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 1、《大时代的小人物——朱英诞晚年随笔三种》 作者:朱英诞 着,朱纹、陈均 编订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诗人兼学者朱英诞先生晚年的随笔作品《苦吟诗人李贺(长吉评传)》、《笑与「不笑」——一位罕见的幽默诗人(诚斋评传)》和《梅花依旧——一个「大时代的小人物」的自传》三种之合辑。前二篇阐释不同风格诗人的生平与诗文,剖析其思想脉络,显示作者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之企图;其文风清婉曲致,娓娓道来自成一格,散发出独特的叙述魅力。末篇是朱先生以随笔写就的「自传」,读者当可从中获悉作者一生对「诗歌」之热情与不懈追求。 2、《情与韵:两岸现代诗集锦》 作者:张健 编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目录: 自序 余光中情诗七型 周梦蝶情诗五式 洛夫情诗九式 蓉子情诗十式 郑愁予情诗十二式 林泠情诗九式 杨牧情诗十二式 忠臣·诗人·游侠·隐士——论阮囊 论罗门诗的二大特色 瓶中岁月的胜利——论曹介直诗 一醉乃至醒——论商略的四首小诗 偶然的静立——小论黄用情诗 小论夏宇的诗 不要砍我的相思树——小论洪淑苓的诗 论北岛的诗 顾城情诗十二式 舒婷情诗十三式 3、《太鲁阁族部落史与祭仪乐舞传记》 作者:(台湾太鲁阁族)旮日羿·吉宏 著 出版社:台北:山海文化杂志社2011年7月 内容简介:此书从三个向度道出了太鲁阁族群历史与乐舞的相遇:首先,针对花莲立雾溪流域与木瓜溪流域的太鲁阁族进行口述调查,造访耆老过程中,不仅迸发各自家族相异的山水迁徙经验,也形塑了太鲁阁族历史想象与感性认知。其次,本书整理了早期太鲁阁族祭仪的调查记录,并与1991年复振的祖灵祭、感恩祭词歌谣对照分析,从中探索并反思历史变动的轨迹,此外,作者也透过太鲁阁族音乐家之探访,了解他们的部落经验与乐舞体现,交会之际,无疑是大时代之下的真切响应。其三,有关太鲁阁族歌谣乐舞的传习体现,由「财团法人原舞者文化艺术基金会」成员们共同设计戏剧舞码,以「寻回失落的印记」为主轴,在舞台展演中叙述一段遥远却又贴近自身的族群记忆,在现代剧场与乐舞传统的激荡下,触动了太鲁阁族人最深刻的灵魂。这是旮日羿·吉宏与「原舞者」合作之下,将田调数据转化为动态乐舞的另一尝试,书中也呈现其思考转折与心路历程。 4、《近代会党与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邵雍 着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7月 内容简介:全书分为近代会党与民间信仰两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部分。近代会党部分以档案为中心,集中阐释了太平天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会党运动的历史轨迹、代表人物以其与时代潮流的互动作用。民间信仰部分以经典为中心,研讨了近代以来至抗战爆发这一历史时段普通民众的社会心理、价值倾向与伦理观念,并对华北、华中以及江南等区域进行了重点探究。 5、《汉文佛典语言学: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法鼓佛教学院 编 出版社:台北:法鼓文化2011年7月 目录: 通序(释惠敏) 第三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研讨会缘起(竺家宁) 序言:佛典语言只是「标月指」吗?(释惠敏) 安世高译经之考察(释果晖) Aspectual structures in Buddhist Chinese texts(Barbara Meisterernst) 从部分佛教惯用语看《分别功德论》的翻译年代(方一新) 高田时雄《据敦煌资料的汉语史研究》译后——兼与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比较(冯良珍、温振兴) 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动+将+趋」结构研究——以汉文佛典作考察(王锦慧) 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王云路) 《一切经音义》用字异文释源——以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为例(上篇)(陈五云) 唐宋代禅宗语录中助词「却」的分析——以《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为例(具熙卿) 五代禅籍「V诸」的词汇化探析——从古汉语「诸」说起(周碧香) 运用「N元自然语言模型」探究佛教文献词汇与文体特征——以《法华经》为例(释惠敏、释法源、李家名) 汉译佛典「住」与「着」初探(高婉瑜) 《大宝积经》的译本考(王文颜) 佛经语言词汇的数字服务功能(杜正民、释法源、李家名) 兼具亲属与社会称谓的「阿」前缀称谓词研究——以汉译佛典为例(洪艺芳) 如何解读孤本疑伪经——以《佛说安墓经》为例(梁晓虹) 悉昙学与等韵学关系再探(施向东) 译经者的困惑一例(张幼军) 《一切经音义》所释外来词考(徐时仪) 