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真正体面的生活。快乐的体面生活是人人所向往,也是孔子“仁”的生活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道德的美不是为了得到人人的赞许,而是自己能真切感到的一种身心愉悦。我们在谈论人性美时,应该强调道德的力量是能给自己带来精神的愉悦的这种美感力。我们中国人爱面子,面子就是体面的生活,体面就得要有道德力。我们对道德很执着,这种执着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在生活上,处处能够体现一种自然而然的很放松的精神快乐。孔子讲“仁”,而“仁”的境界就是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仅仅只是自己能够感受,它还能感染别人,互相感染影响。我们今天提倡道德,但有一点不同,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似乎成为具有约束里的禁忌,只强调道德的约束性而忽略了道德的自觉自愿的快乐,真正的道德应该来自人性,这也是道德跟法律的区别。说到人性,道德最能切近人性,并且,人性回归也是道德的回归。回到人性的出发点上。为什么要回归呢?因为社会的发展往往对人性有一种远离。如果一个人说自己做好事是为了得到人的赞誉,说明这个人是虚伪的,他的社会属性太重。这不能叫仁爱。 一个人得到了别人的帮助,他要感谢,但绝对不愿感恩,因为对方是展示的他的人性美,他给你的是他人性的自然释放。仁的生活首先一条就是快乐,自在、淡定、从容、平和、自然。并且这个快乐来自心灵,是一种发自肺腑的自在。道德却不能保证这种自在。因为道德是一种不得不做的事情。道德有约束性。道德有不得不,这说明道德非常接近仁但还不是真正的仁爱。所以孔子的仁还有种和谐理念富有是体面生活的物质保障,但不能说富有就一定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就像有钱不能说就一定高尚一样。因为当富有者为了富有而不择手段时,这理所当然不仅不是体面的高尚生活,而且糟糕透顶 我们可以说这种“仁”的生活绝对是快乐的,快乐而自得其乐的生活,是自得自在的快乐。什么是相对快乐的生活,它跟绝对的快乐有何区别?可能这种快乐是与苦相伴,因为我们平常人总是带着目的生活,总是通过某种手段,有其十分强烈的功利心。“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你什么时候懂得不忧,就什么时候懂得“仁”的生活。孔子对生命是比较看重的,这点跟佛家和道家不同。这是儒家的积极进取性。孔子“仁”的思想实质上教我们如何快乐生活,它就是一本快乐生活的指南。正因为如此,儒家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但这跟真正的孔子的仁还是有很多的差距。我们在生活里所谓的儒的思想只是皮毛而已。而这个生命的观念就是生命要顺应自然,顺着自然的道理去开发,并且要充满着情趣和意气去,不加任何造作,这样的生命才会充满生机和朝气蓬勃,意气风发。这点跟佛家不同。所以孔子的是赞美生命的。这是他积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