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儒家的忠恕:坚守本心 待人如己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曹雅欣 参加讨论

    文/曹雅欣
    中国文化崇尚“和”的境界,而忠恕,正是实现“和”的方法手段。
    
    忠恕是实现“和”的方法手段(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何为忠恕
    “忠恕”的概念,始现于《论语·里仁》篇,其中有这样一段遗响千年的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向曾参传道,告诉他:我所有的学说,都是由一个基本思想贯穿的。曾参领受,而其他学生却不明所以,纷纷向他求教,曾参感叹:老师的学说,就是“忠恕”二字啊。
    曾参是孔子座下天分极高的弟子,他与孔夫子在一问一答间提炼总结出的“忠恕”至理,提供给了孔门弟子一条得以依此行事的金科玉律。
    忠是什么?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尽己之谓忠。”
    尽自己的心,就是忠。尽心待人,忠于本心,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也就是以己之心去关照他人。
    孔子的说法更有力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自己想立得住,也要使别人能立得住,自己想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行得通。此乃,尽我之心,忠人之事。
    曾参确实是最理解“忠恕”之意的孔子门生,他在《论语·学而》篇里反问过自身:“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我每天都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尽心了吗?……
    所以,中人之心,尽力为人谋,是谓忠。
    恕是什么?
    朱熹又解:“推己之谓恕。”
    推己及人,把自己推到他人之境,推想别人之心,量度他人之苦。
    “忠”是尽己之心,“恕”是如人之心;
    “忠”是坚守本心、忠于自己,“恕”则是发散出去、站在了他人的立场上。换位思考,不仅尽自己之所愿,还能想他人之所想。
    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如人之心,理解而不强施于人,是谓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当年一语,概括出了儒家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精神理念。
    
    “忠”是尽己之心,“恕”是如人之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何忠恕
    儒家提倡“德治”,而追溯一切道德准则背后那善意的出发点,都可归于“忠恕”二字,确实是一以贯之、贯通始终。
    《中庸》讲:“忠恕违道不远。”
    能做到忠恕,离“道”也就不远了。
    孝悌之道、诚信之道、礼义之道……所有经后人概括出来的、儒家提倡的这些德,都承载于“道”上。
    要履行“德”,要践行“道”,就从“忠恕”出发,则可自然而然地,行走在“道”上。
    忠恕如水之源,一切美好的道德追求,从这里汲取而出。
    《大学》又言,“君子有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里教导人们,自己所厌恶的做法,切莫施之于旁人。
    由此可知,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也正是“忠恕”之道。
    既然絜矩之道乃是君子规范,那么忠恕,就是君子的发心。
    儒家之道,传达的就是一条君子之道;而君子的塑造,循忠恕而来。
    
    忠恕,就是君子的发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如何忠恕
    中人之心谓之“忠”,如人之心谓之“恕”,前者要极尽所能,后者要量体裁度。
    所以“忠”与“恕”,是一对相互辅助又相互制衡的概念。
    如果只强调“忠”,就容易越俎代庖,打着爱的旗号而实行专制。
    一味地将自己的心中所愿投放到他人他事上,如此,亦是偏颇,亦是不仁,亦是暴行。
    将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观点,不容置疑地强加于人,这是一种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心理,会危险地沦落为强制和侵略。
    “恕”则不同。“恕”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从根本上避免了人们可能出现的对“忠”的误读,误将“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当成是天经地义的仁心。
    将心比心,“忠”是“将心”剖出,而“恕”警醒人们,还要去“比心”,度量、比照他人的心,关注、体谅他人的所思所想。
    如同“仁义”中的“正义”是对“仁爱”的限制,“忠”与“恕”的关系,也是在缜密而科学地表达着一种制约和平衡。
    “忠恕”,虽是儒家之道的精义,却也是知难行易的信条。
    只要明白,尽心的同时有反思,热心的同时有节度,诚心的同时有体谅,这颗心,就不再是简单粗暴的给予和安排,而是恰当适宜的付出和体贴,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双方平等的、关乎心的交流。
    
    “忠”与“恕”之间存在着一种制约和平衡(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忠恕在今天
    “忠者,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恕者,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
    忠,就是尽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就是待人如己,去换位和体谅。
    这样的理念,在今天听来,令人格外动容。当今的社会,矛盾一点就着,战争一触即发……都是因为“忠恕”这个看起来陌生的概念,实在是被我们遗忘太久了。
    忘了曾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群知识分子,他们虽不同而和、虽不比而周,他们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难,他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们尽管性情不同、出身不同、成就不同,但是在“忠恕”的感召下,都践行着儒者的光荣与梦想,体察万物,悲悯苍生。
    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孔子的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条就是关乎“忠恕”的解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让人终身依照的一句话准则?孔子便回复给他这一句照亮万世的格言,这一句将中华文化的堂堂正气昭显于联合国面前的行事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可见,“忠恕”正是对“和”的达成。
    忠恕是如此重要的一种品格,可以赋人予同情,从而善于理解;赋人予体贴,从而长于关怀;赋人予宽厚,从而敏于帮助;赋人予良善,从而乐于奉献;赋人予通达,从而肯于沟通;赋人予高贵,从而敢于担待。
    这样,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强硬去迫害弱势。
    忠恕,会让世界懂得:即使不同意,也要坚决尊重;即使不理解,也需保持平和;即使不支持,也该极度慎重。
    忠恕是减少纷争的最佳心态,推己及人而不强人所难,由此,和平已成。
    忠恕是保持发展的最好态势,各抒己见而能彼此共融,至此,融合已是。
    大道至简。只要尽己所能、想人所想,即是忠恕之人,即是社会之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