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闻道,勤而行之。6月27日,2017年度多闻多思系列学术公益讲座“中西之间”第三讲(总第183讲)于横山书院开讲,由著名宗教文化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杨慧林教授主讲“中国思想何以进入西方的概念系统”。 杨慧林教授(图源 横山书院) 讲座伊始,杨慧林教授选取了几组数据借以说明中国的文化外交影响力,可以看出,尽管近些年中国极为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但中国的文化投入与产出是不相匹配的。而中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虽获国际广泛认可,但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反而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一些质疑。因此,如何向国际社会表达“自我”成为中国文化外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此,杨教授认为,有生命力的传统应该是可以现代化的传统,是可以被激活的传统,真正的中国文化是可以融入世界的文化。弘扬传统就是要在现代语境中转化传统,由此进入多元的世界,重新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随后,杨教授分析了中西文化交流现存的问题:其一,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本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但当今的情势是,西方的汉学更多地参与了中国的主流学术,而中国的西学还停留在将西方学说译介给国人的水平,此为一不平衡;其二,西方人翻译中国典籍需借助西方概念为中国思想重新命名,而用西方概念工具解释的中国思想究竟是被消灭了,还是留下了新的思想痕迹;其三,中国到底应不应该向世界讲述中国道路,又当如何讲述。 讲座现场(图源 横山书院) 其后,杨教授列举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迥然不同的遭遇解释了文化生产的“寄生性”。杨教授表示,西方文化必然要“寄生”到中国文化中从而被国人理解,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一定会融合不同的因素,如不然,则证明此文化本身存在问题。而事实上,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转换的过程。 最后,杨教授分析了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系统的不同之处,他认为,中西语言留给中西哲学的问题是迥异的,中国哲学长于关系之间的思考,西方哲学擅长概念阐释,而中国哲学的“关系思辨”恰好可以为西方提供思想启发,西方对中国思想的独特引证也能给国人以新的启迪,中西思想完全可以在交流碰撞中互释。 讲座现场(图源 横山书院) 自2008年至今,横山书院多闻多思系列学术公益讲座已成功举办一百八十余讲,中国文史哲等领域大家,诸如叶嘉莹先生、楼宇烈教授、叶小文先生、莫言教授、范曾教授、林毅夫先生、杜维明教授、钱逊教授、程郁缀教授、陈洪教授等悉数登台,泽被深广。 2017年度横山书院多闻多思系列学术公益讲座之“中西之间”系列,由横山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北京横山公益基金会协办,以多维视角下的文化交流为主旨,以期共探中西文化之美。 转自丨“横山书院”(微信ID:duowenduosi)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