论佛经词汇研究的几个途径(竺家宁) 汉译佛经中的「为」字选择问句(卢烈红) 中古汉语工具格论元角色的显现与句法成分的构成——中古汉译佛典工具名词的句法结构探析(张美兰) 试论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的形成及影响(颜洽茂、荆亚玲) 连词「正使」的产生和发展(蒋冀骋、徐朝红) 山西方言所见敦煌俗文学中的语言现象(乔全生、崔容) 竺家宁〈《慧琳音义》与佛经中的名词重迭现象〉商榷(释宗舜) 索引 6、《可叙述的现代性:期刊史料、大众传播与中国文学现代体制(1919~1949)》 作者:韩晗 著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7月 目录: 代 序 开垦学术的处女地——序韩(日含)《可叙述的现代性》导论 建构「群像式」的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兼谈「二十世纪文学史」的学术困境及其出路 第一章 国家意识、文学叙事与学者参政——以《新语》半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二章 「遗失的美好」——以《絜茜》月刊为核心的史料考辨 第三章 知识分子、公共交往以及话语范式——以1930~1937年《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为核心的学术考察 第四章 狮吼声何处——关于《狮吼》杂志及其后期文学活动史料考 第五章 「怎样遗忘,怎样回忆?」——以《现代文学评论》为支点的史料考察 第六章 「那歌声去了」——重评《夜莺》杂志及史料辨酌 第七章 从「话语媒介」到「文学场」——以《笔谈》杂志为核心的史料考察 第八章 烽火中的吶喊——以《吶喊(烽火)》周刊为支点的学术考察 第九章 上清旧文学之弊,下开新儒家之源——关于《学衡》杂志的再思考与再认识 余 论 关于现代文学期刊研究的建议与思考 后记与致谢 7、《经学、道学与经典诠释》 作者:郭晓东 著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共收六篇短论,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宋代的道学及与道学相关的经典诠释为主题,下篇主要以清代《春秋》学为主要研讨对象。前三篇论文围绕着宋代道学而展开,讨论了宋代道学家对经典的创造性诠释及其所体现出的与传统汉唐儒学的不同特色,同时也指出道学的成立离不开对经典的诠释,特别是到作为道学之集大成者的朱子,依然追求经典诠释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后三篇论文围绕着清代《春秋》学而展开,分别以庄存与、戴望和苏舆为例,对清代《春秋》学作了不同面向的考察。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尽管学术立场与政治立场各异,但清代以公羊学为中心的《春秋》学,无不以通经致用为职志,努力地将经术与政事挽合为一体。如果说宋明道学致力于传「道」的话,那么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经学视角则表明其并不废「学」;如果说宋明道学致力于明「体」的话,那么,以清代《春秋》学为代表的经学则充分地表现出儒学达「用」之面向。因此,「经学」与「道学」并非截然无所关涉,对于理解儒学之全体来讲,它们必须兼容并包,必须相互补充,才可能真正溶道、学、政于一体,而不致于有所偏颇。 8、《法雨灵岩:中国佛教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印光法师研究》 作者:张雪松 著 出版社:台北:法鼓文化2011年6月 内容简介:印光法师(1862-1940),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圆寂后被公推中国净土宗十三祖,本书力图通过对印光法师的重新解读,加深对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理解,拓宽国际学界对净土信仰的认识。印光法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利用现代化的交通、邮政系统,在全国各省市,乃至海外编织起庞大的佛教网络,这绝非是我们一般心目中「保守僧人」所能为。这些不应该成为近现代佛教史研究中「被遗忘的角落」,通过印光法师,我们能够看到近现代佛教史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散心念佛」还是「一心不乱」,这些都是近现代净土宗教义争论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本书,我们亦可窥知印光法师在这些问题上独到的见解。 9、《「身体」与「诠释」——宋明儒学论集》 作者:陈立胜 著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6月 内容简介:本书由上下两编构成。上编在身体转向这一当今学术视野下,揭示宋明理学的身体本体论建构、「体知」内涵与镜喻思维的基本特征;下编通过对《论语》勇论的诠释史、《大学》文本的「经典性」之争、「亲民」与「新民」古今之辩、王阳明四句教的三次辩难、朱子读书法等个案的考察,勾勒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之中的尊经、尊古、尊圣与尊道、尊心的诸向度之间的关联与张力,阐发儒家经典诠释的本色,展现儒家思想藉经典诠释承前与启后、继承与创新的机制。 