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二十世纪历史地理研究索引简编(3)

http://www.newdu.com 2017-11-25 互联网 华林甫 参加讨论

三、历史自然地理

    (一)综合研究
    1、谭其骧等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二)历史气候
    2、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载《东方杂志》22卷3期,1925年2月。
    3、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旱灾》,载《史地学报》3卷6期,1925年6月。
    4、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先刊于《考古学报》1972年1期,后转载于《中国科学》16卷2期(1973年)。
    5、崔读昌《我国古代的物候》,《农业学报》10卷1期,1959年。
    6、陆仁《我国古代的物候观测》,《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59年4期。
    7、蒙文通《中国古代北方气候考略》,《史学杂志》2卷第3、4期,1930年9月。
    8、蒙文通《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王树民记录),载《禹贡》第1卷2期,1934年3月。
    9、徐中舒《殷人服象与象之南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1930年5月。
    10、丁文江《陕西省水旱之记录与中国西北部干旱化之假说》(原文系英文,朱炳海译),载《方志月刊》第9卷2期,1936年4月。
    11、周廷儒《从自然地理现象证明西北历史时代气候之变化》,《地理》2卷3、4期,1942年11月。
    12、谢义炳《清代水旱灾之周期研究》,《气象学报》17卷第1-4期,1943年12月。
    13、胡厚宣《气候变迁与殷代气候之检讨》,《中国文化研究汇刊》4卷1期,1944年9月。
    14、徐近之《黄淮平原气候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地理学报》1955年2期。
    15、徐近之《黄河中游区历史上的大水和大旱》,《地理学资料》1957年1期。
    16、徐近之《黄河中游区历史上的严霜、巨雹和大雪》,载《地理学资料》1958年2期。
    17、高泳源《我国古代对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地理知识》1954年7月。
    18、张家诚《我国气象变迁的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74年第4期。
    19、邹逸麟《明清时期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气候寒暖变化》,《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
    20、邹逸麟、张修桂《关于历史气候文献资料的收集利用和辨析问题》,《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第2期(1995年)。
    21、龚高法、张丕远、张瑾瑢《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5辑。
    22、张丕远等《18、19世纪时期我国农业秋收灾情等级序列的分析》,载《中国气候与海面变化研究进展》(二),海洋出版社,1992年。
    23、于希贤《苍山雪与云南历史气候》,《昆明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
    24、于希贤《苍山雪与历史气候冷期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2辑。
    25、于希贤《对〈徐霞客游记〉中戊寅滇中超长雨期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95年第4期。
    26、于希贤《北京市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辑。
    27、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
    28、陈渭南等《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组合与气候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辑。
    29、夏越炯《浙江省宋至清时期旱涝灾害的研究》,《历史地理》创刊号。
    30、王开发、张玉兰《根据孢粉分析推论沪杭地区一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历史地理》创刊号。
    31、王开发等《根据孢粉组合推断上海西部三千年来的植被、气候变化》,载《历史地理》第六辑
    32、满志敏、张修桂《13世纪中国东部温暖期自然带的推移》,《复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33、满志敏《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气候特征探讨》,《历史地理》第10辑。
    34、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8辑。
    35、满志敏《黄淮海平原北宋至元中叶的气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11辑。
    36、满志敏《用历史文献物候资料研究气候冷暖变化的几个基本原理》,《历史地理》第12辑。
    37、吴宏岐《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其反映的气候状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
    38、韩昭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冬季气候研究》,《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
    39、蓝勇《中国西南历史气候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2辑。
    40、王铮等《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学报》1996年第4期。
    41、文焕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气候研究》,商务印书馆,1959年。
    (三)历史地貌与历史环境
    42、侯仁之著《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
    43、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在沙漠考察中的任务》,载《地理》1965年第1期。
    44、侯仁之《从人类活动的遗迹探索宁夏河东沙区的变迁》,载《科学通报》1964年第3期。
