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初读雷池(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任春松 参加讨论

    六千万年前,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大地南北塌陷断裂,长江形成,雷池出现。
    六千年前,在雷池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望江的先民们就开始繁衍生息、渔猎耕耘,黄家堰遗址、狮子林遗址、汪洋遗址、汪家山遗址、南庙遗址、戴家墩遗址、枫岭庵遗址述说着久远的雷池文明。千百年来,望江人民在“六水三山一分田”的独特自然地理地貌上,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雷池文化。
    望江地处吴头楚尾,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在这里碰撞,古皖文化、外来文化在这里融合。雷池文化也可以说是水文化,黄家堰遗址、狮子林遗址、汪洋遗址传递着古雷池水的信息。忠孝礼义黄梅戏,从庾亮、温峤,刘裕、卢循,陈友谅、朱元璋到陈赓、秦基伟、尹先炳、吴良珠;从孟宗、王祥到徐仲源;从蔡仲贤、胡普伢、胡玉庭到陆洪非等;从陶渊明赏花的桃花滩到鲍明远登过的大雷岸,无不与雷池水有着割舍不断之渊源。名宦佳吏清正廉明千古流芳,从狄仁杰、麹信陵到师荔菲上演着雷池的故事,雷池的诗歌、音乐、风俗饱含着雷池水的湿度。就连望江挑花(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池古文化的活化石,那既是香茗山的奇葩,更是雷池水滩——鸦滩上的明珠。长江流域保护得最好的湿地雷池遗存——武昌湖,那是生态文明的样板。
    解读雷池就不能不解读雷池文化,雷池文化是雷池驰名中外、名扬四海的魅力所在。
    一、尽忠文化
    时下有人在网上发表文章说,望江、黄梅两县争雷池,大有雷池之战的态势,他弄不明白,“雷池”与“夜郎国”差不多,“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夜郎自大”好不了多少,为什么还你争来我争去?这真是天大的误解。第一个误解:黄梅县人误解了雷池。唐《元和郡县图志》、宋《太平御览》等史书以及《辞海》、《辞源》记载得清清楚楚,解释得明明白白,雷池在望江县,这是历史的定论。没有哪一部史书说雷池在黄梅县(雷池在黄梅县的论点是用现代黄梅县人的想当然作论据的,是苍白无力的,不值得一驳)。第二个误解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与“夜郎自大”混为一谈。前者是坚守阵地、守土有责;后者是固步自封、狂妄自大。327年,当京城建康受到历阳镇将苏峻与寿春刺史祖约联合叛军威胁之时,江州刺史温峤欲领兵东进保卫,中书令庾亮严令温峤:“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无过雷池一步,是朝廷对温峤刺吏的命令。事后温峤坚决执行了这一命令,体现了封疆大吏对朝廷的忠诚,对国家的忠诚,捍卫了国家的最高利益,对平定苏祖叛乱、防止荆州刺史陶侃东进威胁京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八十三年后,在望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雷池之战。卢循叛军一度占上风,在桑落洲(今九江市东北长江中)消灭了朝廷的水师主力,晋朝廷岌岌可危。晋大将刘裕临危受命,他没有退却、没有惧怕、没有恐慌,精心组织军队在雷池阻击叛军。在军队数量上弱于对方,但精设计,巧安排,轻利斗舰,借风火攻,消灭了乘坐大船号称十万的卢循精锐之师,平定了叛乱,维护了晋朝的中央政权。雷池之战体现了刘裕对朝廷的忠诚、对皇上的忠心。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陈友谅与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做最后的生死大决战,双方兵力悬殊,60万对20万。朱元璋明显处于劣势,人少船小;陈友谅人多势众、船坚箭利。朱元璋的指挥船曾一度被陈友谅军包围,差点被活捉。朱升献“舍车保帅”之计,朱元璋脱下战袍交与大将韩成,乘小舟才得以死里逃生;韩成——朱元璋的替身战死。旷日持久的战争,双方粮食消耗殆尽。正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相传雷池岸边(今望江县太慈镇蒋家塝)富豪绰号叫蒋十万(号称拥有良田十万亩)正用船押送陈友谅征购的十万担军粮到其军营,由于大风的作用,蒋十万将十万担军粮阴错阳差送到了朱元璋军营,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饥暑交迫的陈友谅中流矢身亡。朱以20万的军队消灭了陈的60万军队,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最后胜利。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皇上曾赐石鼓一对给蒋家祠堂,以示对蒋十万送军粮功绩的表彰。石鼓可惜在文革中被毁。