10、《从递信部到国史馆:建筑的历史》 作者:林满红 主编 出版社:台北:国史馆2011年5月 内容简介:建筑为日本统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递信部办公厅舍,1924年兴建完成,设计者为森山松之助。递信部当时主掌全台邮务、电信、储金、汇兑、简易保险、邮便年金及航空等业务之监督与规划。本建物为市定古迹,是台湾建筑史中历史式样建筑走向现代主义建筑的转型期代表之一,深具历史意义与建筑美学价值。此外,拥有当时最新颖的设备,如:消防、升降机,以及防火、防盗窗等装置等,体现对建筑安全的重视。本馆2007年接管该古迹后,规划古迹再利用,为使该建物生命得以延续,赋予旧建筑新使命,规划本展览介绍该建物的历史及建筑美学,一方面将古迹的风采再度展现世人眼前,更使民众由参观展览的过程中,认识该建筑的价值,并了解文化资产保存的重要性。 11、《北朝服饰研究》 作者:黄良莹 著 出版社:2011年5月 内容简介:古代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雅号,丰姿多彩的服饰是中国人外在文明的体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一徦复杂深奥的学问,因为中国服饰有着悠久而自成系统的发展历史。北朝民族融合与中古常服之形式是书中多元的北朝服饰总的走向是趋于统一,是以北方民族服饰的发展为主流,兼蓄汉族和外来文化的服饰,泾过二百多年的整合,逐渐形成为各民族普遍接受的常服。 12、《中国现代文学争议概述》 作者:朱汝曈 著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9月 目录: 第一章 白话与文言之争 第二章 雅文学与俗文学之争 第三章 为人生与为艺术之争 第四章 「革命文学」之争 第五章 左翼作家与新月派之争 第六章 「文艺自由」之争 第七章 「幽默小品文」之争 第八章 「两个口号」之争 第九章 「民族形式」之争 第十章 抗战时期左派与自由派之争 第十一章 「延安文学」之争 第十二章 「主观战斗精神」之争 后 记 13、《孟姜女:台湾第一本谱曲之歌剧剧本》 作者:夏菁 著 出版社:台北:秀威信息2011年8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台湾第一本谱曲完成的歌剧剧本。诗人夏菁早年应音乐界人士邀请写成此四幕七场的剧本;经由著名音乐家李永刚先生谱曲完成,获教育部文艺(音乐)奖。本剧本曾在淡江大学「蓝星诗刊」连载。全剧以新诗体裁撰写,言辞简显,雅俗共赏,内容着重人性描写。 14、《当代新道家——多音复调与视域融合》 作者:赖锡三 著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8月 目录: 自 序:走向「当代新道家」 第一章 后牟宗三时代对《老子》形上学诠释的评论与重塑——朝向存有论、美学、神话学、冥契主义的四重道路 第二章 牟宗三对道家形上学诠释的反省与转向——通向「存有论」与「美学」的整合道路 第三章 道家的逍遥美学与伦理关怀——与罗兰.巴特的「懒惰哲学」之对话 第四章 道家的自然体验与冥契主义——神秘.悖论.自然.伦理 第五章 老庄的肉身之道与隐喻之道——神话.变形.冥契.隐喻 第六章 从《老子》的道体隐喻到《庄子》的体道叙事——由本雅明的说书人诠释庄周的寓言艺术 第七章 道家式自然乐园的一种落实——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神话、心理学诠释引用书目 索 引 15、《2011跨越与实践:戏曲表演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中国文化大学中国戏剧学系 编 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内容简介:中国戏剧学系以中国传统戏曲为教育宗旨的学系,教学结合传统戏曲与现代剧场之学理与实务,开创「戏曲表演元素教学法」,强调「学、术并重」之教学目标,课程分为三组学程:表演、导演、编剧,学生们可依据自身性向选组学习,并针对不同学群,聘请业界名师,进行中西戏剧理论、舞台表演、剧场实务等课程,提供学子们扎实的剧场专业知识与实务训练,成为戏曲、戏剧与艺文领域内之专业工作者。 16、《钱锺书诗文丛说》 作者:汪荣祖 主编 出版社:台北:Airiti Press2011年7月 目录: 《钱锺书诗文丛说》序 从中国诗论之传统与诗风之转变谈《槐聚诗存》之评赏 由《宋诗选注》看钱锺书的古典诗品味 笔补造化天无功——钱锺书论李贺歌诗述评 钱锺书《谈艺录》〈七律杜样〉之考察 从钱锺书评英译苏东坡赋说起 新儒林外史——悦读钱锺书的文学创作 中西交汇与钱锺书的治学方法:兼评当代学风 脱胎换骨——《管锥编》对清儒的承继与超越 《管锥编》称引段玉裁、王念孙说述论 刘勰与钱锺书:文学通论——兼谈钱锺书理论的潜体系 忧患与补偿:试探《谈艺录》与《管锥编》的写作背景与心情 「用事不使人觉」——钱锺书用典研究之一 《春秋》书法之修辞观 意大利思想对于钱锺书整体思维的贡献:《七缀集》意大利引文之文化与语言分析 清茶和洋酒——比较钱锺书和杨绛的性格与文风 17、《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之研究》 作者:刘惠萍 著 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内容简介:本书以图像材料结合文献的方式,针对日中有乌及月中有蟾、兔、桂树等相关神话内容进行考索。