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李兆顺的《荷塘月夜》被清华大学赠予比尔·盖茨收藏。资料图片 在英国的泰晤士河上,有座历史悠久的波利菲尔大桥,原本是黑色的。曾几何时,一些抑郁的人常常在这里自杀。专家建议把桥身漆成绿色,此后的一年来此轻生的人开始大量减少。古时的隋炀帝曾多病缠身,御医百药无效,民间医生莫群锡只是送上一幅青绿山水画,请隋炀帝反复观赏,10天后便不药而愈…… 这些传说故事,撩拨着画家李兆顺的灵感,他巧妙地将色彩心理学与脑科学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欣赏艺术时感觉轻松、舒畅,扫除悲伤、忧郁、烦闷等情绪,为此创造了右脑潜能激发画,并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著名画家吴冠中对此评价说:“王维是文人画的首创者,李兆顺是脑科学画的开拓者。” 融 合 从小爱画画的李兆顺,却是毕业于大学的物理系,也由此奠定了他科学与书画艺术融合的基础。 李兆顺作品的柔美和清新,让人能感受到生命的盎然与自然的壮美。他说,现代脑科学证明,人的左脑主要功能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右脑的主要功能则是进行空间和形象的思维。右脑能力是左脑能力的100万倍,右脑储存的信息量是左脑的10万倍。因此,右脑又被誉为“无意识脑”“节能脑”“快乐脑”“行动脑”“创造脑”。 从1992年起,李兆顺开始系统探索将色彩心理学理论与现代科技手段应用到绘画创作当中。通过对观画者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的全方位刺激,使之得到平和愉悦的心理体验,在学习和生活中注意力更加集中,进而激发右脑潜能。 李兆顺发现,不同颜色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常常产生不同的效果,如红色使人产生疲劳感;黑色、灰色使人感到消沉,助长悲观绝望情绪。最使人感到舒适也是最理想的颜色是绿色和蓝色,给人以轻松、舒适、愉悦之感,可使人在心理上得到放松,有助于缓解大脑疲劳。 于是,李兆顺在脑科学画中便常以蓝、绿、黄等颜色为主调,画面远近结合,观者看完近景,再观远景,能很好地预防近视,并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右脑激发画将自然科学与绘画艺术融合,创造了一个具有抒情意味的、充满诗意的空间,使人如闻花香,顿觉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思维变得灵活敏捷。 不久前,一位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看了李兆顺的作品后激动不已。他说,梵·高一生以黄色为他的最爱或最经典颜色,而李兆顺则在梵·高黄色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色和蓝色系列,是文化与科技的经典结合。 催 生 十多年前,李兆顺进京拜吴冠中为师,适逢吴冠中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跨界携手研讨“艺术与科学结合”。 看到李兆顺开发右脑潜能的成果后,吴冠中犹如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兴奋之际,他给李兆顺理出了一条借绘画开发右脑的新路——融合中西绘画技艺、运用色彩对人类大脑的刺激反映、结合自己开发右脑的科研成果,发展创新自己的绘画艺术。 李政道更是为李兆顺右脑开发画题词:“融合科学与艺术,发展世界之和谐”。 得到恩师与泰斗的指点,李兆顺加快了潜心研究艺术与右脑开发的脚步,作品日臻成熟,远观高阔宏远,近看夺人心魄,墨色清秀,自然融合,如进满目灵秀的缥缈之境,尽显大地山水秀美。极具实践意义的是“疗”心之效,他说:“要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将色彩心理学、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绘画中,充分调动视觉和心理感受,最终达到‘以画疗心’的目的。” 欣赏李兆顺的脑科学画,人们发现他运笔简洁、轻快,色彩与形式节奏的处理精致,对色彩和点线节奏的驾驭娴熟,作品赏心悦目,充满趣味,在平衡身心功能与赏画者心理需求间有着很好的契合。 激 发 李兆顺还把开发右脑潜能科学运用到教学上。他指出,激发右脑并不是以右脑思维代替左脑思维,而是让二者更好地结合起来进行全脑开发,是左右脑的第二次协同。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起人脑的潜能。所谓记忆力不好的孩子,其实是左右脑开发不均衡造成的。由于现在的教育过分强调死记硬背,使偏于抽象思维的左脑忙碌而右脑往往闲置,所以出现学习障碍。 针对孩子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李兆顺在右脑激发画上开发了不同的系列—— 孩子学习时精神不集中,通过观看兆顺右脑激发画可以提升注意力;孩子休息不好失眠,可以在卧室悬挂兆顺右脑激发画蓝色系列;孩子吃饭不好,没有食欲,可以观看兆顺右脑黄色系列;孩子书房卧室不朝阳、寒冷、潮湿,可悬挂兆顺右脑激发画红色系列。 在河北衡水中学,各班教室里都挂有兆顺右脑激发画,校长张文茂说:“这些画产生了改善学习心境,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不错效果。” 三位年轻学子更是慕名找到李兆顺,述说自己头脑有不清晰等症状。看着他们焦急的表情,李兆顺介绍了脑科学画的有关原理,然后请他们进了工作室,室内墙上挂着一幅以绿色调为主的脑科学画,让他们在这幅画作前凝视。 渐渐地,年轻人的感觉不一样了。之后,李兆顺嘱咐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要多与绿、蓝“亲密接触”,天长日久,学习效率会大幅提高,人的心理也将更加健康。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科学总结并取得显著成效后,李兆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作品结集成册,出版了绘画科学理论著作《看一眼就能成天才——李兆顺右脑潜能激发画》,书中图文并茂,进一步展现了科学与艺术碰撞的魅力,使读者在了解科学知识、激活右脑潜能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和世界的美好。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