    1949年4月,无数雷池儿女为支援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赓、秦基伟、尹先炳部横渡长江、直捣蒋家王朝,纷纷奔赴前线,或运粮草,或运弹药,或当船工,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漳湖镇回民村村民支前表现突出,被国防部授予“伊斯兰的英雄”锦旗表彰,此旗现存于中国军事博物馆馆藏,是雷池儿女尽忠报国的历史见证。
    五十年后,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走出了一位英雄,为了抗洪抢险,不顾自己病重,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最后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安庆军分区望江籍战士吴良珠,被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命名为“钢铁战士”。温峤、刘裕、蒋十万也罢,支前回民、吴良珠也罢,他们忠于国家的行为,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雷池儿女。
    二、尽孝文化
    二十四孝中,望江县就占有三孝。
    孟宗哭竹。《孝子传》载:“孟宗为雷池监,作鮓一器以遗母,母不纳。”这是史书关于雷池最早的记载。三国时,吴国孟宗,字恭武,江夏(湖北鄂城)人,任雷池监,即雷池水域的监渔官,用现代话说就是渔业局局长。母亲随孟宗定居雷池,母老疾笃,想吃竹笋,那时正值冬季,孟宗在竹林穿梭寻找,怎么也不见竹笋的踪影,于是抱竹痛哭,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脚下的竹笋破土而出。后人在他哭竹处建了“泣笋台”(泣竹台)。
    王祥卧冰。王祥,晋代山东临沂人,因避战乱来到县城南一村庄隐居,生母早年去世,继母不慈,他也尽心侍奉。一个隆冬季节,继母得病,想食鲜鱼,王祥四处买不着,只好跑到附近河中,解衣卧在冰上,厚冰被融化一个洞,一对鲤鱼跳出,继母吃过鲤鱼病痊愈。王祥孝心出了名,卧冰处称为卧冰池,并建亭纪念,所居村为王祥村。
    仲源泣墓。徐仲源,唐代望江人。母亲病重,看过不少郎中,服过许多药物,仍然不见好转。后来有一个奇特药方,要用人肉作药引才奏效。仲源割股熬汤,母亲食用后果然病好。时任县令麹信陵将此事上奏朝廷,唐德宗皇帝赐其所居之里为“昭贤”,所居之乡叫“孝感”。后来仲源考中进士,任合肥令。母亲平时最怕打雷,每逢打雷,仲源必亲自为其掩耳,母亲死后,葬于家乡住宅东南山冈上。居丧期间,一遇打雷,仲源就伏在墓旁说:“仲源在此,仲源在此。”仲源死后葬于其母墓旁。后人将葬徐母山叫孝感山。
    明代监察御史任伦作《孝感山》诗赞扬徐仲源的孝行:“孝感山头鹤已仙,曾忧天变护牛眠,朝廷特表曾生孝,乡里犹称孟母贤。金碗玉鱼春寂寂,朱门石兽草芊芊,炙鸡架酒寻陈迹,徙倚斜阳听杜鹃。”
    童贤作、方起所作《谒三孝祠》诗云:“鲜进冰池鱼,蔌劚舍南竹。供以白华餐,调以两股肉。一片颛愚心,冀充慈母腹。母恙得安然,子行犹蹜蹜。人人皆性同,宁曰昔贤独。何处最感人,胜读诗蓼蓼。”
    三、尽义文化
    东晋隆安、元兴年间(397~404年)置大雷戌;义熙元年(405年)置县,名新冶;陈·天嘉年间(560-565年)新冶县升为大雷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改大雷郡为义乡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义乡县为望江县。乾隆三十三年版《望江县志》载:“陈、隋间,县有义士助国平时难,隋文帝旌为义乡。”