    45、侯仁之等《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的汉代垦区》,载《治沙研究》1965年7号。
    46、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载《文物》1973年1期。
    47、侯仁之等《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载《考古》1973年2期。
    48、侯仁之《敦煌县南部绿洲沙漠化蠡测》,载《中国沙漠》1981年第1期。
    49、史念海等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50、史念海《周原的变迁》,《陕西师大学报》1976年第3期。
    51、朱震达、刘恕著《中国北方地区的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区划》,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年8月。
    52、朱士光《历史时期农业生态环境变迁初探》,《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年第2期。
    53、李并成《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地理学报》1998年第2期。
    54、陈育宁《鄂尔多斯沙漠化形成和发展述论》,《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55、陈育宁《宁夏地区沙漠化的历史演进考略》,《宁夏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56、李淼《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成因的几点认识》,《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
    57、马正林《人类活动与中国沙漠地区的扩大》,《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第3期。
    58、赵永复《历史上毛乌素沙地的变迁问题》,《历史地理》创刊号。
    59、景可、陈永宗《黄土高原侵蚀环境与侵蚀速率的初步研究》,《地理研究》1983年第2卷第2期。
    60、赵永复《历史时期黄淮平原南部的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
    61、冯绳武《河西荒漠绿洲区的生成与特征》,《兰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62、李并成《瓜沙二州间一块消失了的绿州》,《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63、鲜肖威《历史时期甘肃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第2期。
    64、陈桥驿《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4期。
    65、朱士光《历史时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植被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4辑。
    66、景爱《呼伦贝尔草原的变迁》,《历史地理》第4辑。
    67、景爱《平地松林的变迁与西拉木伦河上游的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4辑。
    68、景爱《额济纳河下游环境变迁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
    69、景爱《木兰围场破坏与沙漠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
    70、景爱《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及其影响》,《历史地理》第7辑。
    71、冯季昌等《论科尔沁沙地的历史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
    72、袁森坡《塞外承德森林历史变迁的反思》,《河北学刊》1986年第2期。
    73、邢嘉明、李宝田《京津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载《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
    74、邢嘉明、王会昌《京津唐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开发过程》,载《地理集刊》第十八号(古地理与历史地理专辑),科学出版社,1987年2月。
    75、王尚义《历史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农牧业的交替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历史地理》第5辑。
    76、蓝勇、杨伟兵《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森林植被分布的演变研究》,《历史地理》第十六辑。
    77、于希贤《近四千年来中国地理环境几次突发变异及其后果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
    78、李民《殷墟的生态环境与盘庚迁殷》,《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
    79、王守春《明清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环境》,收入《黄河流域地理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文集》第五集,海洋出版社,1993年11月。
    80、祝功武等《广东水土流失历史变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第2期。
    81、戴一峰《近代闽江上游山区的开发和生态环境》,《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82、邓  辉《全新世气候最宜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研究》,《环境变迁研究》第5辑。
    83、邓  辉《燕北地区两种对立青铜文化的自然环境透视》,《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84、邓  辉《全新世大暖期燕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地理学报》1997年第1期。
    85、马  强《蜀道地带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成都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6、龚胜生《2000年来中国瘴病分布变迁的初步研究》,载《地理学报》1993年第4期。
    87、万国鼎《中国古代对于土壤种类及其分布的知识》,《南京农学院学报》1956年1期。
