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中国十大名园 四、承德避暑山庄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距离北京180公里。由皇帝宫室、皇家园林和宏伟壮观的寺庙群所组成,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相当于颐和园的两倍,有8个北海公园那么大。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建园历史 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承德离宫”。康熙二十年(1681),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l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自康熙四十七年(1708)起,皇帝每年秋狝前后均要在避暑山庄长期停住,消夏避暑,处理军政要务。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由此而来的大批蒙藏等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每年都要到承德谒见皇帝,参加庆典。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 乾隆接见西藏、蒙古政教领袖的避暑山庄正殿淡泊敬诚殿 清朝初年,中国藏传佛教在我国蒙、藏地区(包括青海、新疆)势力强大,教徒信仰虔诚,佛经教义是蒙、藏人民的精神支柱。喇嘛教上层人物在政治上有效地控制着地方政权,经济上汇聚着大量财富,文化上掌握着经堂教院。清政府为加强对北疆的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怀柔”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蒙藏民族采取“因其教不易其俗”、“以习俗为治”的方针。乾隆说“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反映了清统治者以顺应少数民族习俗、尊重蒙藏上层人物宗教信仰,来实现密切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巩固国家统一为目的的战略思想。借此,清廷便在承德大兴土木,建造寺庙,为前来的上层政教人物提供瞻礼、膜拜等宗教活动场所,功能上同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从康熙五十年(1711)开始到道光八年(1828),清廷在今承德市市区及滦河镇一带敕建寺庙43座。其中,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有30座,避暑山庄内有16座:珠源寺、梅檀林、汇万总春之庙、水月奄、碧峰寺、鹫云寺、斗姥阁、广元宫、永佑寺、同福寺、仙苑昭灵(山神庙)、法林寺、灵泽龙王法、西峪龙王庙、涌翠岩、上帝阁;山庄西部(今滦河镇)两座:穹览寺、琳霄观。山庄东北部12座:溥仁寺、溥善寺、普宁寺、普佑寺、安远庙、普乐寺、普陀宗乘之庙、广安寺、殊像寺、罗汉堂、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其中,罗汉堂、广安寺、普乐寺三个庙,朝廷“向未安设喇嘛”,由内务府管理;而溥仁寺、溥善寺、安远庙、广缘寺、普佑寺、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9座庙设8个管理机构(普佑寺附属于普宁寺)设总理堪布管辖八庙,住普宁寺。其他各庙住达喇嘛或副达喇嘛并逐月按人数由理藩院发放饷银。清正史文献将这9座寺庙称“外庙”,后俗称外八庙或热河喇嘛庙。久而久之,清代和民国时期,人们所称外八庙实际上泛指避暑山庄外面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所有庙宇。近年来,文物古建专家一般将避暑山庄内外由皇帝敕建的这43座寺庙(外八庙12座,山庄内16座,狮子园2座,滦河镇2座,山庄外东、南8座,狮子沟、上二道河子、河东各l座)称之为外八庙寺庙群。 避暑山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最后落成,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一座山庄,半部清史”,避暑山庄的兴衰史,就是清王朝的兴衰史。承德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与大清政府的民族政策,国家施政方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里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这36景是:烟波致爽、芝径云堤、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万壑松风、松鹤清樾、云山胜地、四面云山、北枕双峰、西岭晨霞、锤峰落照、南山积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风泉清听、濠濮间想、天宇咸畅、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枫绿屿、莺啭乔木、香远益清、金莲映日、远近泉声、云帆月舫、芳渚临流、云容水态澄泉绕石、澄波叠翠、石矶观鱼、镜水云岑、双湖夹镜、长虹饮练、甫田丛樾、水流云在。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至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这三十六景是:丽正门、勤政殿、松鹤斋、如意湖、青雀舫、绮望楼、驯鹿坡、水心榭、颐志堂、畅远台、静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观莲所、清晖亭、般若相、沧浪屿、一片云、萍香泮、万树园、试马埭、嘉树轩、乐成阁、宿云檐、澄观斋、翠云岩、罨画窗、凌太虚、千尺雪、宁静斋、玉琴轩、临芳墅、知鱼矾、涌翠岩、素尚斋、永恬居。