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素绚 “大丈夫”一词由来已久,这可谓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极高评价。《孟子》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知其不可而为之(资料图 图源网络) 什么算“大丈夫”呢? 名高一世,权倾一国,富甲一方都不能算是大丈夫,大丈夫可能是名垂千古,也可能是默默无闻;可能是大权在握,也可能是一介布衣;既可以是富可敌国,也可以是贫无立锥之地。大丈夫的标准无关乎自身得失,也无关乎他人毁誉。 甚至,大丈夫不一定完美无瑕。甚至说,在平常时刻,也许就是一个凡人。明末守扬州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可以称得上是大丈夫,但是,有学者从他与家人、朋友的书信中重新还原了此人,他相貌矮小丑陋,书信中最多提到的无非也是向朋友借钱、劝妻子不要和婆婆治气之类的小事,大体观感只是一个庸常的俗人。但当其被历史推向清军攻城的节点上,他力保扬州、誓死不详,这份“知其不可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节,就足以让他称得上是大丈夫。 虽千万人吾往矣(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丈夫不是夸夸其谈的自我标榜,而是内心那股“浩然之气”的外观表现,浩然之气使得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升华,外在就会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原孟子之意,浩然之气来自于人道之心所孕育的一种情感,一种对家国,对苍生强烈的责任感。正如文天祥《正气歌》里写道的那样:“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种情感运行于心中,流贯于血脉,便形成一种内在的充满自信的气势,最终外化为一种人格行为和凛然的气概。 磊落坦荡之心(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丈夫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不因官位,钱财而屈志,即使与权贵交往,也应持平视的态度。孟子到了齐国,齐宣王说好了到馆舍拜访他,后来又假称自己有病,要孟子去朝见他。孟子断然拒绝,说自己也有病,不能上朝。他认为,儒者为国君筹划治国方略,乃王者之师。他说天下可尊者有三:地位,年龄,道德。齐王凭借地位,居然轻视长者和有德行的人,这不是国君应有的态度。 大丈夫行事光明磊落,如日月皎然,无愧于心。欧阳修曾经写过一副对联:“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事无不可对人言,不就是因为有一颗磊落坦荡之心吗? 论是非不论利害(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大丈夫行事,正如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在《与李养吾书》所写:“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逆顺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志之所在,气亦随之;气之所在,天地鬼神亦随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