    义,事之宜,正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义士,旧指忠义之士。《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曰:‘彼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亦指侠义之士。总之,义士就是维护正义之士、侠义之士、忠义之士。
    405年始建县名新冶,新型的冶金县,当时全国制造工业的领头羊——冶金(军事)工业的先进县,与铜陵一样,鲜明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时代特征,鲜明的品牌特点。
    陈、隋间,大雷郡(县)有义士为国平时难,为大隋朝的建立稳定、度过难关作出突出贡献,惊动了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将大雷郡旌表为义乡县。《望江县志》仅有上述非常简洁的一句话。具体什么义举,哪些义士参与,我们无从知晓,但这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他们的义举导致“义乡”作为县名长达8年(591-598年)之久,正如中山市、左权县、立煌县一样,因人的卓越贡献而改了县名。中国没有第二个县享有如此“义”的殊荣。
    义与忠历来就联系在一起的,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当朝廷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庾亮《报温峤书》严令:“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温峤坚决执行了这命令,在体现了温峤对朝廷忠诚的同时,也反映了庾亮与温峤忠义之士、正义之士、侠义之士的风范。
    九龙潭的民间故事诉说着望江县令的楷模、大唐县令麹信陵的义举。时间追溯到八世纪末,麹信陵县令发现县衙门前一直有十几个男孩玩耍,朝来晚归。他感到奇怪,跟踪弄个究竟。九个男孩出了南门,上了南头山,跳入了一个水潭。麹公自佩宝剑、腰系绳索对衙役们说:“我下去看看,听到铃声你们就把我拉上来。”下去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潭底睡了九条青龙。八条龙睡在一头,因为它们是把县城变成大海的主张派;另一条是反对派,睡在另一头。麹公惊定之后,拔出宝剑,奋力一斩,斩下八条龙头一条龙尾。顿时轰的一声巨响,断尾龙把麹公的头绞下,跃出水潭沿地面游动一阵后,乘风远去。后人将这个水潭称为九龙潭,断尾龙游动的痕迹变成一条河,这就是化龙河。
    皇上为表彰麹公为民除害的义举,特配制一个金头安葬。几年前有文物贩子根据传说想要盗墓掘金头。其实,九龙潭的故事是神话,神话故事是后世百姓对麹公一心为民、正直为官品质的褒奖口碑,一如白居易的诗作《立碑》。
    四、清廉文化
    望江建县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若从设雷池监算起已有1700多年),县令、知县、县长(书记)等官员不计其数。有刚正不阿的,有清正廉明的,有为民请命的,有注重民生重视文化的,形成了雷池为官的清廉文化,陶渊明、狄仁杰、麹信陵、师范(师荔菲)美名千古天下扬。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淮南国之一部为豫章郡,领十八县,其三曰彭泽。彭泽始建县。陶渊明当县令时县治设在今湖口县的小凰山下,狄仁杰当县令时县治设在浩山(今黄岭乡的旧县街);南唐升元二年(939年)迁县治于小孤江次(今县治龙城镇),五代时期东流、湖口、都昌、星子从彭泽划出单独立县,江北尚有部分仍属彭泽管辖。清同治十二年版《彭泽县志》载:“县城对岸之三十三都……由陈中套上则五十里为老洲头,湖口界;下则五十里,激水沟,望江界;中则八里外之史家营,宿松界。”陶渊明没有做过新冶(望江)县令,望江建县的当年,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严格地说,陶渊明没有在雷池为过官。然而,他当彭泽县令时,今天的吉水河(急水沟,或激水沟,或急水河)南岸,华阳镇天河村之西的广大望江区域是彭泽县域。雷池人民为他刚正不阿、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媚上而辞官隐居、一身正气、正直廉洁的品质所景仰,将他曾到过的桃花滩改为陶寓滩,以志纪念。
