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盛开的季节又要到了,樱花丛中的樱美林又浮现在眼前。 一年前,我在日本樱美林学园工作了一年,在这所学校大学院(即研究生院)的国际学研究所担任客研究员,同时大学的文学部任兼任讲师,给高年级和研究生讲授两门课程。 说起樱美林,很多人都有些生疏,但说起北京朝阳门外的陈经伦中学,熟悉的人就不少了。其实,这两所学校有着极为密切的姻缘关系。陈经伦中学的前身是北京朝阳门中学,而朝阳门中学的前身,便是上个世纪20年代初由日本学者清水安三先生创办的崇贞女校。 北京崇贞女校 清水安三先生1891年出生在日本滋贺县高岛郡新仪村的一个普通农家。中学时期,他受当时世风影响,接受洗礼,成为基督教的信徒。1910年,清水先生考入京都的同志社大学神学部。读书期间,曾参加过传道工作。大学五年级时,他读到刚刚出版的德富苏峰的《支那漫游记》,又在奈良唐招提寺了解到鉴真和尚的事迹,遂对中国产生了兴趣。 1917年5月,清水先生结束兵役,6月受日本组合教会(即日本基督教教会联合会)派遣,以宣教师(传教士)身份来到沈阳。不久,便在沈阳小西门外开设了一所名叫儿童馆的小规模小学,学生大约是中国、朝鲜、日本孩子各占三分之一。 1919年,清水先生为了更好地学习中文,特移居北京,落脚在霞公府内小纱帽胡同的日本同学会。这个时期,他开始进行现代中国思潮研究,阅读了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的著作。《鲁迅》日记里,出现过清水先生两次拜访的记录。 这年,中国北方大旱,许多地方绝产,一些国家在华基督教会发起赈济,清水先生也参加了救援,在禄米仓一带从事灾童收容工作。这段时间,清水先生目睹到中国底层民众的凄惨生活,产生了救济贫民儿童的愿望。1921年,他从灾童收容所得到300元酬金,于是自己又拿出200元,在朝阳门外灾民集中的地方,买了一小块地,于5月28日创办起“崇贞学园”(最初叫“崇贞工读女学校”),专门招收贫苦人家的女孩子。而这一天,后来也成为日本樱美林学园的创始日,我在樱美林时,正赶上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各种各样,十分隆重。 现在的朝阳门外,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CBD商务区。但是,当年这一带却是北京最穷困的地区之一,加之五四运动后的反日情绪,使清水先生费了好大劲儿,才招募到60名学生。 办学过程中,清水先生感到自己的学识还需要补充,于是赴美国欧柏林大学(0berlin College)神学部留学。这所学校给清水先生留下很深印象,以至战后回国创办大学时所起的“樱美林”一名,亦采用了欧柏林的偕音(樱美林的日语读音是obrin)。樱美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它有双重含义,即带有清水先生留学的印迹,而“樱”字又含有祈望和平之义。 清水先生在美国留学了两年,毕业后马上回到北京,继续操办崇贞女校。经过多年惨淡经营,到1935年崇贞女校扩充为有六年制小学部和三年制初中部的一定规模学校,教师也达到10名,而学校的发展也给周围带来了一些新的生气。 崇贞女校是一所贫民学校,经费主要来自募捐和自创。捐款总是有限有,于是学校通过学生们的养鸡、刺绣等劳动,获得一些费用。这样,学校一直坚持免收学生的学费和授课费,仅收少许杂费(小学20钱,中学1元)。办学17年间,共招收学生千人以上,毕业者500余人,其中赴日本留学4人,至东京各技术学校者数十人。 在办学宗旨上,崇贞女校坚持“学而事人”精神,教育面向实际,面向学生走上社会后能够自食其力。作为女校,它还特别强调女权,强调男女平等。“教育平等是平权,空说解放亦徒然,富贵责任男女均,庆祝崇贞万万春”,“女儿身体更宜强,体操唱歌乐洋洋,强国要基在少年,不让男子著先鞭”。《崇贞学园校歌》的这些歌词,就反映了这种意识。 清水先生是一个信奉和平主义的日本人。1919年5月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的日本人曾召开会议,通过要求日军出兵中国的决议,会上只有他一个人表示反对。其后,他先后访问过蒋介石、宋美龄、胡适等,相继发表《在支外人生活的批判》、《日本军阀之批判》、《支那赤化了吗》、《援助南方国民革命军》、《必须放弃租界》等,其观点都反映了一个正直日本人对形势的认识。 樱美林学园 抗日战争结束后,崇贞女校被中国政府接管,清水先生于1946年3月离开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回到日本。战争的创伤坚定了他的和平主义,回到日本的当年5月,他在东京都町田市附近的一片开满樱花的山丘上,他感悟到人类需要和平,于是在这里创办起樱美林学园。学园紧挨着当年日本军部生产坦克的军工厂,如今已经改造为象征和平的樱花大道(名叫尾根绿道)。这条蜿蜒在山腰长达1.5公里的山路,两旁种植了18个品种的樱花,每年3月上旬至4月中下旬,寒樱、江户樱、垂樱、八重樱、粉樱、大岛樱、吉野樱、白妙樱、山樱、贵妃樱、追樱、汉樱、富樱等,仿佛接力赛一样,小朵的,大朵的,一个接一个地竞相开放。人们都知道樱花是白色,其实还有粉的、淡红的。每年4月的第一个周末,町田市都要在这里举行樱花节,一连两天,热闹非凡。 清水先生亲手创作的《樱美林校歌》,第一节就表达了樱花应当成为今后的和平之花。作为一所基督教学校,樱美林的办学理念被确定为“以基督教主义为基础培养国际型的人才”。由于清水对中国和美国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所以他特别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爱”这一原则。 日本的学园,是一种从幼稚园到研究生院的一贯制体制的学校。