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旭 随着“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内学界与民众对其历史来历与文化蕴涵,也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二十四节气”与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的关系,特别是《淮南子》中完整提出“二十四节气”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大家仍然缺少深入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重要问题给予解答和阐明。 二十四节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历史而论,《淮南子》中“二十四节气”的完整出现,具有五大历史意义: 一是农学意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作文明的产生不仅较早,而且具有早熟特征,尤其是在黄河、淮河、长江等大河流域。早期先民在辛勤的耕作实践中,已逐渐积累起有关天文、地理、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农业知识。 因此,“节气”的酝酿与产生,如《尚书》、《国语》、《管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所载,可说是由来已久。但也必须指出,先秦典籍中关于“节气”的记载,并非后世所谓的“二十四节气”,而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这不仅反映出先秦至西汉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发达成熟,也显示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能够在汉代宇宙论的新视野中,充分结合天文学、十二律、阴阳思想等学术文化因素,对先秦时期便已产生的“节气”说,实现了承旧开新的历史性发展,并由此在中国古代农学发展史上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二十四节气的农学意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是生态意义。《淮南子》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既有着特定的农学内涵,也在此基础上,体现出重要的环境生态意义。《淮南子》追求“万物蕃息,五谷兆长”的生产发展,重视“水”、“旱”等因素可能会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因而在理论上试图通过“二十四节气”的提出,确立起规律性的农业时序观念,以此指导人们的农业生产与生活,促使人类生存环境与自然生态之间形成稳定和谐的良性关系。从中,也显示出刘安及淮南学派所坚持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与精神,体现其作为汉代道家,敬畏自然,因循规律的环境生态主张。 二十四节气的生态意义(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是政治意义。刘安及淮南学派对“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在《淮南子》中并不只是基于农业发展、环境生态的意义,而是更有着治国方面的深层思考。“举事而不顺天者,逆其生者也”,这是刘安等人对西汉统治阶层提出的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 在他们看来,现实中王朝政治的发展,应该与“二十四节气”所表现出的自然节律与时序相一致。唯有如此,才能应时行政,善于“有为”,避免造成伤农乱政的消极结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