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赤坪智对讽敌人 三十年代初期,红军撤出苏区。赵赤坪同志奉命留下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伪县长想诱骗他投降。有一次审问时对赵赤坪说:“听说你很有文才,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我就放你出去。对不出,休想活命!”说完当众念道: 四次围剿,四面受剿,面山、面水、面临绝境; 赵赤坪同志听了暗暗地想,这是一次很好的反击机会,要用应对机会狠狠讽刺一下。他略加思索对了下联: 三民主义,三自主义,自私、自利、自取灭亡。 伪县长听后,瞠目结舌,象哑巴吃黄连,恨不得地上有个洞钻了进去。摆摆手,示意退堂。 “独一无二”一妙联 有声处有韵,有韵则有味,有味处生情。情致倘浮摇,便是灵气。若用这番话来映衬一副对联,可以说恰到好处。 这副对联是: 独览梅花扫腊雪; 逸睨山势舞绿溪。 此联文具有诗的意境,上联意思为:独览梅花傲雪怒开,一扫腊雪的寒意。下联意思是:闲暇时看青山雄姿,有与碧绿溪流挥练长舞的真妙之趣。但是,此联单从以上的含意去理解还是欠缺的,其中的“音韵”是联文的“灵魂”。作者撰此上联意在求得语言的音乐美与音乐的形象美。你如果细心的的品味一下,上联的简谱的唱名:1(DO)、2(RE)、3(MI)、4(FA)、5(SO)、6(LA)、 7(XI)。(如果用浙江地区或侨乡的方言念,可能有极小的变异)。就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听到乡音一样,有那么一种感触,似走到心里的微笑,如此浅易平柔,又那么深厚荡人。下联将数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借助方言变读,写成有意简选的汉字。像这样以数字与音乐的七个音阶相对,又极富诗的楹联,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了。 失而复得一楹联 逍遥于城市而外; 仿佛乎山水之间。 此楹联为清代书法家邓石如(1)撰并书(篆书)。其真迹由苏州市购物中心四楼苏州古玩有限公司收藏。 这副对联是邓石如为耦园主人所书,其内容流露超然尘外的文人境界。笔意古朴浑成,神韵飘逸。真如包世臣(2)在《国朝书品》中所言:“和平简静,遒丽天成,神品也。”耦园主人将原句镌刻于耦园内亭廓上,保留至今,而原楹联一度不知去向。 1998年春天,苏州古玩公司经理等人到外地参观艺术交流活动,外地同行见有苏州客人,将邓石如撰写的上述对联,从库房拿出来欣赏,古玩公司经理等苏州客人,看了爱不释手,欲求购买,后经过再三恳谈,总算割爱出让。会苏州上柜后,有客人指出,次对联与耦园内楹联一模一样,真是无意中巧合。 珍贵的邓石如真迹,相隔 200多年,辗转几千里,如今无归故里,堪称收藏“奇缘”。 注:(1)邓石如(1743--1805)清乾隆年间篆刻家、书法家,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造诣很深。才华过人,自称“顽伯”。一生不求功名富贵,唯有一剑一砚。云游四方,广结天下才学之士,墨迹遍布大江南北。其篆书题势笔意,沉雄厚朴,自成面目,一洗过去刻板拘谨之风。其弟子包世臣,仰其人品、学品,于道光四年著成《艺舟双楫》,将清代书法家刻划成五品九级,并得到书法家的承认。依次排列为“神品一人,邓石如,隶及篆书”;“妙品上一人,邓石如,分及真书”;“妙品下二人,刘墉小真书,姚鼎行、草书。”并称邓石如“篆、隶、分,以臻绝诣”。 (2)包世臣(1775年--1855年)清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属安吴,人多称其为“包安吴”。工书,用笔以侧傍取势,提倡北碑,对后来书风的复革颇有影响。著有《安吴四种》,其中《艺舟双楫》下篇,为书法理论著作,为学者所推重。 无中生有出妙联 纪晓岚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乾隆很想出个题难为他一下,以压压他的才气。一天,君臣来到关帝庙,乾隆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个怪题,对纪晓岚说: 纪爱卿,关武帝君是个大忠大义之人,歌颂他的联语随处可见,可是从没有见过吟咏他妻子的对联。朕命你吟一联,颂扬关夫人的品德。 此题的确很难,因为不论史书《三国志》,还是小说《三国演义》,都只字未提这个关夫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如何“歌功颂德”呢?不过,纪晓岚毕竟是纪晓岚。只见他略一思索,就吟了出来: 生何年,殁何月,皆无从考;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 妙!