书中同时交叉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神话学、天文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方法、观念,针对日、月相关神话传说之形成、发展与演变脉络,及其在两汉以迄隋唐的墓葬文化与佛、道艺术中所象征的文化意涵,以及所呈现的丰富形象与多元功能等问题,进行全面而有系统地梳理与探讨。希望能藉此以展现如汉画像、佛道造像及敦煌壁画等出土文献材料应有之价值,并拓宽中国古典神话研究的阐述空间及价值范围。 18、《魏晋南北朝诗学研究》 作者:张娣明 著 出版社:台北:文津出版社2011年7月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宜古宜今的书,从观察魏晋南北朝诗学的智慧,满足读者窥探中国诗歌美感建立系统的欲望。全书说明研究主题、目的与方法,并探讨背景及趋势。将魏晋南北朝诗学、以及诗人、文学批评家、诗集与文学总集选集、文学批评论著等等条分缕析,总合归纳出魏晋南北朝诗学的审美意义、流变历程、特色、地位及影响、对立与统一。 19、《玄学与理学的学术思想理路研究》 作者:朱汉民 著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7月 内容简介:本书的基本结构是「生活世界→思想观念→经典学术」。作者首先讨论玄学家、理学家在生活世界、人格理想的思想理路;继而探讨他们生活世界之后的思想基础,即思考玄学、理学的身心之学、性理之学的思想理路;最后则研究了他们思想观念的经典依据,挖掘了玄学、理学关于《论语》、《周易》诠释的内在理路。宋儒在整合传统资源时,对玄学的继承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魏晋玄学在个体安顿、哲学思辩、身心修养三个方面是先秦、汉唐时期儒学所不及的,玄学作为一种能够用来对抗外来佛学的重要传统资源,正好能够为儒学重建作出有价值的重要贡献。但是,学术界对玄学与理学的这种内在关联一直重视不够,形成的学术成果较少。本书的研究探索,可以明了宋儒是如何利用传统资源响应佛教,实现中国思想文化的时代更新、理论重建的问题。对当代中国如何充分利用传统资源,以解决响应西方文化、实现传统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重建提供启示。 20、《排湾文化的诠释》 作者:胡台丽 着 出版社: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1年7月 目录: 排湾文化之另类探索(代序) 【上篇】传说、情感与美感 百步蛇与熊鹰:排湾族的文化表征与诠释 笛的哀思:排湾族情感与美感初探 排湾族虚构传说的真实 【下篇】仪式、文本与影像 排湾古楼五年祭的「文本」与诠释 仪式与影像研究的新面向:排湾古楼祭仪活化文本的启示排湾族的影像展演与在地美感 21、《东南亚客家的变貌:新加坡与马来西亚》 作者:萧新煌 主编 出版社: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11年7月 内容简介: 东南亚客家的变貌:族群认同与在地化的辩证(萧新煌) 新加坡永定会馆:从会议记录和会刊看会馆的演变(黄贤强) 锡、矿家与会馆:以雪兰莪嘉应会馆和槟城嘉应会馆为例(利亮时) 共进与分途:二战后新马客家会馆的发展比较(黄淑玲、利亮时) 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研究:以文化发展为聚焦(王力坚) 马来西亚客家聚落的产业经济发展:以沙登新村为例(张晓威、吴佩珊) 马来西亚柔佛古来客家聚落(安焕然) 马来西亚雪兰莪乌鲁冷岳客家聚落(陈美华) 家族企业接班规划:霹雳州客家锡矿家族之兴衰(李伟权) 族群政策与客家产业:以新马地区的典当业与中医药产业为例(张翰璧) 客家族群商业网络的形成与变迁:以马来西亚太平中药业为例(林育建) 马来西亚客家族群信仰(张维安、张容嘉) 马来西亚基督教巴色教会与沙巴州的客家族群(黄子坚) 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砂拉越石山与沙巴丹南客家家庭与日常生活(林开忠) 22、《大江健三郎:从自我到世界》 作者:彭小妍 主编 出版社: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1年7月 内容简介:2009年10月,大江首度访问台湾,参与「国际视野下的大江健三郎」研讨会。本书收录的研究文章,归纳为四个主题:1960年代、中国渊源、小说的方法、互文性与二十一世纪。每个主题之后,均有大江亲自作的讲评,研究者与作家的词锋相对。 23、《阴阳五行的阶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作者:冯树勋 著 出版社: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内容简介:《阴阳五行的阶位秩序——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一书,以「始推阴阳,为儒者宗」的西汉儒学代表董仲舒为中心。