    狄仁杰,长寿元年(692年)正月,为来俊臣所诬,贬为彭泽令,七月到任。值岁大旱,民罹饥馑。清同治十二年版《彭泽县志》载狄仁杰为民请命《奏免民租疏》曰:“彭泽九乡,百姓齐营水田,臣方到已是秋月,百姓嚣嚣,群然告歉,询其所有,皆云:‘春夏以来,并无霖雨,求死无苏,营田失时,今已不可改种,现在黄老草菜度日,旦暮之间,全无粒米。’窃见彭泽地狭,山峻无田,百姓所营之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准例常年,纵得全熟,纳官之外,半载无粮。今总不收,将何活路?自春殂秋,多莩亡者,检有籍历,大半除名,里里外外,班班户绝,如此深弊,官吏不敢自裁,谨以奏闻!”此疏向朝廷汇报了当年彭泽严重的旱情灾情:春夏以来没有下雨,种田又耽误了农时,百姓依靠黄草老菜作为粮食充饥度日,从早到晚没有一粒米。彭泽地区狭小,山多田少,百姓所种的田地,每户只有五、十亩。即使正常年景,获得好收成,除缴纳皇粮外,有半年时间没有粮食吃。现在颗粒无收,百姓的生活出路在哪里?自春天到秋天都有饿死人的现象发生,各里各乡还有全家都饿死的。如此严重的灾情,本官不敢自己决定,如实向皇上禀奏。武则天看过《奏免民租疏》后,认为狄仁杰关心人民疾苦有功,特予嘉奖,并下令江州,免除彭泽县民间租税三年。前面已经说过,今天吉水河南岸、华阳镇天河村以西的望江县域当年是彭泽县域,享受了狄仁杰奏疏而豁免租税的恩惠。与彭泽县紧邻的唐代望江县当年的旱情灾情,也与前者相差无几,但没有很好地向上争取支持,因而没有享受相应的豁免租税政策。历史经验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麹信陵,江苏吴县人,贞元六年(790年)为望江县令。他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九龙潭为民除害,百姓安居乐业,造福一方。后死于任上,灵柩将送回吴县时,百姓遮路号哭,于是留葬于县城小北门高阜(现县委党校东墙外)。白居易作《秦中吟·立碑》诗赞扬,其诗云:“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为文彼何人,想见下笔时。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岂独贤者嗤,仍传后代疑。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我闻望江县,麹令抚茕嫠。在官有仁政,名不闻京师。身殁欲归葬,百姓遮路岐。攀辕不得归,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垂。无人立碑碣,惟有邑人知”。明代监察御史、望江进士任伦悼念麹信陵而作《麹大夫祠》诗曰:“家在包山代在唐,雷城凫化鹤辽阳。清名已播陶潜柳,遗爱犹存召伯棠。铁镂丹书潭几尺,辕攀广柳泪千行。村翁岁岁跻朋酒,祠下熏蒿草亦香”。百姓为缅怀他的恩德、清廉,在墓旁建祠建庙,并于每年2月8日祀之。1986年5月,望江县人民政府将麹公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师范,字荔菲,云南白族人,嘉庆六年(1807年)任望江县令,在位期间,政通人和,百废俱举,爱士恤民,不畏权贵。一次上级官员过望江索要供给,他断然拒绝。对于民生之事,则苦心经营,力求实效。尊重贤达,尊重人才,征求意见,治理政务,社会安定,百姓乐业。他能诗善文,著有《金华山樵前后集》、《二余堂诗稿》、《二余堂文集》、《抱瓮轩文集》、《天朝集》以及四十卷《滇志》,组织收集编辑《雷音集》(此集系望江历代著名诗文集),并在回龙宫(现望江二中)建雷音塔(相当于县图书馆)藏之。诗人刘开作《雷音塔歌》纪念,其诗云:“望江大令师荔扉先生建塔于回龙宫,名曰雷音,取大雷之义,以望江名宿诗文稿藏于塔中,属予为诗。赤凤凄凉碧鸡死,文章同哭秋风里。箧中纵有碎珊瑚,剥落千秋付烟水。先生月斧挥雷阳,沉响尽逐春风扬。痛惜文园草遗落,藏之石室高冈上。一塔收尽千琳瑯,下临山色何苍苍。龙宫并出遥相当,云根七级战风雨……”师范八年县令,两袖清风,是望江历史上最重视民生工作和文化工作的好县令,望江人民难以忘怀。
    五、黄梅文化
    安庆是黄梅戏的故乡,望江是黄梅戏的故乡之一。望江对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梅戏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是梅子黄熟的时候,安庆地区采摘黄梅的劳动调子即采梅调亦即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水果。二是梅子黄熟的季节即黄梅时节正是安庆地区沿江湖一带的梅雨季节,长江大堤未修之前,安庆地区沿江各地十年九涝 ,百姓祈求上苍风调雨顺而开展祭祀活动的一种曲调即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季节。正如南宋诗人赵师秀所作《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的“黄梅”一样。