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二)主要景点 避暑山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皇家园林,占地564万平方米。它的面积大约是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8倍。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它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山庄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部分。以山区面积最广,约占山庄总面积的70%多。山庄集全国园林精华于一园,具有南秀北雄的特点。清代山庄内共有亭子90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假山叠石70余组,殿宇、楼堂、寺庙、亭台、塔阁等各种建筑120余组,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康熙皇帝以4个字命名的36景和乾隆皇帝以3个字命名的36景最为著名,合称“避暑山庄72景”。康熙皇帝称赞这里是“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山庄宫墙长约10公里,宫墙外是仿全国各族著名庙宇而修建的皇家寺庙群,这些寺庙呈半圆形环绕在山庄外围,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1、宫殿区 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东北接平原区和湖区,西北连山区。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置于两侧,基本均衡对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而又加以改造,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使避暑山庄宫殿建筑园林化,又显示出皇家园林的气派。宫殿区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东宫(已毁)和万壑松风四组建筑组成。 正宫 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占地1万平方米。包括9进院落,由丽正门、午门、阅射门、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十九间照房、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岫云门以及一些朝房、配殿和回廊等组成。正宫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是皇帝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后寝是皇帝和后妃们日常起居的生活区。主要建筑有“前朝”的澹泊敬诚殿和“后寝”的烟波致爽殿。建筑风格朴素淡雅,但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正宫现辟为博物馆,陈列清代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正宫区藏有珍贵文物2万余件。 澹泊敬诚殿 在丽正门北,此殿规模宏大,是避暑山庄正殿。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全部用楠木改修,故又称楠木殿。殿面阔7间,单檐卷棚歇山顶。大殿建在大理石砌筑的台基上,为青砖布瓦卷棚歇山式建筑,古朴典雅,庄重肃然。殿内陈设丰富、素雅、凝重,与周围的环境十分协调,显示出皇家典雅的气派。殿中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东西两壁是乾隆御制《阅射六韵》诗刻石。中央为紫檀雕栏须弥座地坪,上置有紫檀浮雕耕织图围屏、紫檀弥勒宝座、足踏、座褥、靠背、迎手、羽葆、蟠龙、垂思香筒、仙鹤、香几、印盒等,周围有薰炉、炉几、珐琅炉、东大案、西大案,案上有钟表、青花贯耳尊、霁兰天球瓶、青花双耳尊、五彩山水鹿头尊、紫檀雕龙大立柜等。根据陈设档记载;北山墙宝格内藏有《古今图书集成》东西山墙上镶嵌乾隆《赋得澹泊敬诚》诗贴落、《皇舆全图》。殿前有外、内午门,朝房、乐亭,后有四知书屋、寝宫等建筑。 澹泊敬诚殿相当于北京的太和殿,是清代举行重大庆典,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乾隆曾在这里接见厄鲁特蒙古杜尔伯持台吉策凌、策凌乌巴什、策凌孟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值乾隆七十大寿,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来到承德为乾隆祝寿。为此,乾隆皇帝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并用藏语与班禅对话“长途跋涉,必感辛劳”,班禅答到“远叨圣恩,一路平安”。此外乾隆还在这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英使马戈尔尼,以及一些外国使臣。 避暑山庄正宫主殿淡泊敬诚殿 四知书屋 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澹泊敬诚殿后。是一座5间大殿,康熙帝曾题名“依清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题“四知书屋”。四知取《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之意。表达了他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这里是清帝召见朝臣及各族王公,处理军国要务及举行大典前后更衣休息之处,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大臣和少数民族首领。