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彭婆婆,你还住在那里吗?——《东京梦华录》里的各色人等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刘火 参加讨论

    
        《东京梦华录》卷一《河道》记:“穿城河道有四。南壁曰蔡河,自陈蔡由西南戴楼门入京城,辽绕自东南陈州门出,河上有桥十一,自陈州门里曰观桥(在五岳观后门),从北,次曰宣泰桥,次曰云骑桥,次曰横桥子(在彭婆婆宅前)……,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京城,公私仰给焉。”凡对文采飞扬的两宋感兴趣的,一定读过亚圣后裔孟元老(生卒年月无考,为北宋末南宋初人)的这部著作;凡是对散文随笔感兴趣的,只要知道它,大约也会读这部著作的。从今天的角度看,这是一部既具“主旋律”又具宏大叙事的作品。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下的一些动辄几万字、数十万字的大散文,一定从《东京梦华录》里获得过灵感、得到过启示和教益。我感兴趣的不只是它关于北宋都城开封皇宫、大内、御街、皇家祭祀等的阔绰与大气,我感兴趣的,是它里面关于市廛巷里五彩斑斓的记事与描写。尤其是在市廛巷里世代居住或过往商旅的人。活生生的人!
        在记叙汴京河道(事实上主要是记河道上架设的各处桥梁)时,事隔若干年(有人考证,作者是在离开汴京南渡二十年后写成的),那么多的桥名记得那般清楚。更让人惊奇的是,作者居然记得横桥子所处的位置在一个叫彭婆婆的宅前!别小看了这一笔,正是这一笔,当历史过去了近900年的当下,我们发现作者对曾生活于斯的最为普通的市民的挂念。对于普通人的挂念,是人本主义最为显著的标识。顺便一说,《梦华录》作者生活的年代公元十二世纪,欧洲还是神本位的中世纪呢!还要等两、三个世纪之后,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曙光才会在亚平宁半岛升起。仅此一见,也可以让我们侧目而视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部叫《东京梦华录》的书里,究竟记载了多少有姓有名的人。
        “河道”(此为《梦华录》第节的小标题,下同)有彭婆婆等2人,“宣德楼前省府宫宇”有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等6人,“朱雀门外街巷”有刘廉访、张家油饼等4人,“州桥夜市”有曹家1人,“东角楼街巷”有王团子等2人,“潘楼东街巷”有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等4人,“酒楼”有曹门蛮王家、乳酪张家等13人,“马行街北诸医铺”有杜金钩家、独胜元等10人,“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有史家瓠羹、万家馒头等6人,“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有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等3人,“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有王道人蜜煎等3人,“寺东门街巷”有丁家素茶、李庆糟姜铺等5人,“马行街铺席”有段家爊物、石逢巴子等5人,“天晓诸人入市”有饶骨头1人,“饼店”有胡姓3人,“鱼行”有鲁姓1人,“京瓦伎艺”有名有姓有角多达86人,“元宵”有赵野人、张九哥等16人,“十六日”有王家香铺等3人,“收灯都人出城探春”有楼、麦等7人,“立秋”李和1人,总计超过180人!事隔二十多年,而且是经历了战乱和朝代更换(虽然皇帝都是赵家天子,但南宋与北宋毕竟有了很大的不同),繁华汴京事无巨细,居然就跟昨日一样。近200人的姓、名或绰号记了下来,而且许多细节历历眼前。不仅店招如李家香铺、张家油饼、孙殿丞药铺等,在介绍一些商铺时,还特地介绍了规模,如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和皇建院前郑家,两家的烤饼炉有五十余炉(这让人想起《水浒传》中独自挑担子卖炊饼的武大郎,是多么的寒酸),作者称赞道此为东京饼店“最盛”。