    88、邓植仪《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土壤学报》1957年5卷4期。
    89、张汉洁《我国古代对土壤地理的研究和贡献》,见《土壤学报》,1959年1、2期。
    90、文焕然、林景亮《周秦两汉时代华北平原与渭河平原盐碱土的分布及利用改良》,《土壤学报》1964年12卷1期。
    91、高  敏《历史上冀鲁豫交界地区种稻同改良盐碱地的关系》,《人民日报》1965年12月6日。
    92、陈述彭等《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载《地理学资料》1957年1期。
    (四)历史动物地理、历史植物地理
    93、文焕然等《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华东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第3期。
    94、文焕然等《试论扬子鳄的地理变迁》,《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95、文焕然等《中国野生犀牛的灭绝》,载《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96、文焕然等《近五千年来豫鄂湘川间的大熊猫》,《西南师范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97、文焕然等《华北历史上的猕猴》,《河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98、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孔雀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历史地理》创刊号。
    99、文焕然等《中国珍稀动物历史变迁的初步研究》,《湖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2期。
    100、文焕然等《再探历史时期的中国野象分布》,《思想战线》1990年第5期。
    101、文焕然《历史时期中国野马、野驴的分布变迁》,《历史地理》第10辑。
    102、文焕然《二千多年来华北西部经济栽培竹林之北界》,《历史地理》第11辑。
    103、裴修碧《上古时期扬子鳄分布地域考》,《安徽史学》1996年第3期。
    104、何业恒等《中国鹦鹉分布的变迁》,《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05、何业恒《中国竹鼠分布的变迁》,《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106、何业恒《中国东部地区水鹿的今昔》,《广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第1期。
    107、何业恒《历史时期湖南有棕熊吗?》,《湖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第1期。
    108、何业恒《湖南珍稀鸟类的历史变迁》,《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09、何业恒《武陵山区金丝猴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湖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第2期。
    110、何业恒《试论金丝猴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4辑。
    111、何业恒《试论朱鹮地理分布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辑。
    112、何业恒《试论大熊猫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10辑。
    113、何业恒《试论华南虎在长江三角洲的绝迹》,《历史地理》第11辑。
    114、何业恒等《中国麝地理分布的变迁和麝香生产的消长》,收入《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
    115、何业恒《扬子鳄在黄河中下游的地理分布及其南移的原因》,《历史地理》第15辑。
    116、王振堂等《犀牛在中国灭绝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分析》,《生态学报》1997年第6期。
    117、蓝勇《历史时期中国野生犀角分布的再探索》,《历史地理》第12辑。
    118、王青等《海岱地区的獐与史前环境变迁》,《东南文化》1994年第5期。
    119、史念海《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其经验教训》,《红旗》杂志1981年第5期。
    120、史念海、朱士光、曹尔琴合著《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21、陈桥驿《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载《地理学报》1965年第2期。
    122、于希贤《北京地区天然森林植被的破坏过程及其后果》,载《环境变迁研究》第一辑,1984年10月。
    123、朱士光《全新世中期中国天然植被分布概况》,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第一辑。
    124、文焕然、何业恒《中国森林资源分布的历史概况》,《自然资源》1979年第2期。
    125、陈加良、文焕然《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26、文焕然《历史时期新疆森林的分布及其特点》,《历史地理》第6辑。
    127、何业恒、文焕然《湘江下游森林的变迁》,《历史地理》第2辑。
    128、林英、廖桢《江西森林的历史变迁》,《江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29、周云庵《秦岭森林的历史变迁及其反思》,《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辑。
    130、蓝勇《明清时期的皇木采办》,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131、蓝勇《历史时期中国楠木地理分布变迁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4辑。
    (五)历史水文地理
    132、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
    133、谭其骧《〈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中华文史论丛》第7辑。
    134、谭其骧《西汉以前的黄河下游河道》,《历史地理》创刊号。
    135、章巽《论河水重源说的产生》,载《学术月刊》1961年10期。
    136、傅乐焕《关于黄河河源的问题》,载《科学通报》1954年10期。
    137、田尚《黄河河源探讨》,《地理学报》1981年第3期。
    138、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河山集》二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