三是黄梅县茶农采茶时唱的曲调——采茶调也叫黄梅调。这里的“黄梅”是地名。四是望江古代哭丧的调子即黄梅调。在望江方言中,亡=王=黄的读音。望江方言中“黄衣服”念着“王衣服”,“黄牛”念着“王牛”,王、黄同音念wáng,黄梅调与亡母调用望江方言读出来,几乎无法区分。从黄梅戏传统剧目如《慈母泪》、《泪洒相思地》、《荞麦记》、《天仙配》、《女驸马》等,哭的场面唱腔最能体现黄梅戏的感染力,这也是一个佐证。这里的“黄梅”是“亡母”二字望江方言普通话讹译。前三者是陆洪非的观点,第四者是刘富强的观点。无论是哪种观点,望江人对黄梅戏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蔡仲贤(1865-1942)是黄梅戏的鼻祖。原麦元乡中山村蔡家大屋人,年轻的时候做过砻匠,十九世纪末期,徽剧、京剧在望江、怀宁、宿松、太湖一带盛行,仲贤一边做活,一边唱着嗯着京剧、徽剧的调子,麦元、鸦滩一带的男女皆会唱黄梅调。蔡仲贤音质优美,对戏剧流露出浓厚兴趣和特殊天赋,渐渐地他由做砻匠活转向唱徽剧、京剧。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尝试着将徽剧、京剧 的服装、道具、舞台、表演包装黄梅调搬上舞台,黄梅调舞台形式深受望江、怀宁、太湖、宿松、东流、至德等地观众的广泛欢迎。黄梅调到黄梅戏即从劳动曲调或祭祀曲调到舞台戏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如猿猴到人的飞跃一样。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蔡仲贤在家乡举办长春班,专门培训黄梅戏学员。黄梅戏长春班的开办,是黄梅戏历史上的里程碑。同时,长春班又是中国职业学校的雏形。蔡仲贤既是黄梅戏的鼻祖,又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胡普伢,望江人,生于清同治年间,是黄梅戏最早的女艺人,她原是童养媳,先偷学黄梅戏,后拜蔡仲贤为师唱黄梅戏,学成后在怀宁县石牌镇唱戏,成了职业黄梅戏艺人。根据陆洪非的《黄梅戏源流》研究,蔡仲贤是已知最早的黄梅戏演员,胡普伢是黄梅戏第一个女演员,在此之前只有男性演员。
    胡玉庭,望江人,生于清光绪年间,曾师承杨润保,祖师爷蔡仲贤也传授给他许多东西,尤其是有关黄梅戏起源和发展方面的口头史料,对后人研究黄梅戏源流提供强有力的证据。“三十六本大戏”和“七十二本小戏”他全会唱。他又名胡卯林,时流行说:“卯林一到,魂被拉掉”。可见他的表演艺术极具感染力。胡玉庭1956年病逝于东至 ,享年69岁。
    陆洪非,望江雷港人,1923年10月生,高中毕业。1946-1949年在《皖民日报》大雷通讯社、合肥《皖报》和安庆《新皖锋报》当过记者和编辑;1949-1951年在望江中学任教;1951年在安庆地区文教局工作。根据胡玉庭口述,他创作《天仙配》剧本。1952年严凤英、王少舫在上海上演《天仙配》等,令上海观众为之倾倒,黄梅戏从乡村走向都市。《天仙配》二度拍成电影,享誉海内外。《天仙配》是黄梅戏走向辉煌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陆洪非由此成为全国知名的剧作家。他终身致力于黄梅戏的创作和研究,成果丰厚,卓有建树。他的代表作《天仙配》、《牛郎织女》和专著《黄梅戏源流》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学术价值,对黄梅戏源流的研究结论,至今仍是经典权威结论。 国务院特殊津贴 终身享受者、国家一级编剧陆洪非于2007年7月29日在合肥逝世,享年84岁。
    另一位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望江县文联原主席谢樵森,从1979年至今,共创作舞台剧剧本9部,并且在省级刊物上发表4部(其中2部获华东地区田汉戏剧奖二等奖);创作黄梅戏电视剧剧本10余部,拍成电视剧且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就有11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二次;获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飞天奖”五次,其中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等奖各两次;获大众电视金鹰奖四次。代表作有《凤阳情》、《挑花女》、《风流谢家村》、《嫦娥奔月》、《小乔与大乔》、《木瓜上市》、《平湖秋月》等。正在拍摄的黄梅戏音乐电视连续剧有《诗仙李白》即《明月当涂》等。还有一位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望江县文化馆原馆长廖善友创作的舞台剧黄梅戏《回民湾》,2001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汇演创作金奖。
