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大师 > 近现代人物 >

顾颉刚(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个人年表
    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一岁
    5月8日(农历3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894年(光绪二十年甲午)二岁
    随祖父识字;
    是岁冬,父以县试第一名入邑庠。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已末)三岁
    隋母习文,读《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籍;
    父以院试第二名泮,授课紫阳、正颐、平江三书院。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四岁
    随叔父读《诗品》,随祖父习对对,初分平仄。
    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丁酉)五岁
    叔父教读《天文歌诀》《地球韵言》《读史论略》等;
    是岁,江苏响应康有为组织强学会之举,成立了“苏学会”,总部位于南京,苏州设立“苏学分会”,父为分会会员,掌管部分事物。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六岁
    始入私塾,从师读《大学》、《中庸》。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己亥)七岁
    私塾中读《中庸》、《论语》。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八岁
    读《论语》、《孟子》,至此读毕《四书》。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辛丑)九岁
    改入张氏私塾,读《诗经》,后自读《左传》。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十岁
    读《读史论略》、《学堂日记》;学习造句。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癸卯)十一岁
    随父亲读《古文翼》,并出题供其练习作文。
    1904年(光緒三十年甲辰)十二岁
    《左传》读毕,初读《纲鉴易知录》,对历史有较系统了解。课余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等新报刊书籍。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乙巳)十三岁
    13岁读《礼记》,习作文;
    阅读《时报》,佩服粱启超等人的立宪热情。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十四岁
    科举已废,入长元吴公立高等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十五岁
    读《国粹学报》,爱不释手,此后该报成为经常读物,直到辛亥革命。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十六岁
    入苏州第一公立中学堂,课余沉浸在读书、购书的乐趣之中。
    1909年(宣統元年己酉)十七岁
    课余由祖父继续教读《尚书》、《周易》、《礼记》;
    立“课余随钞”(此乃其有生从事笔记工作之始)。
    1910年(宣統二年庚戌)十八岁
    在中学里与好友叶圣陶、王伯祥、吴嘉锡等成立诗社,名“放社”;
    与昊微兰结婚。
    1911年(宣統三年辛亥)十九岁
    在中学编辑级报;
    武昌起义后其父由安徽回苏,阅父亲携带回的大量书画,很开眼界。
    1912年(民國元年壬子)二十岁
    与王伯祥、叶圣陶加入江亢虎创办的“中国社会党”,宣传社会主义。
    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二十一岁
    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中的农科。课余读书、看戏、逛书摊。
    1914年(民國三年甲寅)二十二岁
    固不愿学习农科,遂请休学半年,待新学期改入预科一部。休学期间,除读传统书籍和时人新著外,继续看戏,由观戏中认识到故事的演变,得到学问上的收获;
    按日圈点诵读《史记》、《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中国历史教科书》、《国故论衡》、《大乘起信论》、《新旧约圣经》;
    立寒假笔记,是为毕生200余册笔记之首。
    1915年(民國四年乙卯)二十三岁
    读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始有著书愿望;
    8月因病南归。
    1916年(民國五年丙辰)二十四岁
    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听陈汉章、崔适的课;
    休学在家时,曾著《清代著述考》。该书“依学术的派别分作者,在作者的名下列著述,按著述的版本见存佚,并集录作者的自序及他人的批评”。
    1917年(民國六年丁巳)二十五岁
    听章士钊逻辑课,胡适的中国哲学、修辞学课,康宝忠的伦理学课,李石曾的生物学课,等;
    开始学习作白话文。
    1918年(民國七年戊午)二十六岁
    因妻病归苏,8月妻逝;
    l2月为《新潮》作文《对于旧家庭的感想》,署名“顾诚吾”。
    1919年(民國八年己未)二十七岁
    2月开始搜集歌谣;
    五四运动爆发,很兴奋,返京后即参与新潮社的工作;
    是年,与殷履安结婚。
    1920年(民國九年庚申)二十八岁