在这近200人的大名单中,除了有名有姓者外,绰号最为生动。在三卷“天晓诸人入市”里,作者写道,“瓠羹店门首坐一小儿,叫饶骨头”。这一句,在今天看来,至少传达了两层意思:一、作者不仅记下了店家的店名、主人名、而且还记下了店小儿(打工仔)名;二、绰号叫“饶骨头”,显然是今天五星级酒店门前的“门童”或者高中档酒楼门前的导引(迎宾)小姐,可见在宋一朝,其服务业的精致水平已经穿越达到当下的水准。进一步讲,这一位绰号叫“饶骨头”的门童,无疑是现代酒店业和现代餐饮业门童和导引员的祖师爷!与“饶骨头”类似的绰号,在《梦华录》里比比皆是,而且有趣,譬如:独胜元、石鱼儿、银孩儿、张老儿金龟儿、赵野人等,正是这各色人等的这些绰号,作者把他二十多年前的记忆还原于他的当下,并让他的当下与我们的当下一起来领略、来欣赏、来分享几十年(几百年)前旧京的繁华。
        五卷“京瓦伎艺”里,作者显然是一位超级戏迷。作者不仅熟悉当时的主旋律戏剧如《孟子书》,而且熟悉角色的名字和角色的水准。小唱如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小型歌剧(嘌唱)如张七七、王京奴、左小四、安娘等。除了“正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称宋的戏曲,由“托故事以讽时事”的滑稽戏与小说杂剧共同成为中国戏剧的“渊源”)之外,作者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杂剧大玩家。有唱傀儡戏(王国维认为傀儡戏是宋戏的主要形式和符号)的张金线、李外宁,有演皮影戏的董十五、赵七、曹保义等,甚至于说荤段子的艺人张山人,也被光荣地记录在这部叫《东京梦华录》的书里,张山人那一定是今天短信、微信荤段子的老祖宗。北宋后期,由于才华绝代的徽宗皇帝赵佶的喜好(提没提倡,不得而知),自崇宁(1102)、大观(1107)以来,有宋一代的文采真可谓飞扬跋扈!因此,孟老孟先生用了一个词来赞美,这个词叫“肆”(“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何谓“肆”?铺陈、放纵、极尽也。一个李师师,可以让皇帝与才子神魂颠倒。皇帝抛开六宫粉黛夜半出宫幽会,才子周清真写下“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至今无人能及的《少年游》。
        宏大、旖丽,又事无巨细,几近奢华却又情至深处,成了《东京梦华录》的主旨、叙事风格和文本品格,以及由此展现出的充满情趣且洋溢着生命力的宋人个体与群体。不过,在我读《梦华录》时,有一些相颉颃的东西却跳了出来。众所周知,儒学及儒教经汉第一次中兴后,魏晋以降,佛的大踏步进入,儒学与儒教开始退至后台,尤其到了唐,唐太宗与唐三藏的高度默契,佛学及佛教取代了儒学与儒教(取《十力语要》意)。如果唐中期没有韩愈等少数几人的呼救,儒学及儒教在唐一代几乎全军溃退。直到了宋,由周敦颐、程颢、程颐师徒开创并奠基的理学,儒学与儒教的第二次复兴与转型才得以实现。而这一次的儒学与儒教的中兴与转型,却是以牺牲“人欲”而归于“天理”。这一理论的核心如濂溪所说“一为要,一者无欲也”;又如明道所说“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便是天理”。一方面,我们从《东京梦华录》里看到的汴京的一派繁华,一方面我们则从理学里看到是压制人们追求这种繁华而去符合天理。这样的悖反,怎么会如此天作地合般在有宋一代呈现。在《梦华录》里,如果我们剔除重大节日里皇亲贵胄的礼仪活动的记录外,我们看到的几乎全是市廛巷里的居民,看到的几乎全是市民的活色生香有滋有味的市井人生!由于宋太祖推行的重文轻武,使得整个社会安详和睦(边患、党争和冗官当然是北宋王朝的另三个主题),使得市场贸易蒸蒸日上,异常活跃。仅举酒业一事,便可窥北宋市场的宽松和繁荣。《宋史·食货志》一百三十八卷记录道:五代初,犯私曲者并市,周(宋太祖赵匡胤原为周皇室持有重兵的大臣)至5斤者死。到了宋建隆二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开国建元的第二年961年),私制曲15斤犯法,乾德四年(966年)城里的人们可制酒55斤,乡下人可制酒100斤。