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引言 战国荀子以十驾劝学,三国董生以三余读书,余少慕之,因仿钱大昕“十驾斋”,号书室为“三余斋”,名所作古籍读书笔记为“三余录”。既积岁月,笔记亦多。五年前,开始着手整理旧日笔记,越一载,仿徐仁甫《广释词》,以补订释词诸书者着成《古书虚词旁释》,已于2007年出版;又越三十月,仿王念孙《读书杂志》、卢文弨《群书拾补》,复以补订群书者着成《群书校补》,已于2009年年初交出版社。近二年来,着《群书校补(续编)》,已逾80万字。这里奉献二则笔记,不敢求异,但欲求真。大雅君子,幸以赐教。 Ⅱ、杂记 一、《楚辞·九思》“閴睄窕”正诂 1.《楚辞·九思·疾世》:“日阴曀兮未光,閴睄窕兮靡睹。” “閴睄窕”有如下之说法: (1)某氏注:閴,窥也。睄窕,幽冥也。一作“阗 ![]() (2)洪兴祖注:閴,古觅切。睄,与宵同。窕,徒了切,深也。 (3)朱谋 ![]() (4)朱起凤曰:睄、萧音近,条、雿一声之转[3]。 (5)朱起凤曰:霄、睄、陗从肖声,雿、 ![]() (6)姜亮夫曰:“萧条”一语即空无所有,或寥落无所有之义,声与“睄窕”同,故义亦相同。幽冥者指其深远而言,空旷者指其平视而言……“睄窕”依声韵求之,则双声之转为“萧条”……《原道训》以为髙峻者,自上视之为高远,自下视之为幽冥,自平视之为寂漠萧条,其义一也。故“睄窕”即“霄雿”也[5]。 (7)何剑熏曰:“閴”误字,作“阗”更误,当作“阒”。《广韵》:“阒,静也。”“睄窕”即《淮南子·俶真训》“萧条霄雿,无有彷佛”之“霄雿”,“霄雿”与“萧条”皆迭韵连词,意同,当训为空静貌,与今语“萧条”略同。某氏释为幽,亦同。《淮南子·原道训》:“上游于霄窕(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高诱释“霄雿”为高峻貌,恐误[6]。 (8)汤炳正曰:閴,当作“阒”,静[7]。 (9)黄灵庚曰:王延寿注曰:“閴,窥也。”阗,《说文》训“盛貌”,无窥义,当是误字。洪氏閴音古觅切,盖本作视义,字作窥。閴,窥之形讹字。《韵补》卷3“耦”条引作“閴睄窕”[8]。 (10)黄灵庚曰:《五经文字》以“閴”、“阒”同,谓“上俗下正”。《易·丰》:“阒其无人。”《音义》:“马、郑云:‘阒,无人貌。’《字林》:‘阒,寂静也。’”则无窥义。若训窥,盖通作窥。洪氏谓“睄与宵同”……《尔雅》:“宵,夜也。”《说文》:“窕,穼(深)肆极也。”睄窕,平列同义,幽冥貌也[9]。 (11)王伟曰:“窕”疑为“窈”之误,而“閴”疑为“暗(闇)”之形误。“睄”无幽暗之义,“幽冥”当为“窕”之释言,而“窕”则为“窈”之误[10]。 案:“閴”为“阒”俗字,寂静、空寂之貌。唐·颜元孙《干禄字书》:“閴、阒,上俗下正。”[11]黄灵庚引作《五经文字》,失检。宋·毛晃《增韵》卷5:“阒,寂静,从门从狊,俗本作阒(閴),误。”[12]金·韩道昭《五音集韵》:“阒,寂静也。閴,俗作。”[13]明·焦竑《俗书刊误》卷4:“阒,俗作閴,非。”[14]《易·丰》:“窥其户,阒其无人。”《淮南子·泰族篇》、《论衡·艺增》、《三国志》卷25《魏志·杨阜传》、《文选·怀旧赋》李善注、《御览》卷184引“阒”作“閴”[15],并作俗字。洪兴祖“閴”音古觅切,正“阒”之读音。《文选·启萧太傅固辞夺礼》李善注:“阒,苦觅切。”[16]“觅”为“觅”俗字,见《玉篇》。唐·何超《晋书》卷87、110《音义》:“阒,苦觅反。”[17]辽·释行均《龙龛手鉴》:“阒,俗。閴,正,苦觅反,寂静也。”[18]《龙龛》以“阒”为俗字,盖误;而音亦作“苦觅反”,则同于诸书。黄灵庚谓“閴,窥之形讹字”,王伟谓“閴疑为闇之形误”,并误。某氏注“閴,窥也”者,盖读閴(阒)为狊,《说文》:“狊,犬视貌。”与“窥”义合[19],然非此文之谊。 “睄窕”不误。朱起凤、姜亮夫、何剑熏谓“睄窕”即“萧条”、“霄雿”之转语,并是也。字或作“陗 ![]() ![]() “睄窕”、“萧条”为近义连文。 “萧”、“睄”、“ ![]() ![]() ![]() ![]() ![]() ![]() ![]() ![]() ![]() ![]() ![]() ![]() ![]() ![]() ![]() ![]() “莜”、“条”、“涤”、“雿”、“窕”并读为窱,《说文》:“窱,杳窱也。”《广雅》:“窱,深也。”“萧条”即取长远、深长为义,“髙峻”与“长远”义相因,高、远一也。引申则有荒凉、冷清、寂静之义。《楚辞·远游》:“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与《淮南子·齐俗篇》同,亦以“寂漠”与“萧条”对举,义同。《淮南子·原道篇》:“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高注:“霄雿,高峻貌也。”“萧条”、“睄窕”多见于《楚词》、《淮南》,颇疑是楚语,后转为通语。《广雅》“ ![]() ![]() ![]() ![]() “閴睄窕”犹言寂然幽静。“閴”与“睄窕”义相因。明·魏学洢《摅怀赋》:“夐睄窕以无人兮,殆猿蜼之所家。”夐,长也,远也。“夐”与“睄窕”义亦相因。黄灵庚以“宵”为正字,训夜,非也。王伟氏改“窕”为“窈”,“閴”为“闇”,率意轻改古书,甚不足取。 二、《〈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卷17“凤仙”条:“人采其肥茎,汋、 ![]() ![]() ![]() ![]() 刘敬林所引刘衡如校本为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版本,此本我未见,我见到的是华夏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刘衡如《本草纲目新校注本》,他的校记还有“张作‘脆’”三字[30],所指张本为清光绪乙酉年合肥张氏味古斋重校刊本。“脆”当即“ ![]() 刘敬林说有几点须要补正: (1)刘氏谓“ ![]() ![]() (2)“醃”、“腌”为浸渍食物,是指用盐醃渍。此义今各地方言通用,无庸引证。 (3)“汋”同“瀹”,其本字为“ ![]() ![]() ![]() ![]() ![]() ![]() ![]() ![]() ![]() ![]() (4)“汋、醃”谓或汋或醃,汋为熟食,醃则生食之。“汋、醃”是二种不同的食制方法,不是同义连用。桂馥《札朴》卷9《杂言》:“盐藏鱼菜曰腌……菜入汤曰 ![]() 注释: [1]洪兴祖云:“逸不应自为注解,恐其子延寿之徒为之尔。” [2]朱谋 ![]() [3]朱起凤《辞通》卷7,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678页。 [4]朱起凤《辞通》卷19,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036页。 [5]姜亮夫《楚辞通故(四)》,收入《姜亮夫全集》卷4,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24页。姜说又见《诗骚联绵字考》,收入《姜亮夫全集》卷17,惟有存目,正文佚失。 [6]何剑熏《楚辞拾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8页。何氏引“霄雿”误作“霄窕”。 [7]汤炳正《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384页。 [8]黄灵庚《楚辞异文辩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8页。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冈本保孝(1797-1878)据太田全斋藏本钞本《韵补》卷3引作“閴 ![]() ![]() [9]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 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73页。黄氏引“深”误作“穼”。 [10]王伟《〈楚辞〉所载汉人作品校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1期,第68页。 [11]颜元孙《干禄字书》,收入《丛书集成新编》第35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622页。 [12]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6页。下“阒”字据《古今韵会举要》卷29引校正,元·黄公绍《古今韵会举要》,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8册,第816页。 [13]韩道昭《五音集韵》,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36页。 [14]焦竑《俗书刊误》,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59页。 [15]《淮南子》据道藏本,景宋本作“阒”。 [16]萧统《文选》(李善注),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57页。 [17]何超《晋书音义》卷下,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5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36、1041页。 [18]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版影辽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95页。 [19]《易》之“阒”,亦当训静。惠栋曰:“案《说文》无阒字,惟 ![]() ![]() [20]洪适《隶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5页。 [21]杨慎《古音骈字》卷上,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9页。 [22]方以智《通雅》卷6,收入《方以智全书》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56页。 [23]吴玉搢《别雅》卷2,收入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644页。 [24]《史记·司马相如传》《上林赋》:“纷容萧蔘。”《汉书》作“箾蔘”,《周礼·考工记》郑司农注:“揱读为纷容揱参之揱。”此其相通之证。 [25]王念孙《广雅疏证》,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4页。 [26]转引自钱大昭《广雅疏义》,收入徐复主编《广雅诂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35页。 [27]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328页。 [28]杨树达《淮南子证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逍遥”亦作“消摇”,《庄子·逍遥游》《释文》:“逍一作消,遥一作摇。”《礼记·檀弓上》:“负手曳杖,消摇于门。”《释文》:“消摇,本又作‘逍遥’。”或作“捎摇”,又倒作“摇捎”。《广韵》:“捎,摇捎,动也。”《原本广韵》作“捎摇”。“逍遥”的本义是“摇动”,非此文之谊。 [29]刘敬林《〈本草纲目〉“ ”字音义》,《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第286页。 [30]刘衡如《本草纲目新校注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829页。 [31]《御定佩文斋广群芳谱》,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初版,第424册。 [3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13页。 [33]唐训方《里语征实》,收入[日]长泽规矩也编《明清俗语辞书集成(2)》,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455页。 [34]参见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7488、7531、6275页。 [35]桂馥《札朴》,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90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广播电视台 2145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