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丽江市区往东,是去泸沽湖的必经之地,在大约120公里处,有个地方叫大东乡,这或许是许多游客未到过之地。它远没有丽江大研古城和泸沽湖有名,但却有着让当地人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热美蹉。“热美蹉”亦称“窝热热”,是产生于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舞蹈音乐,至今已有数千年,广泛流行于纳西族民间,表面像篝火晚会时大家手拉着手围成圆圈所跳的舞蹈,但两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热美蹉 “热美蹉”的起源 “热美蹉”的起源有三种传说。一、原始舞蹈说:因其舞步模仿野兽走路和猎人追逐野兽的步伐,再现了先民的狩猎场面;二、驱鬼说:传说由飞魔变成的恶鬼“热”专吃死人流出的眼泪和尸体,凡是被“热”吃过的死人,其灵魂永远回不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因此,人死后,人们就跳“热美蹉”驱赶“热”鬼;三、寻羊说:古时有一年轻牧人丢失了一只小羊,被主人吊打,伙伴们连夜帮他寻找,男的用吆喝声吓跑野兽,女的学母羊叫声唤回小羊,救了牧人。目前,流传至今的“热美蹉”以“驱鬼说”为主,其形式和内容融合了三种传说。 “热美蹉”的特色 “热美蹉”是流传数千年的集体民族习俗歌舞,少则十余人,多则几百人,参舞者手拉手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踏歌,边唱边舞,男发出“窝热热”的声音,女的“哎嘿嘿”伴声颤音相应和,歌词可唱逝者的生平,也可唱古挽歌,为纳西语;舞步豪迈粗放,沉重有力,大旋律动作较为简单。 “热美蹉”的理论来源 1986年,宣科在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了论文《活着的音乐化石——纳西族多声民歌“热美蹉”的原始状态》,提出了“音乐起源于恐惧”这一著名理论。宣科表示,他在上世纪80年代曾多次到大东乡采访、研究热美蹉。当时热美蹉申报国家非遗的文本主要就是以自己的论文为依据的,自己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他看来,热美蹉最核心的作用在于它对原始歌舞研究的资料价值,现在这样原始的歌舞已经很少了,热美蹉与其它歌舞最大的不同是,其中的唱腔和舞蹈从来就未曾分开过,它们是孪生的,而且,热美蹉不可能有乐器伴奏,就如狗叫、羊叫一样是不需要也不可能伴奏的。 同时,宣科也为热美蹉的发展支了招——得向他自己纳西古乐学习学习,首先变成钱,成为品牌,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学习。热美蹉不可能像纳西古乐那样设置剧场搞常规演出,由于其本身的特点需要一个更广阔的舞台,至于具体形式还需要深入探讨,摸着石头过河。 至今,“热美蹉”这个独有的民族文化还在丽江市古城区大东乡保存完好。大东乡于1990年初组建热美蹉艺术团,成立"大东乡热美蹉协会",引导民间组织培养新一代热美蹉继承人。2008年6月,纳西族“热美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