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这些字竟然都与猴有关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安畅 参加讨论

    在汉字为载体的生肖纪年中,猴年颇受青睐。
    从唐、宋开始,传统民俗便常以猴作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
    比如常有画猴子骑在马背上,取言“马上封侯”的寓意;小猴骑在大猴背上,表示“辈辈封侯”;另在“九猴攀松”中,松代表永久,有长年长寿的意思。
    那么在庞大复杂的汉字系统中,哪些汉字与“猴”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呢?
    候“猴”字本为 “候”,也同“侯”。古人说,猴,候也;见人设食伏击,则凭高四望,善于候者也。
    也就是说,猿猴生性聪明警觉,善于识别猎手的诱饵,发现食物并不轻易去取,观望探察甚久,感到确实没有埋伏方才行动。
    因此,与猴同音的“侯”字,解释为“伺望,观察”,旨在描摹猴性机灵聪明的一面,后引申为美,在《诗经》中,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后来,古代将贵族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在秦汉时代,封侯拜相。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寓意。只是到了唐代,人们的观念起了变化,使得李白有“生不愿作万户侯”的诗句。
    胡&孙
    猿猴俗名“猢狲”,亦称为胡孙。因而“胡”姓和“孙”姓也与猴子结下不解之缘。
    古今中外最著名的猴子孙悟空为何姓“孙”呢?《西游记》中祖师问:“你姓甚么?”猴王又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这个立姓起名可不是随便立一个姓和随便起一个名,当猴王按祖师说的走了两遍,祖师称其像个“猢狲”(猢狲即猴子),于是依其形取其姓。
    祖师笑道:“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孙大圣的姓原来就是祖师这样依形取义。
    为什么大圣不能姓“猢”?上文祖师已经解释了,原因就是“猢”字去了兽旁乃为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老阴(老阴者,易之四象老阳、少阳、老阴、少阴之一也),老阴是阴之极,不通阳气,自然是不能化育的,到了阴中有阳的少阴,当阴中有了阳生,才能开始化育。不能化育意味着不通灵气,不能进化,也就是不能参悟。因此,自然是不能姓胡。于是,就取了“猢狲”中的“狲”字。
    “狲”字之所以去兽旁,原因如上述,即猴王已脱兽性,有了人性,故用人姓。“孙”字,古代通“逊”字。
    《说文》有云:“逊,遁也。遁有隐、迁变之意。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此处的孙,其隐意就是隐忍、变通,只有悟通、悟透,方能悟空。
    狙与“猴”有关的“狙”字,是古代普遍用以表示猕猴的字。养猿猴的人也称为“狙公”。《庄子·齐物论》中写道:“狙公赋茅,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在历代话语中多用来表示“狡黠、伺机”之意。于是出现了“狙伏”、“狙击”、“狙伺”、“狙诈”等一系列词语。
    犹“犹”,也是描摹猴态的一个字。它的金文字形有些像猴子偷酒食。传说“犹”是疑心最重的猴子,一遇到风吹草动,就惊恐地攀上爬下,犹豫不决。“犹豫”、“犹疑”皆因此得名。
    《史记·吕后纪》中有“犹与未决”之说,其索隐曰:“犹,猿类也。夘鼻长尾,性多疑。”《水经注》中也记载着:“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独“独”也是表示一种猿猴的字。据说这种猴子秉性孤单,不合群,“孤独”之义大概由此而来。以此类推,“独立”、“独行”、“独夫”、“独裁”、“独来独往”等一系列词语,都与猴子的秉性有关。在《百家姓》以前,“独孤”曾是一个复姓,出自古代匈奴的独孤部,晋代迁居中原,唐代以后逐渐汉化,改为它姓。
    禺&寓&愚
    “禺”本是描绘猿猴形貌的一个象形字。鲁迅《故事新编》说,大禹的禹,其实就是“禺”字,这会让人联想到人类的祖先是由“大猴子”演变而来的意思。禺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种猴,居住在树上,其形状如猿,白面黑颊,多胡须而毛彩斑斓。尾长过身,它的末端有分叉,雨天则用叉塞住鼻孔。爱群行,老的在前,少的在后。吃食相互推让,相爱而居,相聚而生,相赴而死。古人说它是仁兽。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说,“果然”是它自呼其名的声音。人若捕住一只,则会引起它们成群地啼叫追赴,即使被杀也不离开。称它为果然,是取其必然来追之义。《说文》中写道:“禺,母猴属,头似鬼。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亦曰沐猴。”《山海经》也有所记载:“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郭璞注:“禺似猕猴而长,赤目长尾。”
    “禺”通“寓”,可以想像最初是把猴子关进屋里,用文字来记载就成“寄寓”。后来人们觉得“寄寓”很文雅,干脆用来代表人们住的寓所。至于猴子住的地方,只好仍旧称为猴子窝了。 “禺”还通“愚”,暗示猴子摆脱愚昧才能进化为人。
    “禺”上的“田”参见“鬼”上的“田”,意为难看的头。“禺”下的“禸”古同“蹂”,中间的“厶”是它的尾巴,与“厶”相连的“又”代指它的四肢,“禸”表示蹂的这种动作。“偶”表示低级的“禺”,以“人”为偶;“愚”表示“心”像“禺”的心一样愚,“寓”表示住的地方像“禺”住的窝一样简陋。
    袁“猿”,本为“袁”,“袁”字极像猿猴形,连尾巴都画出来了。故传中白猿常自称“袁公”。
    《西游记》原著中,有一只通臂猿猴,与赤尻马猴、六耳猕猴、孙悟空同为混世四猴。在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中,通臂猿猴叫袁公,本是在楚修炼多年的通臂白猿,曾经手接楚共王的十八支箭。通臂猿猴在《封神演义》中,曾修行千年,已化身为人,是梅山七怪之首,名叫“袁洪”;为纣王领兵征战,是商朝一大猛将。后被女娲打回原形,困入山河社稷图;最后用陆压道人的飞刀才把他消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