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进行改革开放,以及台湾政府开放交流以来,两岸中文学术界的互动可谓相当频繁。学者专家们利用各种学术会议,在对话与研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对学术的进步有绝对正面的助益。然而,相较于师长们的紧密接触,两岸年轻学子却一直没有机会认识对方。对于两岸学界的交流来说,可谓一大憾事。台湾「筑梦基金会」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甄选了来自各校中文所的硕博士生十三人,由翁岳靇执行长及东华中文的郝誉翔老师领队,于三月二十四日出访北大中文系,进行为期八天的参访活动。期间除了课程旁听、专题研讨、参观学术机构之外,亦游览了故宫、长城等名胜,最难得的是结识了许多对岸最顶尖的中文学界后起之秀。随着日后彼此之间讯息的交换、情憾的联系,使得此行收获将在未来无限地延伸。 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得以亲身领略北大中文优良的学风。借着此一难得的机会,更对北大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老师进行了一次短暂的访谈,请温老师聊聊两岸中文学界的种种差异。以下是访谈的记录。 笔者:请老师谈谈两岸中文所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异同。 温老师:首先,在传统文献典籍的熟悉与掌握上,台湾学生较之于大陆同学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大陆的中文所分工很细,除了「古典文献」专业的同学比较重视文献之外,其它像「汉语史」、「古典文学」乃至「现代文学」、「现代汉语」等等专业的学生,似乎对西方新思潮比较感兴趣,反而对最基本的材料较为忽视。近两年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开始要求学生们通读古代文化的典籍。虽然说接受西方思潮与熟悉古籍理应两者并重,但就北大中文所的同学而言,我们会比较重视加强后者的训练。 再者,我所认识的台湾学生普遍来说比较札实认真,在论文写作时,相当重视材料、规范。可惜的是思维不够开拓。也许是较之于大陆学生,台湾学生在现代思潮的接触上比较少,因此在思路的活跃程度,以及的理论的发现上,尚待努力。北大中文所的同学必须学习外国文学及哲学,并且系上每年会邀请近二十位外国的学者专家来讲演。同学们对这些新鲜的东西相当感兴趣,也很努力的吸收。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们思路很开拓,但也同时容易形成比较不札实,对文献与材料不熟悉的学风。 笔者:再请老师谈谈两岸中文所学生在生活方面的差异。 这个问题可以跳出中文所学生的范围来谈。我所接触的台湾学生,一般来说是比较懂礼貌、对传统文化比较重视的。大陆在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场浩劫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的比较紧张。而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走向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现象严重。学生少了一种年青人应有的理想与热情,并且不重视传统文化。由许多社会现象都可见端倪,可知在大陆这是相当令人忧心的问题。 笔者:请老师也谈谈两岸学者专家之间的差异。 大陆上的研究人员较之于台湾,甚至于美、日,在学校所担任的授课时数比较少。以往甚至有老师们一周只上二个小时课,其它时间都可以自由运用。这可能是因为大陆中文学界的分工较细,老师们都只教授和自己研究专长直接相关的课程。而在台湾的老师却需要跨领域开课,使得授课时数比大陆学者多了三到四倍。这样的情形近年来也有变化。以往的方式教育成本太高,学校需要养许多的 老师才能满足需求。老师们只有研究,没有教学也不是好现象。目前则提倡「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主张,希望老师们能多上一些课,打通不同的专业。因此现在教师的教学时数在逐步增加,一般都有四个小时左右。虽然授课时数还是不多,但大陆老师相对的在薪资上也比台湾老师少的多。一个北大中文的教授一个月可以领到约六千到七千人民币的薪资(约二万四到二万八台币),而台湾的助理教授一个月就约有七万元台币的收入。其间的差距不可谓不大。 笔者:台湾的老师在教学、研究之外,尚需要有「服务」的考核,例如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导师之类的职务。在北大有这样的情形吗? 温老师:有的。在大陆对教员的考核,也是要求「教学、研究、服务」要兼具,比方说担任班级主任(笔者按:就是班导师)即是服务顼目之一。较值得一提的是,大陆研究所采行「拜师」的方式招生。同学们是直接考进某位老师门下,成为他的弟子。一般北大中文所的老师只收一到二名学生,所以师生之间的关系可谓情同父子,相当融治的。 笔者:请老师比较一下两岸学术研讨会的差异。 温老师:大陆上的学术研讨会,学者之间联络感情的成分比较大,气氛较轻松温和。然而在台湾,学术会议相对来说「火药味」就比较浓些。因此大陆上的学术会议有待更加规范,但也要兼顾其原本感情交流的功能。 笔者:请问老师对于两岸中文学界的差异还有什么样的想法吗? 温老师:这一次台湾「筑梦基金会」所办的两岸中文所学生交流活动,实在相当值得继续推动。只有增加彼此之间的认识,两岸方能截长补短,将学术研究更向上提升。 笔者:谢谢老师接受这次访问。 结束与温老师的访谈,是在北大初春的傍晚。天色暗的很慢,约莫是晚饭时刻,天色却依然明亮。信步在北大校园中,再仔细地端详一下擦身而过的;夕阳下运动的;甚或是骑着自行车飞驰的人们,这一幅再平常不过的校园景色,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但只因在北大,这一切便显的特别有味道。但也因为这样的平凡,也使得身为台湾学生的我们,迈开的每一步同样充满着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