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治学心语 >

翘楚·何水法:抱华追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1-24 国学网 谢灿 参加讨论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绍兴,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资料图片
        他刻有一方古印,“花间豪士”四字时常钤于画中,笔下牡丹栩栩如生,征服万千世人;他建起一座“抱华楼”,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亲力亲为,谈古论今,广交挚友;2010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纸提案,建议将《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引得海内外热议,并最终如愿——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图》完成历史性“会面”,作为两岸唯一的一位画家代表和提案的第一提案人,他见证了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艺五十余载,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倘若执着早已化为满腮白须,那么,率真则依旧浸润着那一头乌丝,再配上一袭豪气的红衫,眼前的这位男人身材魁梧,底气十足,面对毁誉,他早已宠辱不惊:“谁叫我是何水法!”
    气魄
        2015年9月25日,时近中秋,何水法携150余幅新作来到首都,在国家博物馆接受世人检阅。
        这是继1993年、2006年之后,何水法第三次进京办个人大展,作品依旧以其独特的“何氏”风格,磅礴的气势,盎然的生机,有声有色地引领着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风向标。
        开幕当日以及随后的展期里,多位关心艺术工作的领导特地赶赴现场观摩,他们对何水法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赞赏。据统计,17天的展期里,平均每天都有两万人次的参观量。
        在开幕式上致辞,这位已年近古稀的“老男孩”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嗓音几近沙哑,他太想用这沉甸甸的画笔诉说自己那个深藏许久的梦了。
        展览因此取名“抱华追梦”,拥抱鲜花、拥抱中华、追寻梦想——这是何水法一生的追求,也正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国家所需要的气魄。展出作品涵盖工笔、写意和白描写生等形式,鸿篇巨制大气磅礴,没骨小品婉约细腻,6米余长的精品《天香》悬挂于展厅显著位置,让每一位观者良久驻足。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说:“花鸟画的现实发展陷入‘山重水复’之中,何水法却不离不弃,以坚定的‘柳暗花明’的信念恪守在这一园地之中,以数十年的努力和探索,为当代中国花鸟画经营了一片属于这个时代的鸟语花香的百花园。”
        用画笔“弹奏”出花鸟画的时代强音,何水法成为一个“现象级”人物,笔下那欣欣向荣、大气磅礴的花木,正是这个时代精神面貌的直观体现。
        2015年10月中旬展览结束,何水法马不停蹄,奔赴意大利米兰,参加昂布罗修学院亚洲文化研究院第八次学术节,并举办个人展览。
        学术节今年邀请出席的中国专家只有两位,何水法是其中之一。这是他第二次应邀参加意大利的学术活动,上一次是两年前,美丽的西西里岛为其建立了“何水法艺术中心”。
        还是在几年前,意大利昂布罗修图书馆副馆长傅马利到浙江大学演讲,提到了当时尚未谋面的何水法:“我见过何水法先生画过的一幅苹果,那幅画让我想起了卡拉瓦乔的《水果篮》。”
        昂布罗修图书馆是米兰最古老的图书馆,始建于1602年,包括昂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和学院三个机构。在庞大的手稿和原版书籍之中,这座图书馆最著名的收藏是达·芬奇的《大西洋古抄本》,以及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如波提切利的《华盖圣母》、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当然还有傅马利提到的《水果篮》。
        而傅马利提到的这个苹果,是何水法2010年创作的《太平图》,画中的苹果水汽氤氲,娇艳欲滴。正是这个苹果,让傅马利产生了邀请何水法在学术节上发表讲演的想法。
        “在何水法先生的作品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中国画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傅马利说,“他的作品有传统中国画的精髓,也有当代艺术的面貌。这正是我邀请何先生参加学术研讨的原因。”
        何水法的演讲主题是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他将重点放在了宋代。会后,当地时间10月23日,米兰红衣大主教在昂布罗修学院举办的庆典上任命何水法为昂布罗修学院研究院院士。