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冀能藉由不同层面的讨论,重新检视董仲舒个人的思想学说,以及当时学术思想的流播。 24、《文教、信仰与文化建构:台湾六堆敬字风俗研究》 作者:吴炀和 著 出版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2011年6月 目录: 第壹章 绪论 第一节 敬字源流与传承 第二节 台湾「敬字」风俗传播 第三节 六堆「敬字」风俗沿革 第四节 「敬字」风俗研究成果 第贰章 敬字风俗的教育基础 第一节 文教边陲与依附中心 第二节 家族教育与阶级流动 第三节 地区教育与权力追求 第四节 族群教育与族群生存 第参章 敬字风俗的宗教推动 第一节 鸾堂的宗教动力 第二节 敬字团体的组织建构 第三节 敬字仪式的动员深化 第四节 善书的「敬字」理念 第肆章 敬字风俗与聚落区域 第一节 敬字理念的空间具象 第二节 敬字亭结合聚落水文 第三节 敬字风俗与空间厌胜 第四节 敬字风俗与振兴文运 第伍章 国家权力与风俗复振 第一节 敬字风俗的向上心理情结 第二节 敬字风俗与六堆意识强化 第三节 文化产业与敬字风俗复振 第四节 客家认同与敬字传统宣扬 第陆章 六堆敬字文化圈的田野观察 第一节 美浓及周边地区风俗演变 第二节 内埔及周边地区风俗演变 第三节 佳冬及周边地区风俗演变 第四节 六堆敬字风俗区域特色 第柒章 结论 附录一:台湾地区敬字亭存废沿革、图片 附录二:六堆现存敬字亭门联、祭祀总表 25、《苏轼与章惇关系考——兼论相关诗文与史事》 作者:刘昭明 著 出版社: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11年6月 内容简介:世事多变,人心难测,昨日之同志,明日之政敌,救命恩人转眼成寇雠,友谊愈深,反噬愈大,最好的朋友可能变成最可怕的敌人,苏轼与章惇之交往可作如是观。苏轼一代才人,文艺杰出,章惇出将入相,开疆辟土,一是文学巨擘,一是政治巨人,皆一时人杰,可并驾齐驱。就情性来说,苏旷章豪,苏轼善摆脱,章惇能承担,旷达、宽容令人敬爱,恩怨分明、快意恩仇亦见性情。宋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章惇独相,苏轼先谪岭南惠州,再贬海外昌化,瘴雨蛮风,九死一生。宋徽宗即位,章惇窜谪雷州,苏轼渡海北归,不念旧恶,一笑泯恩仇,关心章惇困境,心胸令人敬服,苏、章高下立判。前贤论二人之交游,扬苏、贬章,其来有自。然过度贬抑章惇,恐亦违反史实,有失公平。章惇虽凶狠,早年确实关爱苏轼,曾于乌台诗案力救苏轼。综观苏轼、章惇一生之交游,爱恨交织,高潮起伏,错综复杂,兼含政事、文学、党争,影响苏轼深远,自宋至今论争不断,曲说丛出,是苏学研究者必然留心的重要课题,亦是本书选题考虑与研究意义所在。 26、《神圣的教化:先秦两汉婚姻礼俗中的宇宙观、伦理观与政教论述》 作者:林素娟 著 出版社: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11年6月 内容简介:传统儒家伦理学将婚姻定义为人伦之始,但男女婚姻的结合,不只是研究家族结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礼教功能、两性问题、民俗……所关注的焦点,其更为深刻而基础的向度,乃在古宗教将婚姻视为宇宙中二种力量的结合,透过男女婚姻的结合再现宇宙之生化与创造。婚姻仪式被提高到天地运行之理及宇宙图式再现的层次。婚姻所开显之宇宙图式于人间世界的秩序乃至于伦理观、政教上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天人相感的连续性下,政教之推展往往循天之道,以再现宇宙神圣的化育。本书将深入传统典籍与出土文物史料探讨秦汉时期婚姻礼仪、民俗、制度、法令等多层面复杂的关系。并透过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的视野,论析仪式之于身心转化的深刻意涵;以及礼俗中大小传统的交融、社会、法令层面对礼制的制定和影响。如由通过仪式思考礼仪中的身心转化与禁忌课题、从原始宗教的角度思考仪式中与祖灵的互渗和连结、透过经济、法律层面,多元思考妇女离婚与守贞等课题……。以深刻论析汉族礼俗与制度史上居于重要奠基时期的婚姻礼俗与相关制度的复杂面向及演化历程。 27、《唐代的历史记忆》 作者:廖宜方 著 出版社: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1年5月 目录: 导 论 上 卷:历史认识、时代认识与政治文化 第一章 「上古淳朴」:唐代前期的历史认识与政治想象 第二章 近现当代的历史记忆 第三章 唐人的汉代观与「汉唐盛世」论的由来 下 卷:地域社会、名胜古迹与文化记忆 第四章 在地的历史记忆:以唐代前期的的河南道为例 第五章 唐代前期的地方诗与历史记忆 第六章 他方的历史记忆:以唐代前期中原士人与南方的关系为例 第七章 历史记忆的文本化、在地性与流通 第八章 名胜古迹与地方文化认同的形成 28、《中国语の歴史——ことばの変迁探究の歩み》 作者:(日)大岛正二 著 出版社:东京:大修馆书店2011年7月 目录: まえがき 第1章 汉字の<形>のはなし はじめに――中国语と汉字 汉字の変迁――甲骨文から楷书まで 字书の编纂の流れ――部首法を中心に 第2章 汉字の<音>のはなし 