宋初不到十年,自五代以来的严峻酒令,基本上已经废除。100年之后,到了熙宁四年(1071年),“在京酒户支用糯三十万石(案:一石为120斤)”。仅京城一地,一年制酒要用去350000斤谷物,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数字(或许还不包括从乡下进城卖酒的数量)。这个数字既反映了京都市场(开封为当时世界城市最大、人口最多的都市,据考,达150万人)的巨大,也反映巨大市场背后带来的巨额利润、巨额赋税,同时反映了奢华富裕的京都生活(当然也有史家指出,这样的奢华浪费也是导致北宋败亡的原因之一)。而奢华与富裕的生活,对于作为个体的个人来说,则是生命与欲望的充沛与扩张!同为北宋记忆南宋变现的张择端(1085—1145)的传世钜献《清明上河图》,从另一种方式印证了这一切。在《清明上河图》里,流动的河流、宁静的乡野、繁杂的码头、动感的舟船、雄伟的桥梁、喧嚣的街市,鳞次栉比的茶馆、酒肆、药店、当铺、河关、栈房、饭店、香料铺、理发店、冥纸铺等(不知为什么没有书店?《梦华录》里也没有,但《梦华录》里有卖文房四宝的“赵文秀笔”“潘谷墨”等),无所不有、无奇不在。尤其是活跃在这些空间里的各色人等所显现出来的风土人情,鲜活无比。《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一文字叙事记史、一图画标识展现,珠联璧合,蔚为大观,长成传奇。由此两者成为“靖康之耻”后的南宋初期最近也最远、最真实也最梦幻的遥想,成为后人对承平、繁华、安居、乐业最为大胆也最为迫切的梦想!
        一方面存天理去人欲,一方面却极尽物质生活来展示人欲,为什么会这样的呢?程颢说,“学者不必求远,近取诸身,只明人理,敬而己矣,便是约处”。这是明道先生对士子们的要求,而且是非常严苛的要求,但是,我们注意到了,在《东京梦华录》里,从第二卷到第五卷(这是《梦华录》里最精彩的部分)里,除少量涉及到皇室大臣,绝大部分记录的都是开封京都市廛巷里的居民以及过往商旅的日常生活。市民们于此,只希望“天下承平”,不必“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伤脑筋,也用不着“只明天理”。因为,在《梦华录》里,我们看到是:“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加之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人为都人凌欺,众必救护之。或见军铺收领到斗争公事,横身劝救,有陪酒食檐官方救之者,亦无惮也。或有从外新来,邻左居住,则相借莉动使,献遣汤茶,指引买卖之类。更有提茶瓶之人,每日邻里互相支茶,相问动静。凡百吉凶之家,人皆盈门。”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和谐,这就足够了!周程理学(“程朱理学”之朱熹朱夫子,《梦华录》时也许还没有出世呢!至于朱子的“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的布道,连同朱子的先师周程一样,在北宋,大概还不足以成为金科玉律),在市廛巷里、至少在《东京梦华录》里,事实上并不是特别重要的(哪儿像今天一些鼓吹儒学儒教是救人救世的灵丹妙药)。重要的是如《东京梦华录?序》所讲:“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至于说北宋它为什么就在这一派繁华中被北方民族金所灭(即1127年的“靖康之耻”)了,那不是这则文字的话题。这则文字的话题是,像如此宏大叙事的这样一个文本,却那么事无巨细地记事,且又那么有趣地记人(从这一角度看,《东京梦华录》与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趣味是不同的),让900年前的各色人等穿过缥缈但却厚重的历史云烟,一直活到了现在:那位绰号“饶骨头”的门童,那位安详地坐在石桥边的彭婆婆,你们还好吗?顺着你们的指引,我们去丁家素茶茶馆喝上一碗素茶或者去张家油饼店买一包喷喷香的油饼……好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