    食粮
        何水法走到哪里,鲜花就开到哪里。
        业内人都知道,何水法最擅长绚烂热烈的花卉画。而他在米兰世博会最后一周亮相的个人画展,却是一幅幅鲜嫩娇艳的蔬菜水果。
        今年米兰世博会的主题是“粮食”,而何水法的展览作品,从视觉到精神,都是“粮食”。
        何水法这次带去的作品,有传统画家常画的白菜、萝卜、芋艿、玉米和寿桃,也有传统画家不常画的火龙果、西瓜和甜椒。
        “这次我为世博会专门创作了一批蔬果粮食,其实,艺术本身就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中国画和书法艺术来到米兰,就是带给全世界中国式的艺术盛宴。”何水法说。
        “在当下新的语境下,要用新的形式来固守传统文人画的精神。”何水法说,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需要继承。这也是他在学术节上选择中国文人花鸟画作为演讲主题的原因所在。
        在何水法看来,中国传统文人画自成体系,是世界艺林风姿独秀的一枝,他要尽己所能,将其推向世界,让世人更多了解中国文人画的精神内涵。
        展览期间,何水法将一幅绘有香蕉和苹果的作品《香色鲜浓》,捐赠给了昂布罗修图书馆。受赠的傅马利告诉何水法,昂布罗修图书馆还收藏了不少经典水果静物油画作品,希望何水法创作更多的蔬果花鸟画,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来一场东西方艺术之间,穿越时空的对话。
        开幕当天,中国外交部驻米兰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黄永跃为何水法颁发了“2015米兰世博会艺术传播特别贡献奖”。
    寻艺
        写生,画家与生活的“对话”。
        1975年春,不到30岁的何水法第一次来到山东菏泽,要见的却是一群“老朋友”——牡丹。
        “看着牡丹那虬曲多姿的枝干、壮硕繁密的叶片和大如脸盆的花朵,我激动不已,几乎是扑到花下开始写生。”何水法喜欢牡丹,喜欢一切阳光、积极向上的东西。
        那段日子,苦并快乐着。何水法几乎着了魔,每天都是清晨六点多就出门,挎包里塞上一张饼和一壶水,骑车直奔牡丹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花期结束,我的画箧里已经有了厚厚的一叠写生稿。”归途中,何水法带着写生稿途经上海,特意拜会了刘海粟先生。
        刘海粟观看何水法的牡丹作品后作诗为赠:疮痍满目小楼寒,静极无聊酒瓶干,忽见山东菏泽本,敢遣春色上毫端。
        “何水法这个小青年将来有两个可能:一是昙花一现,二是大器晚成。”刘海粟在《存天阁谈艺录》中这样记述。
        “这次菏泽写生之行让我领悟到写生的真谛不仅仅限于写形,更要抓住花木的神韵。此后每隔几年,我总要到菏泽和洛阳踏春写生牡丹,三十几年里去了十二次。”何水法说。
        就这样,何水法身背画箧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曾远涉重洋,在欧洲、美洲、非洲、澳洲的天空下奋笔挥毫。
        1976年,西泠印社出版社首次向全国出版发行花鸟画4条屏:吴茀之的紫茉莉、诸乐三的鸡冠花、陆抑非的向日葵、何水法的牡丹,影响极大。而刚刚“而立”的何水法以扎实的基本功,得以和三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并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1979年,何水法携牡丹写生习作拜会了陆俨少先生,老前辈留下了这样的文字:“水法年方壮,刻镂谨微,精进不已,因此而放笔直扫,拓为意笔,可医近世无根少蒂之病。”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后一批师徒授受传承方式的受益者,何水法没有忘记每一位前辈对他的勉励与支持。“我很庆幸年轻时能够时常得到前辈的指点,看他们画画,跟他们交谈。”陆抑非、吴茀之、谢稚柳等诸位浙派大家对何水法的指授是潜移默化的,而他们的人格、学识、艺德,至今仍深深影响着他。
        “张仃先生讲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我则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中国画如果离开笔墨那就无法谈起,笔墨不是一朝一夕能得到的,它要在正确的方法下千锤百炼才能练就。”何水法说。
        学成之后,何水法时刻关注绘画教育,一直希望将师徒授受式教学这种优良传统发展下去。2004年起,他先后在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报》开设花鸟画高研班,免费开课授徒。
        2011年,何水法更是在洛阳捐资建立一所“希望画院”,又在河南平乐农民牡丹画村出任名誉馆长,带领农民工子弟外出写生,指导当地农民画家作画。“农民三代考进美院的有十几个,他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知识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2013年,何水法又在自己创立的抱华楼何水法美术馆开设了中国花鸟画写生创作班,身体力行传授传统艺术和文化。教学期间,何水法与学员同吃同住,带学员外出写生、参加画展,为他们点评画作、修正作品缺陷、示范创作,随时随地传授绘画理念。
