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是一个无比温情的日子。我们可以勤劳364天,但也要休憩今日;我们可以在一年中四处飘荡,但这天必须回家,“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只有回到了乡里庐墓之地,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那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我们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年夜饭的文化魅力确实惊人,由年夜饭而促成的20余亿人次的大流动,不仅是当代社会的节日奇观,也是假日经济的巨大成功。 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是丰收的标志,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祭品自然是收获的食物。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地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礼仪性地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年夜饭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聚餐。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岁暮家家准备酒菜饭食,“相聚酣饮”,以辞旧迎新。明清时期“合家聚饮”称为“分岁”或“团年”。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充满寓意。《金陵岁时记》记载了南京人除夕的“十景菜”,人们以酱姜、瓜、胡萝卜、金针菜、木耳、冬笋、白芹、酱油干、百页、面筋十种,细切成丝,以油炒之,谓之“十景”。还有以晒干了的马齿苋作年夜饭中的安乐菜,以黄豆芽作如意菜等,都取其吉祥之意。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此品,以求吉祥。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旧时山区穷人弄条鱼过年不容易,有的地方就用一条雕刻的木鱼代替。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 年夜饭中酒肉自然是基本的饮食内容。“相聚酣饮”是人们过年的场景,古代人的年酒必定在冬季酿好,称为腊酒;年肉也是冬至之后腌制的腊肉,祭过祖先、社庙后的猪头,是年夜饭的主食肉品。 年夜饭当然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北方一般吃饺子。除夕的饺子旧时还能帮穷苦人躲债呢。俗话说“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说的是到年夜三十吃过饺子,催债的人就不能再逼债了。 年夜饭在家吃是常理,但近年来随着餐饮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住宅的逼仄,一些人选择去餐厅吃年夜饭,这在事理上可以理解,但在人情上觉得不那么妥帖,因为在家居空间中的团聚,在祖先牌位下的合家欢,亲情的气氛会更加浓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