    解放后,望江县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得益于政府扶植的专业艺术团体。1952年县级黄梅戏剧团是在龙甲丙创办的黄梅戏流动班社的基础上创建的,1955年命名为曙光黄梅戏剧团,1957年改为县黄梅戏剧团,经过九任团长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望江县黄梅戏剧团——雷池文化的传播使者,足迹遍及浙江、湖北、安徽、江苏、湖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在自身增加创收的同时,扩大了望江在外的影响,提高了望江在外的知名度。近几年,县剧团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均列全省第一,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六、商标文化(品牌文化)
    以雷池为商标为品牌的文化是雷池文化的重要内涵。
    县城在雷池(雷水)之北谓之雷阳,也代指望江县。清康乾时期兴建的雷阳书院是我县最早学堂之一,现在望江初级中学校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报刊类:《雷池月刊》杂志,文学刊物,1946年由宋树林、陆洪非创办,不久停刊。《雷池》(半月刊)杂志,1947年由李永震、范良才等创办,不久停刊。《望江文艺》1958年由县文联和县文化馆创办,不久停刊。《江花》1978年由县文化馆编辑,文艺刊物,到1983年停刊,共13期。这是望江历史上时间最久的刊物。《大雷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县文联创办编辑的文艺报纸。《雷池》2000-2001年共办6期,由县文联编辑。《雷池吟》诗刊由县诗协会创办。《雷音集》由师范组织编辑望江历代优秀诗文集并在回龙宫建立雷音塔收藏。
    地名类(含单位名):大雷戌、大雷郡、雷港、雷池、雷淀、雷水、雷沙、雷港乡、雷池乡、雷阳镇、雷阳书院、雷池酒厂、雷音塔、雷池市场、雷池宾馆、大雷律师事务所、雷城律师事务所、雷池律师事务所、雷池人家、雷池公社(饭店名)、雷池大道(街名)。
    商标类:雷池特曲(酒)、雷池老窖(酒)、金雷池(酒)、雷花牌棉花、雷池面粉……
    中共望江县委、望江县人民政府提出“望江县六大发展理念”即适应才会发展,以思想建设带动作风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为先,更新观念为上;创新才能发展,以招商引资带动各项工作,坚持招商引资为先,优化环境为上;兴工才可发展,以工业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园区为先,县经济开发区为上;建城才利发展,以城镇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坚持集镇建设为先,县城建设为上;规划才好发展,以新城区建设带动县城建设,坚持新城区建设为先,执行规划为上;和谐才是发展,以干部带动群众发展,坚持干部带头为先,领导示范为上。由县委书记黄晓武作词、安庆文联原主席陈国金、县音协副主席鲁敬之作曲的县歌《古雷池新望江》传唱全县城乡。县歌是望江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全市乃至全省的第一次。这是望江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必将名垂望江史册。也许三千年后,目前所有的建筑物,包括道路等人文景观不复存在,但县歌依然留传。麴信陵县令时代的建筑荡然无存,他写的诗《移居雷港》却留传至今。这就是文化穿越时空的魅力。
    但是,雷池的品牌,还没有真正的名牌,雷池自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没有真正开发出来,雷池这个乡土品牌还没有走向全国。望江人的雷池商标品牌意识、理念淡薄,对于祖宗留给我们的“雷池”这个金字招牌有的甚至熟视无睹。我们要从韩国人在国际上抢注端午节、中秋节乃至汉字商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教训,把雷池品牌的注册工作、打造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开发雷池品牌,打造雷池品牌,使之成为全国名牌乃至世界名牌,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雷池人的神圣使命、历史责任。
