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钓寒江雪 孔继河作 孔继河1946年生于哈尔滨市,为孔子第69代后裔。少时兄弟众多,慈母早逝,家境窘迫,却又酷爱绘画,无钱购买画材。无意间看到一人在石头上刻字,问及,答曰篆刻,于是开始以一刀一石在方寸世界里翱翔驰骋。一块普通的青田石料刻了磨,磨了再刻,最后变成薄薄的一片。少年学印,名师难求,偶遇资料,如获至宝。从秦篆汉印、《泰山刻石》、古陶文、西泠八家,到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都反复临摹,精审默记,得其精神精髓,打下坚实的“玉箸篆”基础。按照章法规律,追求朱白、虚实、疏密、穿插、动静、呼应等既对立又统一的艺术效果。1974年始,作品先后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书画报》等全国各大报刊。 由篆刻而入古文字,由古文字而入古籍,工资大半用于购置书籍,穷经皓首,于近天命之年发下大愿,谢绝一切应酬,不发表任何作品,以己之力,潜心做一部文化工程——篆刻国学系列。 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倏忽20年过去,孔继河由青丝半百变成须发皆白,工程未半,刻成《帛书老子甲本》全本233方,《论语语录全辑》234方,《孝经》全本113方,《易经选句本》64方,《大学》全本106方,《魏晋古诗选句》40方,《唐诗宋词元曲佳句选》330方,《明清小品集句》(选《菜根谭》、《幽梦影》、《围炉夜话》等句)60方,《名联》53方,《心经》54方,加上日常所刻完整诗词如《春江花月夜》等,计数千方,数万余字。 继河先生治印取法吴让之。吴让之的篆刻刀法向以流美自如著称,所谓“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刚健亦婀娜,沉着稳健亦舒展灵秀。他致力于邓派风格创作,以娴熟的技法通过印文、款识抒写思想感情和意趣风貌,表现中华国学经典内容。孔继河坚持“窃意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的原则,治印章法恪守“印从书出”的宗旨。笔画多者任其密,少者任其疏。没有过分的矫揉安排,没有匠心毕露的作态,更没有乖张狂怪。遇到难以安排的印文,他巧妙采用穿插、挪让的手法进行恰切调整,保持全局气韵的自然与生动。这套国学系列印谱,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道德经》一开始采用的是王弼本,后来思忖再三,觉得《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在学术上更具备完整性,遂将已进行过半的工程废弃重新再来,《春江花月夜》整首诗词布于一印,朱文铁线,目力不及,刻断一笔,前功尽弃,数废其功,旬月方成。 二十年耐住寂寞,不求闻达,倾其全力,所图者何?继河先生言简意赅:存敬畏心,去浮躁气。 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和现今时代相契合的思想,尤其对于梳理我们的浮躁情绪,使我们回复平和、安静和充实的生活的本真状态,是一剂精神良药。儒家学说中的礼制思想、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都为当下的生活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是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今世之人不乏数典忘祖者,视传统文化操守为桎梏。另有一些人,对于国学经典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却少付诸言行,或埋头独行者,不曾尽力传播弘扬。其实,传统经典不难读也不难背,最难的是得其真谛“知行合一”。“知”与“行”之哲学意味,亦即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问题。继河先生的印作与他的为人一样,执著投入,耿直不阿;自然沉静,达观坦然,尽展儒者风度。以中华国粹艺术形式,引观者进入国学经典,窥其堂奥,得其真谛,承传薪火,知行合一,乃为先生致力之所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