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鸡年谈“新”:《四书》中的返“旧”开“新”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刘严 参加讨论

    文/刘严
    新年就在眼前,家里开始“大清洗”、办年货,亲朋好友联系聚会,春运潮已涌动,年味儿飘来了。我们重视过年,期待放松,渴望团圆,更注重对未来的计划与展望,这便是对“新”的期待。
    
    盼着你回家的老母亲(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中国人回故乡过年的传统,与我们文化中的故土、家族、血缘情怀关系密切。回故乡过新年也蕴含着从“旧中迎新”的意味。这与借新年叙叙旧、总结过往一样,都是用“旧”迎“新”。当然,这些认识中,潜藏着传统文化中对“新”、“旧”的认识。《四书》中对“新”的描述,可能对理解我们重视“新年”和“回故乡过新年”有帮助。
    一、对新的重视:由“新”己而“新”天下
    《大学》中有三句话提到了“新”。
    汤之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简单的理解就是,商汤的浴盆上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示文字。朱熹认为人祛除心中的污垢与人洗澡去除身体的污垢相似,洗澡让身体清爽,洗心助人除去心中的雾霾,两者都是“新”,这里更强调内心的修复与透亮。并且,内外干净的“新”需要坚持不懈。
    康诰曰:作新民。
    朱熹云: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资料图 图源书法网)
    自己每天求“新”而得“新”,很好,但是不够完备。需要把“新”带给他人。朱熹认为让民“新”的方式是让他们“自新”。(当然,如果民先“新”了,是不是可以让统治者跟着变“新”,《大学》与朱熹都在讲自上而下的“新”,忽略了自下而上的“新”。)
    前两者在讲“自新”和“新民”,接下来一句在讲“新”的作用,即: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朱喜云: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徳,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朱熹认为,周从一个小方国变成统一周朝,是因为周文王能够做到“自新”和“新民”。
    《孟子·滕文公》中也引用“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其论述与此相同,都是强调能够做好“新”,就可以做帝王。
    这些都是在说“新”的巨大作用。我们过“新年”,喜欢“新年新气象”、“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吃饺子,除了追求形象“新”还追求“新”气象。其中暗示着:“新”是美好的未来。
    二、开“新”的方式:返“旧”开“新”
    我们如此重视“新”,那我们如何创造“新”,实现“新”呢?《四书》给出的答案是:“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资料图 图源网络)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颜渊》)
    《中庸》中亦有“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记载。
    “温故知新”简单解释为“学习旧的知识,能得到新的东西”,在强调“新”的东西可以从“旧”中得来。孔子亦有“吾从周”、“信而好古”等怀旧的言语,但孔子的真正目的不是好古,而是希望能从古中知“新”,了解并推进未来的发展。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看做孔子用举例子的方式对“温故知新”进行诠释,也是他选择“从周”的根据。
    这都说明,传统对“新”的认识、推进,都是在对“旧”了解、整理、总结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大学》与《孟子》论述治国,说明“新”的重要作用时,也都是用“旧”为例证。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对“新”“旧”关系独特的理解。
    所以,我们的文化重视“旧”,单位里要尊重“老人”,学校里有“学长”、“师姐”,行业里有“祖师爷”,“新年”回“故乡”……
    “新”从“旧”里来,有合理性。如同没火药可能不会有大炮,没有铁的发明也难有火车叫。但过分强调和夸大旧的作用,硬要把卫星升天归功于铁器的发明,也太过牵强。
    尊重过往,是情怀;但死抱着旧的,是固执。
    
    回故乡过新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回故乡过新年,很多人考虑有父母,也有念旧。其实,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身边,或可免春运之苦。“新”要注重传统,也要体悟“时变”和潮流。新年跳出框框套套,做个真的“新”气象,未尝不可。
    本文系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版权属腾讯网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