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读经明义丨《礼记》:我们为什么要接受经典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林觉 参加讨论

    文/林觉
    近年来,儒家的经典教育已经从社会机构走入校园课堂,儒家经典对于中国人在德性塑造、人格养成方面的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目前常见的作为教材的儒家经典,以“四书”为主,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几部典籍中包含了很多为人处世的哲理,容易为人所理解和领会。
    
    温柔敦厚(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不过,儒家真正的核心经典并非“四书”,而是六经,也就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也正是孔子用来教育弟子的教材。可是,六经的主要内容是上古圣王治理天下的事迹,是一些历史记载。时移势易,这些内容对于后人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经典?
    我们不妨听听孔子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在《礼记·经解》篇中,孔子详细解释了六经教育的重要意义。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孔子告诉弟子们,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在刚刚进入一个国家的时候,首先会观察这个国家的民风,从而得知这个国家的政治教化如何。
    
    疏通知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果此地人民表现得和颜悦色又性情温和,这就是受到了《诗》教的缘故。为什么《诗》的教育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人民呢?在古人的理解中,《诗》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种委婉的言辞对君主提出批评劝谏,因此,学《诗》之人也就会逐渐受到这种委婉言辞的浸润影响,变得温和敦厚。
    如果此地人民表现得知识通达又了解历史,便是《书》教的功劳,因为《书》所记载的是上古帝王治理天下的事迹,而受到《书》教的人民便能“疏通知远”。
    如果此地人民表现得豁达、平易又善良,则是有赖于《乐》的教化,因为《乐》主和通,导人情性,因此人民能够“广博易良”。
    如果此地人民表现得性情纯洁而细心,这是得力于《易》的教化,因为《易》教导人们,从事正义会获得吉祥,从事邪恶则会招来凶事,并且,《易》对于人的性理问题,又有非常细致精妙的理解,因此,受过《易》教的人民能够“絜静精微”。
    如果此地人民表现得恭敬、节俭而又庄重,是受到《礼》的教化的结果,因为《礼》的内容正是指导人用合于礼仪的方式行动。
    如果此地的人民善于连缀文辞,排比事实并得出对善恶是非的判断,这就是《春秋》之教的成效,因为《春秋》正是对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中各国历史事件善恶是非的评价。
    
    恭俭庄敬(资料图 图源网络)
    可以看到,古圣先哲对教育的理解,和我们今天的认识有很大的不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人记住很多知识,显得很渊博,或者教会人掌握某种技能,方便谋求一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成人”,也就是塑造一个富有德性、精神高尚的生命。
    一个国家是否成功,也不在于它设置了多少精密复杂的管理方法,而在于它能否通过合适的教育,培养出有德性的人民。因此,经典教育是一个关乎良好政治和幸福生活是否可能的重要因素。
    六经对于人的德性塑造各有侧重,每一部经典都有不同的教育功能,而这种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经典能够对人的性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习经典,不是为了记诵文辞,也不是为了从中学会某些实用的技能,而是在学习经典的过程中,我们会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上受到经典的浸润,逐渐与经典融为一体。
    
    絜静精微(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不在肤色、性别、地域、年龄,而恰恰在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经典教育能够帮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对是非善恶有更加清晰的判断,对人生的种种遭遇有更加平静的接受能力,对幸福生活有更强的自主把握,拥有一个更丰足、充盈、稳定的精神世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