    139、史念海《论〈禹贡〉的导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载《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1期。
    140、史念海《黄河在中游的下切》,载《陕西师大学报》1977年3期。
    141、史念海、邹逸麟、张弓、朱士光《历史上大江大河的治理与利用》(上、下),《光明日报》1997年3月25日与4月20日。
    142、王涌泉《黄河自古多泥沙》,《地名知识》1982年第2期。
    143、李健超《一千五百年来渭河中下游的变迁》,《西北历史资料》1980年第3期。
    144、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载《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
    145、任伯平《关于黄河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学术月刊》,1962年第9期。
    146、邹逸麟《读任伯平<关于黄河东汉以后长期安流的原因>后》,载《学术月刊》1962年第11期。
    147、邹逸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及其影响概述》,载《复旦学报》1980年历史地理增刊。
    148、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
    149、王守春《论东汉至唐代黄河长期相对安流的存在及若干相关历史地理问题》,《历史地理》第16辑。
    150、戴英生《从黄河中游的古气候环境探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人民黄河》1980年第4期。
    151、徐海亮《历史上黄河水沙变化的一些问题》,《历史地理》第12辑。
    152、史念海《由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探讨今日治理黄河的方略》,《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153、史念海《论泾渭清浊的变迁》,《陕西师大学报》1977年第1期。
    154、史念海《论济水和鸿沟》,《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1、2、3期。
    155、史念海《黄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辑。
    156、宋保平《论历史时期黄河中游壶口瀑布的逆源侵蚀问题》,《历史地理》第16辑。
    157、周述椿《四千年前黄河北流改道与鲧禹治水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1辑。
    158、田世英《历史时期山西水文的变迁及其与耕牧业更替的关系》,《山西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59、梁四宝《明代“九边”屯田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160、谭其骧《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地理》4辑。
    161、张修桂《海河流域平原水系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第11辑。
    162、朱玲玲《明清时期滹沱河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1辑。
    163、陈吉余《长江三角洲江口段的地形发育》,《地理学报》1957年第3期。
    164、陈吉余《钱塘江河口沙坎的形成及其历史演变》,《地理学报》,1964年第2期。
    165、张修桂《长江宜昌至城陵矶河床历史演变及其影响——三峡工程背景研究之一》,《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
    166、张修桂《荆江百里洲河段河床历史演变》,《历史地理》第8辑。
    167、张修桂《近代长江中游河道演变及其整治》,《复旦学报》1994年第6期。
    168、周凤琴《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历史地理》第10期。
    169、周凤琴《湖北沙市地区河道变迁与人类活动中心的转移》,《历史地理》第13辑。
    170、华林甫《清代以来三峡地区水旱灾害的初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71、周宏伟《历史时期长江清浊变化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4辑。
    172、蓝勇《历史上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光明日报》1998年9月25日。
    173、石泉、鲁西奇《古夏水源流新证》,《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6期。
    174、段绍伯《黄浦江河道变迁考》,《上海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175、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1998年第8期。
    176、曾昭璇《珠江水系下游河道变迁》,《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第1期。
    177、周源和《珠江三角洲水系的历史演变》,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增刊,1980年8月。
    178、林汀水《辽河水系的变迁与特点》,《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79、周廷儒等《南疆塔里木河中游的变迁问题》,载《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年2期。
    180、王守春《历史时期塔里木河下游河道的一次大变迁》,《干旱区地理》1996年第4期
    181、李并成《唐代敦煌绿洲水系考》,《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
    182、郑炳林《唐末五代敦煌都河水系研究》,《历史地理》第13辑。
    183、邹逸麟《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3期。
    184、邹逸麟《山东运河历史地理问题初探》,《历史地理》创刊号。
    185、邹逸麟《隋唐汴河考》,载《光明日报》1962年7月2日。
    186、邹逸麟《宋代惠民河考》,载《开封师院学报》1978年5期。
    187、魏嵩山、王文楚《江南运河的形成及其演变过程》,载《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2辑。
    188、钮仲勋《卫河的形成及其相关问题》,《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189、李健超《成国渠及沿线历史地理初探》,载《西北大学学报》1977年1期。
