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素书》: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道诚 参加讨论

    文/道诚
    在创新技术不断涌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历史?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古代的经典书籍?这些东西是否真像有人说的没用了?如果说有用的话究竟有什么用?《素书》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和经典的价值与作用。
    
    学习历史和经典的价值与作用(资料图 图源网络)
    推古验今所以不惑
    根据古代的事情检验当今的事情,因此不会疑惑。历史就是人类过去的活动,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增广贤文》:“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意思是观察今天的事情,应该借鉴过去的历史。如果没有过去,那就没有今天。具体分析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和经典,主要有三大原因。
    第一,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对以后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恒久作用。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时候,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大致同时确立起来。我国有学者称这是一个创造了“元典”的时代,“一个民族的中心价值大体是在这一阶段定型的,而这些价值对该民族此后的发展则起着范畴的作用。”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推古验今(资料图 图源网络)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相隔千山万水,但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各地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这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
    那些没有实现超越突破的古文明,如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虽规模宏大,但都难以摆脱灭绝的命运,成为文化的化石。而这些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
    第二,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性是基本不变的。
    
    人性是基本不变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我们读一些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的时候,描写的都是已经过去很多年的人和事,却依然能深深地感动、激励、影响着我们,以及后来的人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名著描写的都是人性,而且写的非常成功。现在的环境和当时不一样了,但是人性中的美丑善恶、悲欢离合、光明阴暗都是一样的,是基本不变的。
    作家金庸曾在小说后记中写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等社会的行为模式,经常随着时代而改变,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变动却十分缓慢。三千年前《诗经》中的欢悦、哀伤、怀念、悲苦,与今日人们的感情仍是并无重大分别。”“父母子女兄弟间的亲情、纯真的友谊、爱情、正义感、仁善、勇于助人、为社会献身等等感情与品德,相信今后还是长期的为人们所赞美,这似乎不是任何政治理论、经济制度、社会改革、宗教信仰等所能代替的。”
    “我写小说,旨在刻画个人,抒写人性中的喜怒悲欢。小说不映射什么,如果有所斥责,那是人性中卑污阴暗的品质。政治观点、社会上的流行观念世事变迁,人性却变动极少。”
    第三,如果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话,历史中有很多和现在相似的东西、规律性的东西,可以用于今天做人治事应物的依据、借鉴、检验。
    
    读史使人明智(资料图 图源网络)
    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科学家牛顿说:“我之所以看得比别人远一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唐太宗李世民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史的车轮虽然在不断前进,一刻不停,但是很多人事物,现象变了,本质没变;名称变了,内容没变;技术变了,规律没变;枝节变了,根本没变。《旧约·传道书》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我们并不否认现在和未来需要不断的发现与创新,但是也需要重视对历史和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事实上我们遇到的很多经验教训历史上早就有过,举一反三就能找到相通之处,而且也可以帮助、启发、促进人们的发现与创新。不忘来时路才能找到梦归处。中华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代代后人“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在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艰苦恶劣的情况下,苦心励志、呕心沥血、德智并举、身教言传,甚至不惜以身殉道,总结、创造、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地珍惜和发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