音韵学の夜明け 古代中国语音を苏らせる数据たち 中古音から唐代现代音へ 第3章 汉字の<义>のはなし 义书の编集――古代语の収集と整理 语汇の诸相 第4章 中国语の<文法>のはなし 中国语の基本的な文构造 文法研究の夜明け前 文法研究の夜明け 文法研究の创成 表现法の移り変わり あとがき 29、《厳复——富国强兵に挑んだ清末思想家》 作者:(日)永田圭介 著 出版社:东京:东方书店2011年7月 目录: 序 文 王暁秋(北京大学歴史系教授)/翻訳:王众一(人民中国雑志社総编集长) 本书の目的 第一章 少年时代の环境 第二章 福州船政学堂时代 第三章 実习航海と台湾従军 第四章 英国留学 第五章 北洋水师学堂时代 第六章 甲午戦役(日清戦争) 第七章 変法维新运动 第八章 翻訳活动と訳着概要 第九章 生生流転 エピローグ 年 谱 引用参考文献 あとがき 30、《东アジア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と近代——なぜ対立するのか》 作者:(日)米原谦等 合著 出版社:大阪:大阪大学出版会2011年7月 目录: 序 章 ナショナリズムをめぐる问い 第1章 「国体」の创造──日本 第2章 开国前夜から日韩并合まで──朝鲜 第3章 日清戦争の冲撃と近代国家形成──中国 第4章 「脱亜」から帝国主义へ──日本 第5章 抵抗と妥协──朝鲜 第6章 侵略と抗日──中国 终 章 东アジアのナショナリズムの相克―あとがきとし 31、《古代东アジアの道路と交通》 作者:(日)铃木靖民、荒井秀规 编 出版社:东京:勉诚出版2011年6月 目录: 序言——古代东アジアの道路と交通(铃木靖民) 第Ⅰ部 古代の直线道路东アジアの视角 东アジアの古代道路――世界的视圏から(木下良) 中国古代道路史概観(武部健一) 中国陕西省富県における秦の直道遗迹の発掘(张在明) 入唐求道巡礼行记――山越えの军用道始皇帝の直道を歩く(小鹿野亮) 秦の「直道」と道路构造(早川泉) 第Ⅱ部 中国唐代の道路交通 北宋天圣令からみる唐の駅伝制(中大辅) 唐日伝马制小考(永田英明 洛阳から四方に通じる大道とその遗迹(塩沢裕仁) 长安と洛阳を结ぶ二つの道――「临泉駅」铭石刻を中心に(河野保博) 唐代の交通と商人の交易活动(荒川正晴) 唐代の通行证――标准型简易型による区别(桜田真理絵) 第Ⅲ部 诸国の交流と道 渤海の交通路(小嶋芳孝) 古代韩半岛の道路と国家(山本孝文) 契丹(辽)の交通路と往来する人(泽本光弘) 海上のクロスロード――舟山群岛と东アジア(田中史生) 古代国际交通における送使(河内春人) 第Ⅳ部 古代日本の道と制度 日本における直线道路の成立(近江俊秀) 畿内における计画道路网の形成过程(中村太一) 大野城基肄城と车路について(木本雅康) 古代官道车路と鞠智城(鹤嶋俊彦) 敦贺周辺の古代交通路と地域认识(门井直哉) 古代东アジアの道制と道路(荒井秀规) 32、《中国农村の民间艺能——太湖流域社会史口述记録集2》 作者:(日)佐藤仁史等 编著 出版社: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6月 目录: 序 论 佐藤仁史 第Ⅰ部 解题论文篇 「中国江南における宣巻の上演状况」(藤野真子) 「呉江宣巻のテクストについて――朱火生氏の宝巻を中心に」(绪方贤一)「江南农村における宣巻と民俗.生活――艺人とクライアントの关系に着目して」(佐藤仁史) 「太湖流域渔民と刘猛将信仰――宣巻.赞神歌を事例として」(太田出) 第Ⅱ部 口述记録篇 口述记録说明 口述记録目次/口述记録(12名分) 第Ⅲ部 宝巻篇 宝巻整理说明 朱火生氏宝巻(9种)、付録(2种) 英文目次 33、《茶をうたう诗——「咏茶诗録」详解》 作者:(日)石川忠久 著 出版社:东京:研文出版2011年6月 目录: 序 章 「咏茶诗録」と馆柳湾 第一章 唐の诗 盛唐 李白他/中唐一 銭起·皎然他/中唐二 白居易·卢仝他/晩唐一 杜牧他/晩唐二 皮日休·陆亀蒙/晩唐三 司空図·斉己 第二章 宋の诗 北宋一 林逋·欧阳修他/北宋二 王安石·苏轼他/北宋三 黄庭坚/北宋四 秦観·晁补之他/南宋 陆游·朱熹他 第三章 金元明の诗 金元 耶律楚材他/明一 高启·瞿佑他/明二 唐寅·文征明他 34、《墨子よみがえる》 作者:(日)半藤一利 著 出版社:东京:平凡社2011年6月 内容简介:现代に非戦や爱を说き続けることは理想を语るにすぎないか? 2500年前に「兼爱」「非攻」を说いた墨子の思想が今こそ世界で読まれるべき、そう确信する笔者が热く语る“墨子のすすめ”。――「いま、日本国は、未曾有の困难なときに遭遇しています。このあと注意しなければならぬのは、これからの长く頼りない迷走と全体的な无力感と不安感のなかで、醸成されてくるのは力への诱惑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す。大正の关东大震灾のあと间もなく军靴の音が高くなった、という歴史的事実がそれを证明します。そのときこそ、墨子です。