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如何走的更远:慢讲话 持善心 快行动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王素绚 参加讨论

    文/王素绚
    去年考古学界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海昏侯刘贺墓的出土。海昏侯一向骄奢淫逸,游猎无度,他手下的臣子王吉经常引经据典地对她进行规劝。
    
    海昏侯刘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后来,汉昭帝驾崩,由于没有子嗣,当时独揽大权的大将军霍光与群臣计议,决定立当时还是昌邑王的刘贺为皇帝。消息传到昌邑国,刘贺欣喜若狂。王吉深知刘贺的德行,他赶忙又上了一封《奏疏戒昌邑王》,对他进行劝诫。其中有这样九个字:言宜慢,心宜善,行宜敏。在现在看来依旧是为人处世的良方。
    言宜慢:水深流缓,人贵语迟
    说话,体现着一个人的智慧。《论语》中,孔子讲了这样一句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这段话列举了三种错误的说话方式:第一句话是说,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第二句话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叫“隐”。第三句话是说,说话不看别人脸色,一上来就说,这就是睁眼瞎。
    
    水深流缓,人贵语迟(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其中“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以及“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两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言宜慢。
    言宜慢,就是告诉我们,说话要经过认真思虑再出口,第一是不要“躁”,不要在话还没说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就先抢话说。第二是不要“瞽”,要尊重和理解别人,先不要着急说话,说话之前先要对这个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判断,摸清别人的原则底线,触犯别人原则底线或者引发别人坏情绪的话都不要去说。第三是说话之前要深思熟虑,力求讲出的话都要有理有据,不要说太多话,特别是很多空话、废话,要“讷于言”。
    除这些之外,说话语调也要舒缓,这样听的人才会感到受尊重、亲切,更舒服顺耳。
    “言宜慢”的背后是一份谨慎、稳重和冷静的心态,是一种成熟大气的人格。
    
    积善之家有余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心宜善:积善之家有余庆
    心宜善,与人为善,必有福报。古人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一个人心存仁厚善良之心,最后也必然有福报相随。这样的说法并不迷信,管仲说:“善人者,人亦善之。”心善的人,乐于助人,救人危难。周围的人都愿意与他交往,更愿意帮助他。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但却也曾真心诚意的接济过两次来贾府“打秋风”的刘姥姥。就是这一丝善意,使得贾府被抄之后,她的女儿巧姐儿被刘姥姥救出,算是得到了善果。危难关头真正帮助她的不是她曾经的聪明,而是她的那一丝善良。
    人们在一开始也许会崇拜聪明人,但是越到后来才会发现,善良比聪明更为难得。聪明人也许会受益一时,但善良宽厚的秉性才能让人走的更久。
    
    君子敏于行(资料图 图源网络)
    行宜敏:君子敏于行
    我们说“讷言敏行”,敏于行和讷于言一样,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
    我们说“三思而后行”,在行动之前,需要再三思考,想清楚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经过深思熟虑,确定要做某件事之后,办事情就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就不要再拖泥带水,前瞻后顾。
    因为每种选择都有其多面性,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再三犹豫只能消磨最初的意志,在这个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内心的犹豫只会成为实际行动中的阻力,让人更难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