        “水是中国画的灵魂。”何水法阐述了自己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理念,“‘枯笔取气,湿笔取韵’,用不好水,画就无气韵,苟无气韵,即无生命。而笔墨只有靠水的充分运用、妙用,才能使作品达到出神入化之奇妙境界。”
        何水法曾作巨幅泼彩《牡丹》,恩师陆抑非题字曰:“休言泼彩是新路,水法通时八法通。”
        而在从艺之路上,何水法要感谢的第一个人就是母亲。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条件艰苦,但母亲发现了小水法有绘画天赋,便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描红、练字、学画。
        从十三四岁起,何水法开始临瘦金体,其后,临习铁线篆、《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颜真卿、文徵明、伊秉绶。当时,其书法作品不仅多有发表,还曾被选送到日本进行展览。
        20世纪60年代初,何水法开始选择工笔花鸟画作为专攻,由宋人花鸟入手,在不断的写生实践中,水平日益提高。
        一次偶然机会,何水法结识了陆抑非先生,有幸携作品登门求教。“我带着工笔花鸟画给陆老看,他感到很惊奇,问我工笔是跟谁学的,我说是自学的。”
        陆抑非早年在沪上以工笔花鸟行世,得南田正脉,深得工笔花鸟画之精髓,对由工入写、循序渐进的益处有清醒的认识。老先生慧眼识珠,一个好字不足以表达爱才心情,遂授之意笔画技。
        1978年,作为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文革”后招收的首届中国花鸟画专业的研究生,何水法正式拜师陆抑非门下。
        在名师的指导下,何水法的工笔花鸟画,以壮游写生为基础,援瘦金体书入画,形成自己结构严谨、工而不滞、骨体苍劲、圆润自如、清逸而不失厚重的风格特征。
        1995年10月,何水法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新民晚报》刊文:“浙派画家何水法挟着一股豪气,将他的百多幅花鸟之作,墨风彩雨般地洒向了今秋的海上的画坛。”当年那个携牡丹画稿踽踽寻访刘海粟的“小青年”,终如大师所言那般,成了“大器”。
        其实,早在两年前的同一季节,何水法已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当时,画作一出,满厅“阳刚豪放”之气,一扫京城对南方花鸟画派“阴柔秀美”的偏见,艺界印象为之骤变。恰如陆俨少为其《水墨芭蕉》所题:“水法此画,气旺神畅,得青藤、八大笔法,大笔如椽,千夫辟易。”
    桥梁
        2012年5月28日,何水法倾尽心血的又一件力作——抱华楼国画研究院正式落成开馆。
        “几年前我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办了一个高级研修班,学期结束时,很多学员都希望能有一个场所可以继续跟随我学习,所以营建抱华楼最初的出发点是建一个学习的场所。此外,杭州作为南宋都城,很好地延续了南宋画院的绘画传统,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个资源有助于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复兴和创新。”何水法说。
        这处艺术殿堂同样吸引了外国艺术家的目光。自成立至今,抱华楼已经承办了三十多个国际和国内展览,地域涉及欧亚美三大洲十余个国家,引进了油画、版画、玻璃艺术、设计、雕塑等多种形式的国外当代艺术作品。
        何水法常说,他的人生目标是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他要将国外的优秀艺术“引进来”,更要推动中国优秀的艺术“走出去”和“走进去”。
        在何水法看来,“走出去”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真正“走进去”,让中国的优秀艺术作品真正走进西方的主流社会。这一点,他也做到了。
        2010年,何水法被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波兰、意大利先后为其成立“何水法艺术中心”,意大利文化部长马西莫亲自出席仪式;2015年,何水法当选为“乌克兰国家艺术科学院院士”和意大利昂布罗修研究院院士。他的每一场国外展览,展厅里都满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他的画,真的变成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
        “抱华追梦”展览结束时,面对赞美,何水法诚恳地说:“我才刚刚起步。”这不是何水法的谦虚,而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是他誓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中国梦”的决心。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