われら日本人はひとしく、これまでの文明讴歌のキンキンギラギラをやめて、昔ながらのつつましい生活に戻って、义の尊さをしっかり守りつつ奋闘努力する、それがよき日本再建のための捷径である、これ以外にはない」(あとがきより) 35、《日本古代文献の汉籍受容に关する研究》 作者:王小林 著 出版社:大阪:和泉书院2011年5月 目录: 凡 例 第一章 古伝承の成立と纬书――応神记天之日矛伝承に关する一考察 第二章 神武记「乗亀甲为钓乍打羽挙来人(乗、亀、为、羽、挙、来は旧字)」考釈――太公望伝承との关连をめぐって 第三章 倭建命の东征伝承に关する一考察――蒜·本草学·道教文献 第四章 古伝承の成立と「史记」――顕宗记雄略陵破壊复雠谭について 第五章 仁徳记枯野伝承考――大树·寒泉·琴と汉籍 第六章 「天津水影」考――「日本书纪」一汉字表记の训诂をめぐって 第七章 音と训のはざ间にて――「延喜式」祝词に见える「雑物」をめぐって 第八章 忆良の述作と敦煌愿文――万叶研究の新しい地平 第九章 长歌と愿文――万叶语「伏仰」の训义をめぐって 第十章 「三大考」とその周辺―宣长·朱子学·山崎闇斎 あとがき 文献名索引 人名索引 36、《モンゴル帝国の覇権と朝鲜半岛》 作者:(日)森平雅彦 著 出版社:东京:山川出版社2011年5月 内容简介: 1.モンゴルの侵略と元との讲和 2.日本経略と対元关系の変化 3.世界帝国のなかの高丽王 4.国内政治空间の変容 5.“混一”时代の国际交流 37、《东アジア出土数据と情报伝达》 作者:(日)藤田胜久、松原弘宣 合编 出版社: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5月 目录: はしがき(藤田胜久) 第一部 古代中国の情报伝达 中国古代の文书伝达と情报处理(藤田胜久) 里耶秦简からみる秦朝行政文书の制作と伝达(胡平生 撰;佐佐木正治 译) 汉.魏晋时代の谒と刺(角谷常子) 走马楼呉简中所见「戸品出銭」简の基础的考察(安部聡一郎) 汉代の「苍颉篇」、「急就篇」、八体と「史书」の问题──秦汉时代の官吏はいかにして文字を学んだか(邢义田 撰;广瀬薫雄 译) 中国古代交通システムの特征──秦汉文物资料を中心に(王子今 撰;菅也惠美 译) 中国古代南方地域の水运(金秉骏 撰;小宫秀陵 译) 第二部 古代日本、韩国の情报伝达 日本古代の交通と出土木简(佐藤信) 木简から探る日本古代の交通──国境を越える交通に注目して(馆野和己) 物品进上状と贡进荷札(市大树) 古代の荷札木简再论(今津胜纪) 情报伝达における田领と刀祢(松原弘宣) 石刻文书としての広开土王碑文(李成市) あとがき(松原弘宣) 38、《三省堂中国名言名句辞典》(新版) 作者:(日)大岛晃 编 出版社:东京:三省堂2011年8月 内容简介:中国の古代から清代までの主要な书物から选んだ名言.名句约1700项目を読み下し文の形で収録した辞典。出典、原文、意味、その句の生まれた背景や关连事项などの解说も掲载。 39、《南方熊楠とアジア》 作者:(日)田村义也、松居龙五 合编 出版社:东京:勉诚出版2011年8月 目录: 南方熊楠の现在——数据刊行の进行と南方像の変迁(田村义也) 【座谈会】 南方熊楠とアジア(饭仓照平、小峯和明、奥山直司、田村义也) 【东アジア的「知」と学问】 南方熊楠.东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小峯和明) 「都会っ子」としての南方熊楠──东アジア的「知」との邂逅(武内善信) 南方熊楠と中国书(饭仓照平) 南方熊楠と汉籍——南方熊楠邸での汉籍调査に従事して(池田宏) 南方熊楠の比较说话をめぐる书き込み──「太平広记」、「夷坚志」と「今昔物语集」とのかかわりを中心に(高阳) 「沙石集」と南方熊楠(平川恵実子) 【西欧近代学问との邂逅】 南方熊楠と英国の日本学(小山腾) 「ネイチャー」志论考の中のアジア——南方熊楠の最初期英文论考(田村义也)「ノーツ.アンド.クエリーズ」志掲载论文の中のアジア(志村真幸) 図书馆の中のユーラシア大陆――南方熊楠「ロンドン抜书」における旅行书(松居竜五) 南方熊楠.土宜法龙とチベット——一八九三年~一八九四年における往复书简を中心に(神田英昭) 南方熊楠と十九世纪ヨーロッパのインド学(奥山直司) 南方熊楠の梦の世界(唐泽太辅) 知识の泉としての「アラビアン.ナイト」― バートン版と南方熊楠(杉田英明) 南方熊楠の比较说话研究とW.A.クラウストン——”Popular Tales and Fictions”の受容をめぐって(増尾伸一郎) 【近代东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 アジアにおける普遍性——南方熊楠とベノイ.サルカル(ブリジ.タンカ) 南方熊楠と孙文──交错するアジアへのまなざし(武上真理子) 南方熊楠の朝鲜半岛へのまなざし(桥爪博幸) 在英日本人表诚金献纳始末——日清戦争と南方熊楠(岸本昌也) 新闻「日本」と南方熊楠,附.全集未収録论考「神前女子不脱帽一件」(千本英史) 【熊楠の思想と生活】 南方熊楠の稚児论(辻晶子) 南方熊楠とその门弟(広川英一郎) 南方熊楠と温泉(安田忠典) 【博物馆绍介】 南方熊楠记念馆/南方熊楠顕彰馆——一次资料を所蔵.展示する二施设(田村义也) 【书籍绍介】 新しい「南方熊楠大事典」から始まる新しい南方熊楠研究(松居) 40、《仏教汉语50话》 作者:(日)兴膳宏 著 出版社:东京:岩波书店2011年8月 内容简介: 仏教は纪元前5世纪にブッダがインドで始めたものです。それが中国、朝鲜を経て、6世纪に日本に伝えられました。仏教伝来に大きな役割を果たしたのが汉语です。 兴膳先生が下の「著者からのメッセージ」で述べておられるように、サンスクリットで书かれた仏典を汉语に訳す际に、既存の汉语に従来になかった新しい意味が付け加えられたり、さらには全く新しい汉语が生まれることもありました。 本书は、このような异文化接触のスリリングな过程を兴味ぶかいエピソードや引用を通して、说き明かした一册です。はるか远い言叶の世界の面白さを存分に味わってください。