    190、郭黎安《里运河变迁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第5辑。
    191、杨钧《巢肥运河》,载《地理学报》1958年1期。
    192、金家年《濡须水流向的历史考察》,《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93、陈桥驿《我国古代湖泊的湮废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2辑。
    194、邹逸麟《历史时期华北大平原湖沼变迁述略》,《历史地理》第5辑。
    195、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太湖以东及东太湖地区历史地理调查考察简报》,《历史地理》创刊号。
    196、魏嵩山《太湖水系的历史变迁》,《复旦学报》1979年2期。
    197、陈月秋《太湖成因的新认识》,《地理学报》1986年第1期。
    198、竺可桢《杭州西湖成因新说》,《科学》第六卷第四期,1921年。
    199、徐建春《杭州史地新探》,《杭州师院学报》1990年第5期。
    200、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载《地理学报》1962年3期。
    201、周魁一等《古鉴湖的兴废及其历史教训》,载《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3辑。
    202、邹逸麟《广德湖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总第3辑(1988年)。
    203、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增刊,1980年。
    204、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
    205、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创刊号。
    206、方国瑜《滇池水域的变迁》,《思想战线》1979年1期。
    207、邓辉等《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百多年来茈碧湖的演变》,《地理研究》1995年第1期。
    208、田世英《黄河流域古湖钩沉》,《山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
    209、王会昌《河北平原的古代湖泊》,《地理集刊》第18号(科学出版社,1987年)。
    210、张淑萍、张修桂《〈禹贡〉九河分流地域范围新证——兼论古白洋淀的消亡过程》,《地理学报》1989年第1期。
    211、贾毅《白洋淀环境演变的人为因素分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年第4期。
    212、孙冬虎《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213、刘德岑《从大野泽到梁山泊》,《西南师大学报》1990年第2期。
    214、朱士光《内蒙城川地区湖泊的古今变迁及其与农垦之关系》,《农业考古》1982年第1期。
    215、朱士光《论内蒙古河套地区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变迁与土壤盐渍化问题》,《人民黄河》1989年第1期。
    216、施雅风等《青海湖萎缩的原因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中国气候与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一)》,海洋出版社1990年出版。
    217、李长傅《罗布淖尔的历史地理问题》,载《开封师院学报》1957年2期。
    218、奚国金《罗布泊迁移过程中一个关键湖群的发现及其相关问题》,《历史地理》第5辑
    219、苏北海《谁说罗布泊是游移湖》,《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220、朱玲玲《罗布泊的水系演变》,《殷都学刊》1987年第1期
    221、朱玲玲《关于罗布泊的几个问题》,《北京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222、黄文弼《居延海考》,《女师大学术季刊》第一卷第四期,1930年12月。
    223、龚胜生《中国宋代以前矿泉的地理分布入其开发利用》,《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4期。
    224、满志敏《两宋时期海面上升及其环境影响》,《灾害学》1986年第2期。
    225、《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226、《海河史简编》,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年出版。
    227、韩昭庆著《黄淮关系及其演变过程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六)历史上的海陆变迁
    228、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
    229、王文楚《上海市大陆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第3辑。
    230、戴鞍钢《论近代上海港崛起的历史地理底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3辑。
    231、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概述》,《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
    232、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14辑。
    233、张忍顺《历史时期的江苏岸外沙洲及其演变》,《历史地理》第8辑。
    234、施和金《论江苏历史上的坍江之灾及其社会影响》,《历史地理》第15辑。
    235、陈金渊《南通地区成陆过程探索》,《历史地理》第3辑。
    236、郑宝恒等《连云港市的水陆变迁》,《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
    237、李元芳《西汉古黄河三角洲初探》,《地理学报》1994年第6期。
    238、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1998年第5期。
    239、林汀水《辽东湾海岸线的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2辑。
    240、李元芳等《天津北部全新世海侵》,《地理集刊》第18辑。
    241、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岸线变迁的研究》,《历史研究》1966年1期。
    242、鲍觉民《天津都市聚落的兴起和发展》,《南开大学学报》(经济学版)1956年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