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古时候也称“蜡月”。腊月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一年一度的“腊八节”。这一天在中国民间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民俗专家指出,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 腊,在远古时代本是一种祭礼的名称,夏朝称“清祀”,殷商称“嘉平”,周朝时改称“腊”。“腊”是从“猎”字演变而来,故“腊”“猎”相通。因为一岁之终,农作物已收晒完毕,农闲了,人们便到野外猎取禽兽,用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称之为“腊祭”。 南北朝时,农历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为“腊八节”,在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月初八这天,中国各地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随着时代的发展,花样越来越多的腊八粥已发展成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本身是个传统节日,又是年节的前奏,可以说腊八节拉开了春节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儿就是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腊八节后,春节将至,人们便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卫生,布置居室,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来。 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民间称“小年”。如果说腊八是开场的锣鼓,那么小年就是大年的序幕。在这一天,春节开始进入倒计时,我国民间有“祭灶”和“扫年”的习俗。 祭灶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在百姓心中有着重要意义,表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众企盼祥和、平安的心情。 据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所以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谣,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般而言,灶君神像是贴在锅灶两旁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这类食品又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上说,上天后嘴被粘住,免生是非。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式完成后,就要将灶君的神像拿下来烧掉,“送神上天”。直到大年三十晚上,再将灶君接回来过年,当天,还有各种“接灶”的仪式。 送走灶王爷,人们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因此,我国民间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还沿袭着“扫年”的习俗。 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君送走了,人们难得一任意清扫的机会。所谓“扫年”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蛛网。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春节的气氛。 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