以往,后果十分严重。再次,未能传播科学的历史知识。由于缺乏对基本历史事实的尊重,缺乏对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某些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不是在宣传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肢离曲解、戏说虚构历史,甚至本来是很清楚的历史。张冠李戴,虚假错伪的最基本知识错误贯穿作品之中,使观众不能够从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中获得起码的历史真实。结果是历史题材作品层出不穷,但观众反而数典忘祖,淡漠传统。片面追求收视率以及迎合某些观众读者猎奇的需要,导致某些历史题材作品对宫廷、宫闱、权谋、情欲描写的偏爱,对历史作荒诞解释或推测的偏爱,甚至成为作品的主线索;相反,对决定历史进程的正面内容则简化、淡化处理。以至使观众和读者对历史过程的了解简单化、庸俗化、片面化。
        以历史或历史题材为背景,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文学戏剧诗歌创作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虽非严格历史题材,但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甚至比较具体的历史背景。我国传统戏剧的内容,也往往选自于历史题材。即便那些豪放姿肆的诗歌创作,也不乏背后的历史场景。避开时代所限的历史观不论,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惩恶扬善、激昂向上的价值观与伦理观,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灵;这些作品丰富的历史知识,是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作品从语言到结构精湛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人们文学创作的学习范本。某些小说中的情节甚至可以作为史学家的史料引用,某些诗歌可以做到诗史互证。我们的祖先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好的典范,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与传播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机制制约的,但是投资者所开发利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投资者的私有财产。这些年来,我们对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对精神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却很不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传统文化曾经是中华文明绵延长久、中华民族融合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核心要素之一;今天,站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仍是我们不能离开的精神家园。因此,历史题材作品必须承担起正面、正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责任,而绝不能够随意攫取,滥砍滥伐,更不能不负责任的曲解给观众与读者。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一旦问世,短时间内难以重复,如果不够慎重,随意编排,将会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与破坏。因此,如下几个方面应是我们历史题材创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一是坚持科学的历史观;二是要秉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三是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四是要传播科学的历史知识。
        中华民族正发生着有史以来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为这一巨变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历史题材作品创作适逢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们认为,这四个“讲清楚”,正是我们现时期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