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实行“渐进主义”改革是中国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关键。对战后日本“比较优势模式”进行改良的“中国式发展模式”在追赶阶段效果良好。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转折点。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制造业大国”成为“服务业大国”,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010年将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目前,世界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正处于触底状态。相比之下,只有中国经济从第一季度同比增长6.1%提高到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呈现出复苏征兆,大有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台风眼”的势头。 “渐进主义”改革促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仅仅几十年时间,中国经济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呢?回顾迄今为止的改革历程,虽然中间有过波折,但中国坚持实行“渐进主义”改革,所以中国经济能顺利追赶上来。 为了弄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先从人(人才)、物(资源)、财(财力)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就是说,在计划经济中政府的职能是进行资源配置,而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则在资源配置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果将经济比作人体的话,经济中的人即人力资源相当于头,物是躯体,财是血液。我们从这三个切入点来看中国经济。 为使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必须实现价格自由化。人的“价格”是薪金。通过改革放宽薪金控制,现在大部分企业实行了能力薪金机制。其结果是,人力资源分配置比实际改革前合理多了。 物价控制也大大放宽了。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调查,中国97%的物价实现了自由化。与改革前相比物的配置也大幅实现了合理化。 问题是财的配置。从结论上讲,金融中介机能还不那么合理,这是因为,货币价格即利息的自由化远未实现。政府推迟实现利息自由化,是为了保护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 从以上三个切入点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实现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然而,由于血液循环不稳定,增长率的变动比较大。 从依赖出口到刺激内需 现在,很少有人把经济发展模式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但在摸索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共产党内部曾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和争论。然而,邓小平发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号令,结束了所有的争论,确立了开放市场与引进外资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发展是必然趋势。通过引进外资并使之承担出口义务,以此保持了外汇平衡,而且促进了出口,赚取了外汇。中国用赚取的外汇从发达国家购买了先进设备和技术。 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处于追赶阶段的中国经济来说,对战后日本实施的以投资与出口为支柱的“比较优势模式”进行了改良的中国式发展模式产生了相当大的效果。 当然,也不是没有令人担忧的问题。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弱点是必须确保海外出口市场。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一味依赖对美出口的经济发展存在不稳定性。但现实问题是,世界上没有哪个市场可以取代美国市场。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开放实行刺激内需政策,争取通过出口和刺激内需来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中国承诺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开放市场不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而且可以利用个部压力来促进国内经济改革。事实上,此后国有企业民营化取得了进展,也促进了国内市场竞争。但是,由于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功能丧失,国有企业改革的正式开展曾一度抑制了消费,即内需。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新构筑目前还在进行当中。 打造亚洲共同市场 通过几十年的改革,中国产业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实现了从农业到制造业的转变。这是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如今,中国经济正处于深化改革的转析点。 中国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成为“服务业大国”。就是说,有必要进行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结构转换。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的上进心要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强许多。大多数中国人期盼发展与繁荣。 有人认为,从现状上看,比起急于求发展来,更重要的是缩小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消除经济和社会结构上的弊病。然而,中国也许认为,只要经济保持持续发展,就可以提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有利于确保资源稳定。 因此,即使有些勉强,中国也想尽量提高经济增长率,实现“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由西到东的转移,同时使人(人才)、物(资源)、财(财力)流向亚洲,形成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亚洲共同市场。 这与其说是中国的国内战略,不如说是中国的亚洲战略、全球战略。中国抓住这次金融危机的机遇,正致力于重新构筑与其经济成长相符的国际秩序。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时期,实行了轻视亚洲的战略,认为“只要与美国关系好,与亚洲的关系自然也会好”。结果,致使为经济位居世界第二而自豪的日本大伤元气。美国今后仍将是世界超极大国,但“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到亚洲的那一天已为时不远。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未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