关夫人的事迹,书无所载、史无从查,自然是生和死“皆无从考”了,然而,既然其夫大忠、其子大孝,那么她理所当然可以称为“贤”了。乾隆皇帝听后龙心大悦,重赏了纪晓岚 哑对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与一僧人在河边游玩。忽见一犬在河边啃骨头,苏东坡摇了摇自己的题了诗的扇子来了雅兴,提议与僧人对哑联。 只见东坡嘴一咬,手一撸,指了一指,意为“狗啃河上骨”。“河上”与和尚谐音。僧人一见,知其戏弄之意,当场回敬,夺过苏东坡的扇子扔到河中,任水冲走,意为“水流东坡诗”,“诗”与“尸”谐音。 二人相对哈哈大笑 张玉书巧释哑对 据说清代张玉书常在同僚面前夸赞他的家乡镇江是座风景秀丽、文人荟萃的历史名城。一次,张的几位同僚和他到镇江游览,他们在地方官陪同下饱览了名刹金山寺。有位文臣想试一试镇江人的文才,指着寺旁的一座宝塔高声吟道:“一塔巍巍七层四面八方”,并向陪同人索取对句。镇江地方官搜索枯肠,也未能对上。此时张玉书“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游金山寺结束,朝中官员们坐船离去,地方官站立江岸向他们挥手送行。张玉书见状喜出望外,拊掌对同僚们说,你们看,送行的人一个个不约而同地对出了下句,并放声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他还解释说这是镇江的哑对。同僚们听后无不捧腹。 小孩对对联 相传在汉朝时期,不知哪个寨姓袁的人家有一个九岁的男孩,这个小孩脑瓜蛮灵,小小年纪便通晓诗文。 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桥上玩石头把戏,一会来了几个抬轿子的人。他们刚走过花桥,小孩追上叫住他们不要走。这些人肩上抬着轿子,气都换不赢,见这个小孩拦路,怒喝道:“哪来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拦住丞相的轿子,快走开!” 小孩一听,心里惊了一下,但转念一想,这丞相年纪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还乡,想必拦住他的轿子也没什么可怕。于是他冲着这些人说:“你们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桥踩坏了我要你们赔。” 抬轿的人听说后,一时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轿内的老丞相刚想发怒,忽听拦轿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轿的人放下轿子。老丞相掀帘一看,果见站在面前的是一个稚气十足的小孩,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带有几分聪慧。老丞相怒气全消,乐呵呵地走出轿子,怜爱地抚摸着小孩的头问道:“我们踩坏了你的石桥,你要我们赔什么呀?” 小孩抬头看了看老丞相,觉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礼貌地说:“老爷爷,我不要你们赔什么,我们来对‘对联’,我出上联,你说下联,好不?” 老丞相听说要对“对联”,更感到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应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坏的石桥,眨了眨眼睛,说:“脚踏磊桥三块石。” 老丞想见小孩出了上联,忙对下联,可一边对了几句,小孩都摇头。老丞相没法,只得对小孩说:“我就住在那边寨子,今天我对不上,明天再来吧。”小孩点头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为找不到下联,急得茶饭不香,夫人问道:“你刚衣锦还乡,应该高兴才是,为何这样愁眉苦脸?”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见的情况跟夫人讲了一遍,夫人一听,看着自己做的针线,想了一下,说:“有啦。”便要丞相明天照她讲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门了,找到小孩后,高兴地说:“下联得了,是‘手剪出开两重山’,对吗?” “对啦,对啦。可是这下联不是你对的,是一个妇人说的。” 老丞相听后,心想。这小孩当真聪明过人,将来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为养子,给他些银我,让他去读书,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说了,小孩也很乐意,高兴地答应了。 后来,小孩发愤读书。几年后,便成了举世名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