    北大毕业,被学棱聘为助教,任校图书馆编目员,在胡适的支持和嘱咐下开始点校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由此引发了对古史的研究;
    作《伪书疑书目》、《中国目录书目》。
    1921年(民國十年辛酉)二十九岁
    为作《伪史考》搜集资料;常与胡适、钱玄同讨论辨伪书、伪事、伪史之事;
    与胡适、俞平伯计论《红楼梦》考证事;
    任北大新成立的国学门助教,兼图书馆事。
    1922年(民國十一年壬戌)三十岁
    30岁作《郑樵著述考》、《郑樵传》等;
    3月因祖母病重返苏,7月祖母逝世;
    12月入商务印书馆任职。
    1923年(民國十二年癸亥)三十一岁
    在商务印书馆,与王伯祥合编《现代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共三册),又与叶圣陶合编《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二至六册。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第一次对旧的古史系统质疑。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古史的大讨论。
    1924年(民國十三年甲子)三十二岁
    任北大国学门助教,在其编辑室、歌谣研究会、方言调查会、风俗调查会、孝古学会诸会工作;
    编辑《国学季刊》;
    重新标点《崔东壁遗书》;
    作《孟姜女故事的转变》。
    1925年(民國十四年乙丑)三十三
    编辑《国学门周刊》。出任由好友出,资创办的出版社“朴社”的总干事。
    1926年(民國十五年丙寅)三十四岁
    作《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作《奏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
    6月,《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
    下半年,应邀赴厦门大学,任史学研究教授。
    1927年(民國十六年丁卯)三十五岁
    离厦大,应中山大学之邀,任史学系教授兼主任,授“中国上古史”、“书经研究”、“书目指南”课。还在中大语文历史研究所内发起成立民俗学会,并刊行丛书。
    1928年(民國十七年戊辰)三十六岁
    在中大讲授“古代地理研究”、“春秋研究”、 “孔于研究”、 “中国上古史实习”、 “三百年来思想吏”课;
    12月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
    1929年(民國十八年己巳)三十七岁
    离广州北返,出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上古史研究”课。
    1930年(民國十九年庚午)三十八岁
    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
    作《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研究古史体系的演变经历;
    《古史辨》第二册出版。
    1931年(民國二十年辛未)三十九岁
    与燕大同人组织考古旅游团到晋、豫、陵、鲁四省考察;
    在燕大讲授“尚书研究”课;
    《古史辨》第三册出版。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壬申)四十岁
    在燕大、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讲授《禹贡》;写作《三皇者》。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癸酉)四十一岁
    在燕大讲授“奏汉史”、“春秋战国史”课;
    《古史辨》第四册出版;
    在燕大参与教职员抗日会,任宣传干事,征集抗日鼓词,并编辑出版。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甲戌)四十二岁
    创办《禹贡》半月刊。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四十三岁
    借燕大休假之机,出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
    《古史辩》第五册出版。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四十四岁
    任燕大历史系主任;
    主编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丁丑)四十五岁
    当选“风谣学会”会长。应中英庚款董事会聘,赴西北考察。
    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四十六岁
    至甘肃临洮等地考察;
    10月至昆明,任云南大学教授,讲授“经学史”、“中国上古史”课;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
    罗根泽编著的《古史辩》第六册出版。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四十七岁
    至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开设“中国古代史”课。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四十八岁
    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开设“目录学”、“春秋学”、“经学”等课程;
    任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
    1941年(民國三十年辛巳)四十九岁
    任中国边疆学会理事长,中国边疆学会总会副理事长;
    在重庆任文史杂志社副主任,主编《文史杂志》;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的《古史辨》第七册出版。
