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正先生讲《近思录》·出处、进退、辞受之义第三 之二:普通人该怎么处理命和义 好,我现在要为大家继续讲《近思录》的第七卷,就是《出处、进退、辞受之义》。那现在要讲的是特别要处理“义”和“命”的关系。大家知道,一个有道君子是要“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跟人相交往的时候,都一定要把这个处理的妥当,分寸在哪里,拿捏得好,这叫做“义以方外”。那“命”呢?孔夫子五十岁而后知天命,“五十知天命”嘛,在《论语》最后一章他讲什么,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说你如果不知道命的话,你就没办法成为一个有道的君子。那这个“义”跟“命”的关系到底该怎么来处置?这对于一个有德君子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们来看下一条。 下一条伊川先生这样讲:“贤者惟知义而已,命在其中;中人以下,乃以命处义。”一个有德的君子才叫“贤者”,他说贤者就只知道“义”而已,只要是义所当为,就算对我不利,我也可以坦然面对;义所不当为,虽然对我有再大的好处,我也绝对不会去想要去做。也就是说,一个有德君子心中就是“义”,只考虑“义”,其它得之不得,就让天去处理就好了。所以只要你坚持以“义”作为你处事的原则,那命就在其中了。 他说,一般中人以下,也就是说你的品德在中人以下,一般来讲都“以命处义”,怎么“以命处义”?这就像孟子所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也就是说你要追求这个东西,可能要讲究个方法,但是能不能得到不一定,这意味着说,你去求它对于能不能得到并没有帮助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这就是“求无益于得”。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就知道说“命之不可求,所以自处以不求”,因为你再怎么去努力也求不到,他才不得不认命,要是他求得到的话,就算违背了道义,他还是去求,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心态,大家说是不是这样? 所以说,一个有德君子,像这种不该求的,不管对我有多大的诱惑,多大的利益,我是不动心,因为有德君子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这本来就不应该是我们去追求的,我连想都不会想。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只要他能够去求得的话,对他有利,他怎么会不去求呢?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嘛,那在这种情形之下,他求之有道,但是“得之有命”,他知道,有时候你再怎么去求也求不到,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只好“自处以不求”,因为不得已。所以说对有德君子来讲,“命”就在“义”之中,而对于一般人来讲,因为真的是要不到了,只好自处以不求,所以说这一点是有很大差别的。 所以他说“贤者则求之以道,得之以义,不必言命”,说一个有德君子,他求一个东西,不会去走旁门左道,还是按照正道来求。“得之以义”,该能得到的就得到,不能得到的也安之若素,“不必言命”,为什么?因为“命”就在“义”里头了,所以说从这一种情形来看,贤者跟一般人最大不同是什么?贤者是用“义”为主,“命”就在“义”里头。那一般人呢?因为他是“小人喻于利”,只要能求得到的话,他就求;求不到,他只好“自处以不求”,因为你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了。那更等而下之的,明明求不到,他还想方设法,甚至违法乱纪,还要去求,这个到最后就身系囹圄了,这种情形是最愚蠢不过的。 主讲人简介: 朱高正,1954年出生,南宋大儒朱熹的第26代孙。1977年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1980年赴德国波恩大学深造,198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9月获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博览群籍,学贯中西,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推动中国全方位现代化为己任。著有《近思录通解》,德文著作《论康德的人权与基本民权学说》,易学专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易经白话例题》,作品精选集《中华文化与中国未来》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