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那棵月桂树斫不斫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雍正十二月令圆明园行乐图·八月赏月 郎世宁/作
    诗人们常常认为嫦娥身处月宫,难以排遣冷清寂寥。其实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月亮也是一个热闹的世界,那里除嫦娥之外,还有月兔、蟾蜍、桂树,以及伐桂的吴刚。
    月中有桂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虞喜的《安天论》:“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人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这话的意思是:月亮初生时,只能见到“仙人之足”;待到月圆之后,才能看到桂树。李白“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圆”的诗句即本乎此,同时也是对这句话诗意的注解。至于吴刚伐桂的记载,则出自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吴刚因为学仙犯了过错,被贬谪到月宫砍伐桂树,但奇怪的是月桂树被砍之后便随即愈合,吴刚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吴刚领受到的这种惩罚和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所受到的惩罚不谋而合,显示了东西方神话思维的趋同性。
    作家创作时“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描写对象无所不包,月中桂树不但莫能置身于外,还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杜甫在《一百五日夜对月》一诗中说:“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诗题中出现的“一百五日”可谓一语双关。其一,指的是寒食节。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根据中国农历的节气推算,从冬至到寒食正好一百○五天。其二,表明杜甫别妻离家已经一百○五天了。诗人对离家的时间记得如此清楚,表明了他对妻子思念之深切。正是因为深切地思念妻子,杜甫才希望砍掉月中桂树,以便有更明亮的月光照见共时性伫立遥望的自己和妻子。这一用意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而辛弃疾“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一词,则是杜甫诗句的嗣响。
    宋代词人向子湮也主张斫桂,不过原因和杜甫不同。杜甫主张斫桂,意在思亲;向子湮主张斫桂,意在除奸。在《洞仙歌·碧天如水》一词中,向子湮写道:“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向子湮主张斫桂,固然和砍掉桂树以使月光更明亮的期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作为常绿乔木的“桧”与“桂”同音,而秦桧名字中的“桧”又与“桂”谐音,“斫桂”其实寓含有除掉秦桧的意思。在当时主战派看来,秦桧乃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只有得而诛之,天下才能清明。向子湮希望“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这一愿景,意味着当时现实社会存在着缺憾。
    李白主张折桂,态度相对温和一些。尽管桂树“长忧落在樵人手,卖作苏州一束柴”,但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说:“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企图掰折月中桂枝来作为寒士的柴薪。这两句诗表明了李白心胸阔大,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同样的价值取向。需要指出的是,桂树自古以来都被视为珍贵木材,薪柴如桂,可以理解为物价昂贵,“米珠薪桂”之说就是证明;另一方面,以桂为薪,也是生活奢华的表征,李贺“斫桂烧金待晓筵,白鹿青苏夜半煮”的诗句,就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对秦宫的奢靡进行了讽刺。
    当然,世界之大,也有主张不斫桂的。《世说新语》中记载一段趣话:“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在徐孺子看来,月亮如同人的眼睛,而月中桂树则如眼中瞳子;眼睛缺少了瞳子就会瞎,而月亮缺少了桂树则黯然不明。这种类比想落天外,给人一种陌生化的感受,所以徐孺子这则话语成为谈霏玉屑,一直被人称许。
    还有主张栽桂的。白居易曾说“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诗歌明写月中桂树茕茕孑立,实则写的是嫦娥的形单影只。诗人还给嫦娥建议:月宫中有多余的田地,何不在中间多种两株呢?诗歌在幽默诙谐中,透露出丝丝不易体察的温情。
    关于月宫桂树斫不斫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凸显了文人想象和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而在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积淀,也是社会心理场的折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