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 天津大学马列部 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男,犹太美国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之一。汉译也有史华兹、史华茨、施瓦茨等,但据说史华慈才是他自起的正式汉语名字。 20世纪3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主修南欧文学,其学士论文是《巴斯噶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种种外在机缘,使他进入费正清主持的中国地区研究班攻读硕士学位,此后的数十年时光,他专注于中国问题的方方面面。成为西方汉学界一代宗师。他毕生研究并由衷尊敬中国,在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一次集会上,史华慈曾富有感情地说:“有的人喜爱中国,有的人厌恨中国。我尊敬她。” 史氏一生著作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中国现实政治研究,可称时论,多已收入两本论文集——《共产主义在中国:流变中的意识形态》(1968)和《中国与其他》(1996)。这类著作多办记录了他跟踪中国现实政治发展达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第二类属中国政治史研究,即《中国共产主义及毛泽东的崛起》(1951)是由史的博士论文改写而成,是他的成名之作;第三类属中国思想史,主要包括《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1964)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1985)。此外,史还有不少的论文散见各杂志,尚未整理成册。 在学术研究的方法和风格方面,史华慈提出了著名的“问题意识”(Problematiques?)命题,其核心语义是指人文研究领域中不大可能给出某种绝对判断性的确切答案,在众多研究者的结论中,必然体现出“富有成果之歧义性”(fruitful ambiguity)的张力。这是因为研究者所具有的视角,用史华慈常用的语言表达就是“关切”(concern)、“议题”(issue)、“预设”(assumption)等,除了具体时代背景的复杂关系以外,同时与研究者自身的经历也不无关系。 《中国共产主义及毛泽东的崛起》是史华慈的成名作,也被称为“经典”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因为它在西方学术界第一次提出并界定了“毛主义”(Maoism)这一核心的分析范式,从而成为西方毛泽东研究从“新闻传记”走向“学术论证”的分界性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