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张中行 杨海亮 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张中行在语言、文学、宗教、历史、书法诸多方面都颇有造诣。这个老头儿给人的印象除了学识渊博外,还十分亲切、有趣,不过,他要是严肃起来,就会固执己见,一根筋走到底。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张中行放下教鞭,在一家出版社做了编辑。有一回,人教版的一个编辑拿了自己的稿子去请教张中行,过两天去取时,张中行板着脸直截了当地说:“我可得给你提个意见!你这文章的标点符号有问题。每到用引号的时候,下头的句号老点在引号的正下方,哪有这么用的!你或者点在引号外头或者点在引号里头,这可是基本功!我们做编辑的在这上最认真。” 如此严谨,令那位编辑怵然自警。 一次,一个编语文教材的同行注释《诗经》里的“不素餐兮”,说“素餐”就是“不吃肉”,“不素餐”就是“非肉不饱”。这哪里符合原意呢?教材送到总编室检查,张中行发现后,立马提出修改意见。没想到,这位同行不以为然,理由是那样解有教育意义。张中行听后,哭笑不得。既然同行置之不理,那就另想办法吧。检查科只有提意见的权利,不能自行修改,张中行便把意见上呈到了时任副署长的叶圣陶那里。叶圣陶读书多,学问深,给张中行那位同行的批示是:“永远没听说过有这样的讲法。”于是,注释被更正了过来。 毫无疑问,张中行的这些做法近乎苛刻,太不给人面子。但退一步想,这种为求真求实而直来直去、当仁不让的品行却是值得激赏的。做学问就应该老老实实,做工作就应该一丝不苟。因为坚持原则,张中行不但在同行里“树敌”,而且有时连上司也敢“漠视”。 在全国上下都迷信苏联的那段时期,编辑部接到的书稿,不少是俄语汉译的。张中行不懂俄语,所以,在查漏补缺时,只管“达”不管“信”。也就是说,译文的意思由译者负责,张中行只管语句是否通顺、流畅。有一位女士送来的书稿,离汉语习惯相去甚远,阅读起来极为别扭,张中行就对书稿做了较大的“手术” 。可是,哪能随便动译者的文字呢?这不是明摆着怀疑人家的水平么?而女士往往是更重视脸面的。果不其然,这位女士知道后,十分愠怒,径直去张中行的直接上司辛安亭那里告状。一见面,便大泄不满。 上司辛安亭处事喜欢一碗水端平。事后,他去找张中行谈话,用温和的、商量的口吻问道:“你以后能不能少改一些?”孰料,张中行却丝毫没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意思,直截了当地说:“我多年审稿、改稿,拿起笔就不会客气,总要做到自己认为满意才交出去。她不愿意书稿被多改动,可以不交我改;让我改,我就只能这样做。” 事后,辛安亭又找过张中行几回,但张中行并不买帐,对待 像张中行这样的学者,对待学问,执意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什么说什么, 实在难能可贵。这种人也许会遭受别人的不解或误解,但是,坚持自己认真思考过的原则,维护的是学问的尊严,收获的是内心的坦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