樱美林学园也由幼稚园、中学校(初中)、高校(高中)、短期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大学院组成(樱美林没有小学)。在樱美林,清水先生相继担任理事长、大学长(大学校长)、学园长、总长等职务。樱美林学园中,大学是它最主要的部分。一年前我离开时,樱美林大学共有学生6500余人,专任、非常勤(兼任)教师500余人,职员300余人。在日本497所私立大学中排名第79位。 由于清水先生的经历与中国有着密切关系,故在教育方面也特别突出传授中国文化。一位学生告诉我,樱美林虽然是个小大学,但它的中国文化教育,却在东京地区进入了前三甲。 樱美林的有些现象,很耐人寻味。如在学校建制上,文学部就专门设立有中国语中国文学科,这在日本是很少见的。中国语中国文学科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员中的许多人都曾在中国长期生活过。植田渥雄教授(当时任副校长)在东北多年,一口汉语极为流利,他研究元曲,不仅能够创作,还能演唱,而且唱起来有板有眼。绝对专业。科长(系主任)南条克已教授,从小在山西省长大,他的父亲还曾在八路军中做过事。 另外,中国语中国文学科的教员,有许多来自东京大学。如植田教授是东大毕业后直接来校任教。日本著名鲁迅研究家丸山升教授,也是从东大退休后被樱美林聘请来的。而现在的东大中文系主任藤井省三教授,则是东大毕业后先来樱美林,后又调回东大。东京地区讲授中国文化的著名私立大学有三所,其中一所二松学舍大学,而二松大学现任校长石川忠久教授,便来自樱美林大学中国语中国文学科。 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即中国语中国文学科教员编制中,规定必须有1人是中国籍。我到樱美林之前,一位有着清朝皇族血统的金若静先生刚刚退休,接替她的是一位有十多年教书经验的上海人杨光俊先生。 樱美林在中国文化教学方面也有特殊之处。课程设置中,作为基础课的有中国语学入门、中国文化入门、中国文言文入门等。作为语言课的有:音声中国语、中国语会话、中国语讲读、中国文言文讲读、中国语表现法、应用中国语、时事中国语、中国语学概论、中国语音声学、中国语文法、中国语音韵研究、中国语方言研究、中国语文体研究、中国语教学研究、中国语文字学研究、中国语特殊研究、鉴定与资格中国语等。作为翻译课的有:日中翻译技法、日中通译技法、日中对照言语研究、共通语言研究等。在专门史方面,除了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等通常课程外,还列有中国女性史、中国艺术史、中国语史、中国美术史、中国书道史等。对于高年级和研究生,则还有中国文学概论、现代中国文化、现代中国事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国白话文学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等。在语言教学上,它不仅设有普通话,还设有方言课。学校认为,日本与中国打交道,南方是重点之一,因此开辟了上海话、客家话、厦门话等作为选修课,以适应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日本社会对内封闭的意识很浓,表现在就业方面,就是一般不承认别国的学历,优先考虑的是日本国内毕业的大学生。樱美林对此做了大胆突破,对于学生出国留学,采取了特殊的鼓励政策,允许把出国留学的时间计入在校的四年学程之内。这一点很不容易。 由于上述关系,樱美林大学虽然规模不大,却吸引了不少热爱中国文化的学生。我的学生中,最远的家住在千叶县,每天往返要乘四五个小时的火车。我问他为什么不到离家近些的学校去,他说为的就是樱美林的汉语教学比较优秀。 樱美林很重视国际交流,与世界50多所大学建立了交换、提携和协力关系。就中国而言,截止2001年4月,已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长春大学、浙江大学、深圳大学等17所大学建立了交换制度。樱美林的留学生,除了没有非洲的外,其他各大洲的学生都有。在图书馆,常常可以遇见韩国、蒙古、台湾、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甚至洪都拉斯等一些小国家的留学生。当然,留学生中最多的还是中国人,我离开时,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已达60余人,以至不论我到那里,都能听见熟悉的中国话。 为了加强学校的国际特色,樱美林每年都从国外聘请教员前来讲学。我住的宿舍,就是专门为外国教师盖的公寓。公寓里的中国人,除了我,还有一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教师,和一位新疆师范大学的维吾尔族教师。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两国人民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清水先生回到日本后,始终挂念着崇贞女校。1988年,96岁高龄的清水先生与世长辞,但他制定的教学方针、他的育人精神,已融入樱美林传统,并受到中国教育界的重视。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樱美林也她的母校恢复了往来。在今天的陈经伦中学校园里,耸立着两块清水先生题字碑,它们既表达了人们对清水先生的怀念,也象征着中日两人民的友谊。 2003年3月7日 北京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4月17日) 转自:http://www.historychina.net/cns/WSZL/XLXH/SSWH/hyhx/05/11/2007/19980.html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