据载,清帝在此召见了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一世、三世、四世、班禅六世,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等。周有回廊,曲折叠绕,使庭园清幽,诗意盎然。 澹泊敬诚殿后“四知书屋” 烟波致爽殿 位于避暑山庄正殿之后,是清朝皇帝在山庄的寝宫。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它是“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一景,康熙谓此处“四围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故而题为“烟波致爽”。入夏,这里晴无酷暑之感,夜无风寒之忧。因此,康熙、乾隆、嘉庆每至山庄必居于此。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咸丰帝携东、西等后妃出北京至热河避难,即居于此殿。该殿建筑风格及形制与前朝各殿保持一致,面阔七间,内部格局分为正中间、东次间、西次间、西稍间四部分。 烟波致爽殿 正中间:为三开间。设有宝座,上悬康熙皇帝题“烟波致爽”,下为一斗大的“福”字。两侧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一曰“乌语花香转清淑,云乔水态向暄妍”,一曰“雨润平皋桑麻千顷绿,晴开远峤草树一川明”。这里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之处。 烟波致爽殿正中三间 东次间:为皇帝与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门内有“戒急用忍”匾一面。“戒急用忍”匾原是康熙以苏轼《留侯论》中“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教育皇四子雍正,引用佛经中的一句话题写。目的在于规劝雍正涵养德性,同时借以自勉。自道光七年“秋狝礼废”以来,原匾又残损不堪。公元1860年,咸丰避难山庄时重题四字。陈设有贴落、挂屏、古玩、如意、痰盒、座褥、靠背、迎手、文房四宝,多宝格、紫檀边穿衣镜等。 西次间:是佛堂,是皇帝晨昏理佛堂屋,内陈设有佛龛、珐琅塔、珐琅八宝、铜珐琅五供,乾隆御笔贴落等。当年供奉大小铜佛60余尊。 西稍间:是皇帝寝宫,俗称西暖阁。阁门上悬乾隆御笔“抑斋”匾一面。康熙、乾隆、嘉庆、咸丰曾在这里住过。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设有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在西暖阁的北床后,有一道夹壁墙,墙上开小木门,以游廊连通西跨院。烟波致爽殿两侧各有一个小跨院,为东所、西所,有侧门与正殿相通。咸丰时,慈嬉居于西跨院,慈安住在东跨院。 松鹤斋 位于正宫东侧,占地7400平方米,与正宫并列而建,八进院落,分前宫和后寝,在继德堂西有侧门与正宫相通。康熙时,皇太后来避暑山庄,居住在西峪的松鹤清樾。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帝在正宫东面另建一组八进院落的建筑,题名松鹤斋,以供皇太后居住。松鹤斋主殿缀联为:“岫列乔松,云屏开翠巘;庭间驯鹿,雪羽舞瑶阶。”乾隆曾赋诗描绘此地的景致是:“常见青松蟠户外,更欣白鹤舞庭前。西池自在山庄内,慈豫长承亿万年。”绥成殿后依次有照房十五间,门殿三间,大殿七间名为乐寿堂,后改名为悦性居,是皇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书联:“鹤羽千年白,松姿不老青;惟慈真上谛,堪以祝慈宁。”绥成殿、十五间照房、门殿建筑早已无存。乐寿堂仅剩基址,1998年复建。畅远楼书联:“烟云舒卷揽胜赏,松石古澹怡远情。” 松鹤斋 左侧为十五间照房 东宫 从德汇门向北,依次是七楹的门殿,两旁两座井亭,十一楹的前殿(进深三间),三层高的大戏楼清音阁,,五楹两层的福寿阁,两侧二层群楼,在松鹤斋的东面,地势比正宫和松鹤斋低。东宫的前面宫墙上另辟大门,称德汇门,为重台城门,形制与丽正门相仿。进入德汇门后。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依次有门殿七间,正殿十一间,清音阁,福寿阁、勤政殿(进深两间),东西配殿,卷阿胜境殿。其中清音阁俗称大戏楼。与现存故宫畅音阁、颐和园中德和园大戏楼形式相近。阁高三层,外观雄伟。两旁上下两屋九楹的扮戏房五楹的勤政殿最后是卷阿胜境殿。 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川军旅团先头部队侵入承德后,从德汇门进入避暑山庄,为庆祝占领先头部队侵入承德后,从德汇门进入避暑山庄,为庆祝占领热河的“胜利”而放火烧掉的。据承德知名人士王逸如先生回忆:按照日本兵的风俗,每占领一地都要放一把火,庆祝“胜利”,灾难就这样落在勤政殿等殿堂上。最先毁掉的,是卷阿胜境殿和勤政殿。 后来,东宫废墟经过平整,成为一个大广场。文革后1979年,在卷阿胜境原址,重建了卷阿胜境殿。1984年,对整个东宫遗址进行清整,勤政殿、福寿园、清音阁及其它殿堂的基址重现于世,向游人展示着东宫经历过的风雨沧桑。 被日军焚毁前的清音阁三层大戏楼 万壑松风殿 “万壑松风”的主殿。康熙帝经常在这里接见官吏,批阅奏章,读书写字。1722年,康熙发现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之第四子弘历(乾隆帝)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传旨,命将弘历送入宫中。这年的夏天,弘历由父母带领,随祖父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康熙将避暑山庄的侧堂“万壑松风”赐给弘历居住,平时进宴或批阅奏章,都要乾隆侍奉在旁,朝夕教诲。弘历继位后,将这座殿宇题名为纪恩堂。乾隆三十年,乾隆写《避暑山庄纪恩堂记》,纪念康熙皇帝对他的眷顾养育之恩。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