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005年4月25日刊登周振鹤先生《比钱说第一首还早的汉译英诗》,介绍了我国首译英诗的情况和问世的大致时间。该文把钱锺书先生考证而得的第一首汉译英诗问世的时间前推了十多年。据钱先生考证,美国诗人朗费罗(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1807-1882)的《人生颂》是最早译成汉语的英语诗歌。钱先生为此写了一篇《汉译第一首英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后收入《七缀集》。钱氏所指系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与董恂合译的英诗,时间在1864—1872年之间,另说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然而,据周振鹤先生介绍,1854年《遐迩贯珍》第九号登载的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的十四行诗《论失明》是更早的汉译英诗。《遐迩贯珍》系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1853年起在香港编辑出版的中文月刊(少数两月合刊),至1856年停刊。《论失明》出自麦都思的译笔。 近去台湾参加“第三届‘两岸四地’跨文化与翻译研讨会”,方知第一首汉译英诗早在1637年已经问世,而不是此后两百多年的1854年。这是台湾学者李奭学根据现有欧美馆藏的有关我国的史料,特别是明清来华的耶稣会士的书稿及其生平资料,以及有关英诗传播的线索和脉络等文献考证后得出新的结论。李先生认为:如以国家为准,不以源语语种为界,则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译《圣梦歌》(Visio Sancti Bernardi)又比上述两诗的汉译早了两个多世纪。此外,《圣梦歌》还创下中国文学史与翻译史上的另一项纪录,它也是汉译戏剧诗之始,因为风行于欧洲中世纪的辩论诗,其中角色至少两人或两物以上,可谓某种简略的戏剧诗。 艾儒略是明末耶稣会士,出身意大利,汉译《圣梦歌》完成于1637年。《圣梦歌》首版刊刻于福建晋江,原由“清源张子”序,此公即闽人张赓(1570-1647)。张氏是万历年间举人,工诗文,奉教后常臂助会士汉译。张序曾引艾儒略之言曰:《圣梦歌》之始也,乃“西士诗歌”,不过艾氏愿以“中邦之韵”出之。全诗276行,这可以说是在宗教考虑的同时,耶稣会“自觉”的“文学翻译”的开始。 《圣梦歌》译自拉丁文原本。作者的“国籍”或写作地点是英格兰或不列颠。此诗最早的雏形若非12世纪的头韵诗《坟墓》(The Grave),就是往前再推到盎格罗撒克逊时期的《灵魂对身体所述之言》(The Soul's Address to the Body)。后者以古英文写成,乃一独白体诗作(如今仅存残卷)。《圣梦歌》的拉丁文成诗年代不会晚于十二三世纪之交。诗中角色多出以中古托喻诗习见的拟人法。所以诗中“灵魂”、“身体”俱为抽象言谈的化身。灵魂出言冷峻,严词谴责身体堕落,致令不能上天堂。诗中另蕴如下天主教义理:灵魂得来不易,系天主憨悯世人而遣天使下凡所致,故此凡人切毋耽溺于肉体之乐,尤其不可罹下道德重罪,否则审判之日后,灵肉必然两橛殊途。 1637年版的抄本除卷末有“崇祯十年晋江景教堂梓”字样外,书题下另有“远西后学艾儒略译述”数字。按耶稣会的传统,“译述”两字表示艾儒略译书并非逐字全译,而是既译又写的所谓 “译写”(transwriting)。就译笔而言,艾儒略信笔走译的风格当然是以归化形成的策略。艾氏虽称自己昧于“中邦之韵”,但《圣梦歌》的声韵结构整齐,不论平仄或用韵堪称有序,唯一不遵守的地方就是诗节,简直如自由创作,而且常以中国固有的对句出之。如原文两节各四句的八行诗,就被作者译成了六句。 原载:《文汇报》2009-03-1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