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中主观唯心论到客观唯心论的转向 东西哲学在会通跟比较上,哲学人非常喜欢以西洋哲学的概念来理解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这一段的历史,最主要的部分,这段历史的重点就在于从形上学转向规范伦理学的成就。为什么形成规范伦理学是一个成就呢?因为很不容易,因为道德上的问题,一般人大家都有些看法,但是能够真正做到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说明这一段历史当然是有一点复杂,但是我们可以针对中国哲学如何从形上学转向规范伦理学的部分,我们锁定这一点做说明,在说明之前,我就要建构一个理解的架构,帮助我们来理解。首先从笛卡尔到康德的唯心论的发展当中,除了我们所强调的从主观唯心论转向客观唯心论的部分之外,康德也好,笛卡尔也好,他们都强调了如下四点。 西方哲学(资料图 图源网络) 第一个就是唯心论是超越人所具有的理性能力的哲学面向,这一点很重要,就是说人有理性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因为人就叫理性的动物,所以很好理解。但是人的理性在运用的过程中很容易碰触到一个超越的境界。在理性的推论上,比如说数学的应用上,很容易就出现了一些超越人的理性,很多人会问有限的头脑怎么会有无限的知识,这种问题不是现代哲学才有,最早现代哲学起源毕达哥拉斯学派里面就把神学和哲学还有数学放在一道,还有音乐放在一道,理性论的超越。其他的还有问到在笛卡尔认知上怎么样叫做怀疑所有发生错误的可能。既然我们是理性的动物,我们怎么会有错误,而且还要经过怀疑,怀疑作为一种方法来强调的是什么,这个也是很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那更不要说康德还强调说纯粹的理性也好,实践的理性都有限制,经过批判指出他们的限制,而这些限制本身所制造出来的错误刚好倒过来变成伦理学的形上学基础。这个都是大家所要了解的。 第二笛卡尔和康德这两个人都非常强调心作为一切哲学论述的基础,当然唯心论作为一切的基础,对于他们来讲,笛卡尔更别讲了,心物之间,康德也是强调要如何从主观的感觉过渡到客观的知识。但是他们基于一个哲学论述的背景就会发觉人的心灵也好,心智也好,那种心灵里面的思考方式甚至康德自己就在心灵当中制造出了一种让外在世界可以被概念化的机制,应用我们的范畴的机制合起来变成了知识的一个基础。所以无论这个心是心灵还是心智,这两个人都承认心是证实知识的基础,这一点当然也是很广义的讲,这个心,当然不是讲心脏,就是讲心灵了,就是理性的来源。 第三点这两个人都不以理论的说明作为满足,他们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个情形在笛卡尔的哲学中非常明显,当他说我思故我在,他实际上原文说每次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其实就不能够否认有一个东西正在思考,那么这句话本身在实际上的用处已经表明这个在思考的这个东西就存在。所以他讲的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明在实践的角度上来讲,它就是一种存在。 康德讲的就更清楚了,刚刚他讲的定言令式的时候,当我要做这个道德决定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所有处于相同情况下的人在做同样的,在面对同样的情况的时候底下会做出一模一样的判断和决定。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责任跟义务,这些都是非常实践上所要强调的重点,就是实践上。所以说这就证明了实践的重要性。 第四点他们两个都会应用实际的情况反思哲学的方向。比如说笛卡尔就会想到追寻知识为真的基础,这个其实是他所面对的最迫切的一个问题,他们会用体验的方式来找寻哲学的方向。康德就因为反对道德怀疑论或道德相对论的立场,致力于发展具有客观性的道德哲学,这都是他们自己认知的问题意识,我也是觉得他们有这种体验的能力。我在这两个人相似点归纳出四点,第一个就是超越,超越人的理性就是达到外在,外在最大的范围就是宇宙。第二是人心,人心作为一切知识判断的基础,这个也可以理解。 然后第三个部分就是强调实践的功夫,就是说哲学不是一个单纯的光是说明、解释、定义、思辨就够的。哲学要一种实践的方式来深刻的理解也好,呈现也好,掌握也好,把问题的关键给整个凸显出来,这是理解的部分。最后就是要体验,体验目前为止在哲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随时做修正,这些部分。 专辑更多精彩内容请点下方链接:https://v.qq.com/x/cover/k5kcwsg631smbtd/n0023mv2dqz.html 苑举正 主讲人简介: 苑举正,1960年出生,台湾哲学家,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系主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治哲学、欧陆哲学、哲学概论。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广哲学,强调哲学的功用在于活用。有著作《求真:台大最受欢迎的哲学公开课》,《索罗斯的投资哲学》,《所有做投资的人都应该要读哲学》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