    1942年(民國三十一年壬午)五十岁
    任中央大学专任教授,中央大学出版委员会委员,出版部主任。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癸未)五十一岁
    与人合办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任社长;
    成立大中国图书公司,以史地图表社为编辑所,任所长。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甲申)五十二岁
    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讲授“史记研究”、“春秋战国史”、“历史地理”课程。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乙酉)五十三岁
    在复旦教授“历史地理”、“方志实习”课。
    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丙戌)五十四岁
    大中国图书局在上海开业,任总经理;
    任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兰州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丁亥)五十五岁
    继续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民众读物”、“考古学”、“中国社会史”课。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戊子)五十六岁
    在苏州社会教育学院教授“上古史料研究”;
    6月赴兰州大学讲授“上古史研究”。
    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己丑)五十七岁
    任诚明学院教授,讲授“目录学”、“春秋左传”、“校勘学”、“传记研究”、“中国文学史”课;
    在震旦大学讲授“专书选读”课。
    1950年 五十八岁
    继续在诚明学院和震旦大学任教;
    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干事。
    1951年 五十九岁
    任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
    任诚明学院中文系主任,讲授“尚书研究”,为此研究《尚书》,译《尚书•周诰》八篇
    3月为教育部写“尚书研究”学程教学计划;
    是年春,镇反运动起,6月妻兄等被捕,因写《颉刚预嘱》;
    9月11日 子德出生。
    1952年 六十岁
    于复旦大学授“中国民族史料”课;
    参加五反运动。
    1953年 六十一岁
    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讲苏州历史,与谭其骧等率学生60人抵苏考察;
    与章巽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1954年 六十二岁
    是年,与章巽续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请谭其骧校订,共有本图31幅,附图16幅,始于原始社会迄于鸦片战争;
    至北京,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55年 六十三岁
    完成《资治通鉴》校点工作;
    编辑出版《辨伪丛刊》十种,为《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
    1956年 六十四岁
    整理《史记》及《三家注》;
    为《历史研究》、人民出版社、古籍出版社审稿;
    1958年 六十五岁
    完成《史记》的点校工作。
    1959—1966年 六十六至七十四岁
    主要从事《尚书》整理、翻译工作;
    1966年8月 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斗。
    1967年 七十五岁
    写检讨交代一生“罪行”,数易其稿,恍惚成疾;
    历史所取其日记进行审查。
    1968年 七十六岁
    糖尿病发,入住同仁医院,2月暂愈,此后反复发作;
    写检讨、思想汇报及《顾颉刚在解放后的大事记》;
    国庆期间被禁足,10月中旬与俞平伯一起受文学所和历史所批斗,深受刺激,病情加剧,气喘始发;
    12月4日起,半日到历史所参加运动,29日起改为整日。
    1969年 七十七岁
    写检讨、思想汇报,为外调者写材料,即使病发亦不能免;
    多次被批斗,病假间亦需到所听会;
    10月,所中人审查书库中善本书及地图若干;
    11月,拟将书画捐于博物院,遂作题跋若干;
    12月,始发心绞痛,甚剧,至此不再到所听会。
    1970年 七十八岁
    《古史辨》一至七册由台北明伦出版社影印出版;
    历史所同仁下放河南息县,先生因病得免。
    1971年 七十九岁
    心绞痛加剧,证实为心脏病,至此不再著述;
    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与支持下,主持二十四史标点工作,至此脱下“反动学术权威”的高帽,得到恢复工作的权利。
    1972—1978年 八十至八十六岁
    主持二十四史工作。
    1979年 八十七岁
    与刘起釪合任《尚书》工作;
    指导王煦华重新编订《崔东壁遗书》;
    是年,因病三入北京医院,十一月后病势渐沉。
    1980年 八十八岁
    是年多在医院;
    审定王煦华代拟之《顾颉刚古史论文集》目录;
    同意继续出版《古史辨》第八册;
    l2月25日,因脑溢血于北京逝世,遗体遵其遗嘱献给中国医学科学院,供解剖研究之用。
    (参考 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