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乾隆广彩人物纹潘趣碗》,现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广彩”瓷器是清代康熙开海以后出现的一个专门为了外销的釉上彩瓷品种。历经有清一代,直至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彩”一直是以外销为主的彩瓷品种。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陶瓷的外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至少在唐代,中国陶瓷已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并对输出国的社会生活、饮食风俗、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当时外销的陶瓷品种,主要有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瓷器和河南巩县窑三彩陶器,以及广东等南方地区一些窑口的产品。海路外销的路线,除了向东的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港发,经东南亚,直至西亚和非洲东海岸(今肯尼亚一带)。宋元是我国瓷业迅猛发展的时期,南北方名窑众多,定窑白瓷、磁州窑褐彩彩绘瓷、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德化窑白瓷和青白瓷、建窑和吉州窑的黑釉盏等,都是外销瓷的主要品种。当时外销的路线仍是“广州通海夷道”,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航线。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经过元代的迅速崛起,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并富有规模,产品品种多样,制作精美,迅速成为瓷器外销的最重要角色。随着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中国陶瓷的外销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洲。 欧洲从明晚期开始便从景德镇定制彩瓷。清康熙时期,从景德镇定烧的瓷器需要运至广州出口外销,运输过程中会因毁损等原因导致退货而增加成本。为满足外销需求,商人便从景德镇直接购买素白瓷胎,到广州彩绘烧造后直接出口外销。再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客观上促生了“广彩”。乾隆时期“一口通商”政策的实施,让广州成为唯一的外销口岸,更加促进了“广彩”的繁荣。今天,欧美等地的博物馆或私人珍藏中,仍能看到不少精美的清代“广彩”瓷器。清代“广彩”外销的器型,以餐饮用具为主,包括有餐具、茶具、咖啡具等。同时亦有少量的陈设器和其他日用器,如瓶、花盆、花插、烛台、盥洗室用器等。而在餐饮用具中,“潘趣碗”是其中的重要器型之一。 “潘趣碗”一词音译自英文punch bowl,华人称之为宾治碗或潘趣碗。18—20世纪,欧洲人曾大量从景德镇和广州订烧这类大碗,用于调制果酒。“潘趣碗”的大量出现,与18世纪以来欧洲上层社会私人宴会日益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广彩潘趣碗的纹饰通常有人物、风景和花鸟等,其中人物纹饰有绘中国人和洋人两大类。而绘中国人的纹饰又包括了清装人物和明(古)装人物两个类别。绘清装人物纹饰的中国瓷器主要见于“广彩”,景德镇瓷器极少见到。 无论在清代或是现在,无论是西方人或华人,都习惯将描绘清装人物图案的广彩瓷器称为“满大人”。“满大人”是来自英文单词mandarin的译音,是欧洲最早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对中国官员的称谓,出现在16世纪的明代晚期——当时来华的一些欧洲人的信函和日记等文献中已出现这一词汇。此后的明清时期,所有西方人都沿用了这个称谓,与我国的少数民族满族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关系。 广彩瓷器中的“满大人”纹饰,主要流行于雍正至嘉庆时期,以乾隆时期最盛,道光以后式微。其画面通常绘的是着清装的男子与着明装的女子在一起的庭院生活场景,以休闲、愉悦、欢快为主题。“满大人”纹饰的流行与式微,究其原因,一是,17—18世纪是欧洲“中国热”最为流行的时期,代表中国元素的最主要的载体正是中国瓷器,因此绘有“满大人”图案的中国瓷器更受欢迎。二是,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深入,“中国热”逐步降温。尤其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下降,导致了“满大人”图案逐渐消失。 广彩潘趣碗的纹饰,在雍正至乾隆时期以通景为主;在乾隆中期以后基本为开光的形式。乾隆时期的广彩,自身特点已经形成,是制作最为精美、色彩最为丰富亮丽、纹饰最为多姿多彩的阶段,人们以“式多奇巧”“岁无定样”来形容之。这一时期的潘趣碗,除了常见的“满大人”纹饰外,还有绘洋人的图案,有表现休闲娱乐的“洋人狩猎图”,以及反映来华贸易的“洋人归航图”等。 道光至光绪时期,“广彩”外销的主要市场从欧洲移向美洲——主要是美国、古巴、墨西哥等地。广彩瓷器的彩料相对减少,以大红、大绿、大金的艳丽色调为特色。纹饰图案形成程式化的开光样式。此时的潘趣碗,里外均满绘纹饰,基本不留白,色彩绚丽,人物纹饰全部为明装人物,表现热闹、喜庆的生活场景,有的加绘纹章。 因为是以外销为主,广彩瓷器在经济贸易的过程中,承载了大量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涵,并因为华丽夺目、纹饰绘画融会东西方艺术风格而深受欧美人士的喜爱。潘趣碗作为西方餐饮用具中的一种器物,也成为向我们展示当时的西方社会生活面貌,以及中西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方面信息的载体之一。 (作者为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 广彩(知识链接) “广彩”,是广州地区的釉上彩瓷艺术,因大量使用金彩,犹如万缕金丝织白玉,故又称为“广州织金彩瓷”。它始于清康熙末年,雍正时形成独特风格,乾隆、嘉庆时大量生产,至今仍在流传。 作为外销瓷,“广彩”从起初模仿景德镇彩瓷,逐渐发展成为融合传统五彩、粉彩技艺,以及西方绘画透视技法的独具特色的彩瓷品种。“广彩”常采用的颜色有10多种,且每种颜色又能调出许多过渡色,采用织、填、染、洗、描、堆、刻、刷等多种彩绘技法,在素白瓷胎上绘制出优美的花纹图案,然后经过700℃—750℃烧制而成。其彩绘工艺工序有七道——描线、填色、织金、填绿、斗彩、包金口、烧花。与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彩瓷不同,“广彩”的特色在于,仿照中国缎锦纹样用金水织地作装饰,色彩浓艳、构图严谨、绘工精细、金碧辉煌,并融入西洋透视画法,既有渲染,又不用玻璃白打底。“彩笔为针,丹青作线,纵横交织针针见,何须锦缎绣春图,春花飞上银瓷面”,可以看作是对“广彩”的形象概括。 民国时期“广彩”陷入低迷。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经过“广彩”艺人们的共同努力,“广彩”又重焕光彩。2008年,“广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技艺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与传承。(黄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