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海外汉学 > 中国形象 >

国际民调中的欧洲民众对华态度

http://www.newdu.com 2017-11-3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翟慧霞 参加讨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发展、影响力的上升,欧洲国家民众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崛起并开始评估中国崛起的意义。“中国”成为国际涉华民调中不断涉及的主题。根据2010年皮尤研究中心民调、2010年英国广播公司民调、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中有关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看法进行可以发现,欧洲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更加复杂。对中国关注度提升的同时,对中国发展的担忧和不确定感也有所增加。
    5年欧洲国家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下降
    2010年皮尤民调显示,欧洲国家对中国看法普遍负面。受访的4个西欧国家(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中,对中国的好感度平均仅为46%。德国和法国作为欧盟的主要国家,对中国“不友好”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对中国“友好”的比例。在德国,61%对中国没有好感,只有30%有好感。两者相差30%。而在法国,59%对中国没有好感,41%有好感。即便是相对友好的英国,其对中国积极评价的比例也仅为47%。而在回答“对于本国而言,你认为中国更多的是合作伙伴还是敌人”这一问题,大部分欧洲受访民众都选择了“二者皆不是”(四个国家都超过了50%),而明确将中国当做合作伙伴的不到三分之一,最高的西班牙为也仅28%。
    英国广播公司2010民调也发现,在受访28国民众中,欧洲人对“中国影响力”的看法总体评价消极,受访的7个欧洲国家(俄罗斯、英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德国、意大利)中,对“中国影响力”总体评价积极的平均比例为仅为27%,而评价消极的比例则达55% 。意大利有72%的受访者对中国影响力持负面看法,是所有受访国中最高的;紧随其后的是德国71%;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比例也超过了半数,分别是64%、54%、54%。此外,欧洲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态度并不积极。
    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指出,仅有68%的欧洲受访者对中国在未来5年展示全球领导力的前景持乐观态度。针对中国承担国际责任解决全球冲突中扮演的角色,仅有不到20%的欧洲受访者认可中国的表现。
    从纵向上看,2006-2010年欧洲国家民众对华好感度呈现出一个下降的趋势,尽管这两年有小幅改善,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
    对中国的发展喜忧并存
    尽管中欧在经济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经济发展也在客观上拉动了欧洲的经济复苏。在2010年皮尤调查中,欧洲民众对中国经济增长表示出了一定忧虑。调查显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件“坏事”的比例超过“好事”的比例在土耳其、法国、德国、西班牙、波兰普遍存在(分别是60%—18%、67%—32%、58%—37%、48%—36%、46%—9%),仅英国略认可中国的经济发展(44%—42%)。这是因为,随着欧洲对华贸易持续出现较大逆差,以及中国对原料和能源需求上升并不断深化与非洲和拉美地区的贸易合作,欧洲大国越来越倾向于把中国看成是经济上的竞争者。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的《中国软实力在欧洲的局限性》报告认为,“在经济领域,中国给欧洲带来了诸多机会,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欧中贸易赤字不断增长、中国的贸易壁垒、货币政策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都令欧洲感到不满。在官方层面上,欧盟已将中国从“发展中国家”改为“经济强国”,从“全面战略伙伴”变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认定中国是“欧盟今后10年外贸政策的最大挑战”。反映到国际舆论上,欧洲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 “中国威胁论”。在具体手法上,媒体除了“棒杀”之外,更多的是“捧杀”,即大力鼓吹“中国责任论”,通过让中国承担超出自身能力之外的责任而限制中国的发展。
    此外,2010民调还显示,受访欧洲民众对我军事发展的担忧持续存在。大部分受访者将之视为一件“坏事”。在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受访西欧四国民众在评价中国的军事发展方面,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的比例都超过了60%,法国竟高达87%。而认为是一件的“好事”的平均比例仅为12.5%。
    价值观影响日益凸显
    价值观因素造成的欧洲民众对中国负面评价的比例近年来不断增加。2010年国际涉华民调在问题设计和调查报告分析上都将价值观、人权等因素作为一个重要参数。德国马歇尔基金会通过对美国、土耳其和11个欧盟国家的1.3万民众进行调查后于 9月15日发表年度《跨大西洋趋势2010》报告显示,多达三分之二(63%)的欧洲受访者表示,中国和欧洲的价值观非常不同,在国际问题上合作是不可能的。德国公众尤其对与中国合作的前景感到悲观,仅有18%的受访者表示,欧洲和中国有足够的共同价值观,可以进行合作。针对中西价值观差异,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杜邦教授认为,“共同利益多,共同价值观少”是西方民众对中国态度复杂的重要原因。价值观因素成为欧洲民众对华认知的主要考虑因素,一方面是因为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认为经过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对中国没有实行他们所期望的民主制度非常不满。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制度威胁”担忧加剧。一些政客大肆炒作中国在制度方面对欧洲的挑战,特别是认为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得到了第三世界很多国家的重视,其示范价值成为欧盟的竞争者。欧亚集团总裁伊恩.布雷默在《今日美国报》网站发表文章说:“令人担心的是,中国因为从全球市场崩溃之中的有力复苏而正在发展中世界赢得仰慕者。”第三,在目前中国崛起,西方国家相对衰落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经济和外交的影响力日渐削弱,而“人权”、“价值观”等软实力因素作为体现西方优越性的手段日益受到重视。
    民调结果存在局限性与主观性
    2010年国际涉华民调显示出的欧洲国家民众对华认知的主要特点与中欧关系的整体形势密切相关。中国的发展给欧洲带来的心理冲击以及欧洲媒体的有意误导,也对欧洲民众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民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舆论手段,对我国形象的影响是值得重视的,但对其局限性和主观性也需要抱有清醒的认识。
    民调是西方制造舆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民调作为一种能够最直观反映大范围公众对热点问题看法的科学方法,在客观性、真实性方面经常为西方社会所接受。随着中国崛起,欧洲国家对中国关注的增多,涉华民调结果更为欧洲媒体所重视并作为重要的新闻来源。海外公众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