(岩波书店新书编集部,平田 41、《别れの仪式:杨绛と銭锺书》 作者:杨绛 著,(日)樱庭ゆみ子 翻译 出版社:东京:勉诚出版2011年7月 内容简介:家族の爱と生、そして死を、ユーモアを交えた静谧な文体で描きだす。日中戦争、文化大革命にいたる様々な政治运动を乗り越え、したたかに、しなやかに生き抜いた一家3人の物语。中国稀代のエッセイスト.杨绛のベストセラー、待望の邦訳。 42、《消えた学院——日中共学を実践した「青岛学院」の三十年を追う》 作者:(日)米村秀司 着 出版社:鹿儿岛:ラグーナ出版2011年7月 目录: はじめに 第一章 青岛英学院の设立(大正五年)から文部省认定(昭和三年)まで 散逸した资料/青岛の歴史 青岛占领/対支二十一ヶ条の要求 青岛渡航のきっかけ/青岛英学院の创设 青岛学院実业学校/校舎の贷下げ 昼间の商业学校开设/日中共学の実践 大学设置构想/抗日运动と青岛返还 守备军の撤退と生徒减/総量事馆の支援 创立十年间の回顾/文部省认定の在外指定学校へ 第二章 日中紧迫下の学院教育から学院创立二十周年记念祝贺会(昭和十一年)まで 山东出兵と日中の冲突/抗日运动と青岛居留民団の活动 国民党政府の圧力/创立十五周年祝贺会 日本制品宣伝队.学生队商の派遣/学生队商报告书と现在 新校舎建设/落成祝贺式 高松宫殿下拝谒/创立二十周年祝贺会/青岛学院の教育理念 第三章 日中戦争へ/鹿児岛で再开准备 复帰と开校/支那事変と絋宇高等女学校の诞生 近卫内阁声名と日中关系/过激化する抗日テロと青岛学院生 高松宫殿下に再び拝谒/戦火の中で 高商新设へ/高等商业学校の认可 中国人卒业生の中日亲善/吉利平次郎の日中共存共栄论 憩いの家建设/大东亜戦争へ 昭和天皇より御下赐金/牧野伸顕日记と侍従武官长の记録 第四章 引扬げと生徒の転入学 日记を追う 子供と孙たちは今 第五章 青岛の歴史保存と现代 青岛学院卒业生を访ねて/青岛日本人会设立二十周年 青岛学院校舎は昔のまま 日中共同歴史研究と呉宝林さん(商业学校十一期生)の论文 日本人会の歴史保存活动/中国书籍が青岛学院绍介 青岛会の活动/中国に残る日本歴史史料 学院资料集 43、《モンゴル史研究——现状と展望》 作者:(日)吉田顺一 著 出版社:东京:明石书店2011年7月 目录: 第1部 モンゴル帝国研究の诸相(「モンゴル秘史」研究の新たな展开にむけて、「元朝秘史」の世界を理解するために──中国における「元朝秘史」研究の问题を中心に、 「集史」第1巻「モンゴル史」の校订テキストをめぐる诸问题ほか) 第2部 ポスト帝国期のモンゴル(ポスト帝国期のモンゴル.中国关系四オイラド史の成立、チベット仏教世界の一部としてのモンゴル理解の必要性についてほか) 第3部 「モンゴル民族」の诞生(ボグド.ハーン政権——近代モンゴルと中国モンゴルとソヴィエト、コミンテルン内モンゴルと近代日本ほか 44、《一九二〇年代东アジアの文化交流Ⅱ》 作者:(日)川本皓嗣、上垣外宪一 合编 出版社:京都 思文阁2011年7月 目录: 第一部 东アジア総観一九二〇~一九三〇 一九二〇年代の东アジア文化交流と间テクスト性(カレン.ローラ.ソーンバー:ハーバード大学准教授) 孙文の日中経済同盟论とその周辺——泷川辨三.仪作の実业思想に关连して(竹村民郎: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共同研究员) 第二部 演剧の西洋.东洋 一九二〇年代中国におけるシェイクスピア(程朝翔:北京大学教授) 辻聴花の中国剧研究(周阅:北京言语大学教授) 第三部 相互理解の诗学 小さな诗―周作人の日本诗歌论について―(刘岸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 萩原朔太郎と韩国——〈青猫〉の响きと官能表现の変容を中心に(梁东国:祥明大学教授) 第四部 花咲く文芸 自伝か、小说か、诗か——金子光晴.森三千代が描いた一九二〇年代の上海(赵怡:东京工业大学非常勤讲师) 「もの」と云ふもの——一九一〇年代后半及び二〇年代前半の谷崎润一郎の名词表现をめぐる一考察(岩谷干子) 郭沫若の「女神」を再読する(厳安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あとがき(川本皓嗣:大手前大学学长) 45、《「夜明け前」の日本と朝鲜.中国》 作者:(日)田村圆澄 著 出版社:福冈:梓书院2011年7月 目录: 第1部 「夜明け」を求めて(明治时代と韩国.清国朝鲜総督府に思うほか) 第2部 仏教史家の想い(「歴史」を学ぶ「仏教」と「仏教史」のはざまでほか) 第3部 论文「神と仏教」(伊势大神.天照大神考厩戸王(圣徳太子)の実像を追って) 第4部 讲演「倭=日本と新罗交渉史」(倭と任那钦明大王の「封建任那」の诏谕ほか) 46、《先秦时代の领域支配》 作者:(日)土口史纪 著 出版社:京都 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6月 目录: 绪 言 第一章 春秋时代の领域支配ーー邑とその支配をめぐって 第二章 「県」の系谱ーー「商鞅県制」成立の前提として 第三章 包山楚简の邑と邑大夫ーー戦国楚の行政単位と「郡県」 第四章 先秦时代における「郡」の形成とその契机 结 论 附 论 先秦时代的地域支配:以「郡县制」形成前夕为中心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陈友冰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