    军事文化是雷池文化的又一特征。雷池是江防要塞,雷池古战场的研究与开发,将以雷池为战场发生的战争,拍成电影、电视剧、黄梅戏电视剧,对于宣传雷池文化、带动望江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一部电影《刘三姐》或《沙家浜》就带动了当地县市的旅游经济。安庆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天仙配》总投资1800万元,三个月完成,3000万元一次性卖给中央电视台,赚了1200万元。怀宁县投资数千万元拍摄《孔雀东南飞》电视连续剧,请唐国强、王姬主演,正在拍摄中,完成后又可赚数千万元。雷池文化底蕴深厚,雷池历史积淀凝重,三孝故里、黄家堰遗址都是旅游开发的好资源。浙江绍兴旅游开发值得我们借鉴,绍兴会稽山上的大禹陵,明朝才立碑,大禹治水故事、去世与立碑相隔的时间,比现在我们与庾亮《报温峤书》、孟宗哭竹、王祥卧冰、仲源泣墓相距的时间更长。
    七、生态文化
    望江县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一面负山,三面环水,襟江带湖,长江过境65.3公里,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总控制面积1356平方公里,湖泊沉积的圩垦地带、江河冲积洲、江外滩、江外圩和江心洲总面积约为604平方公里,江河湖泊大型水库等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可耕地54万亩。与晋唐时期“六水三山一分田”地理地貌有了明显变化。
    古雷池遗存——武昌湖是全国著名湿地保护区。所产“武昌湖牌清水大闸蟹”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位居前列。
    鲍明远《登大雷岸与妹书》曰:“东顾三洲之隔,西眺九派之分。窥地门之绝景,望天际之孤云 。……至于繁化殊育,诡质怪章,有江鹅、海鸭、鱼鲛、水虎之类,豚首、象鼻、芒须、针尾之族,石蟹、土蜂、燕箕、雀蛤之俦,拆甲、曲牙、逆鳞、反舌之属:掩沙涨,被草渚,浴雨排风,吹涝弄翮。”
    唐朝望江县令麴信陵《移居雷港》诗云:“重林将叠嶂,此处可逃秦。水隔人间世,花开洞里春。荷锄分地利,纵酒乐天真。万事更何有,吾今已外身。”
    元淮东行省左丞、都元帅余阙《出雷港》诗云:“江水碧如镜,晴空无垢氛。青山遥隔浦,白鸟自成群。花落春水半,潮平日欲曛。归期应不远,消息未相闻。”
    文学家、诗人笔下的雷池,乃世外桃源,景色宜人,令人神往。
    《望江县志》载:明朝成化年间全县人口最高达到37028人,崇贞年间最低仅12089人。清朝以前的各个朝代,几乎不会超过这个时期的人口平均水平。三国时期,望江县域(应该称雷池)3000人左右。那时真可谓是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地道的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在经济快速发展,开发区日新月异,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对污染大户企业说不。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牺牲生态文明。在县城开发的同时,要做好千年古城的保护,如东门街、刘家大院等,千万要留点古城的痕迹给子孙,类似拆奎文塔的“革命行动”应禁止。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千古罪人。保护好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就是为子孙积累亿万财富;保护好千年古迹、古街道、清末民初古民居(有选择性),也是为子孙积累亿万财富。这样才对得起先人,对得起子孙。
    雷池这块土地,没被污染的土地,保持原生态的土地,应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公益性与功利性并重。(作者为安徽省望江县文联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