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格物致知 >

欲壑难填滋恶行:莫让贪欲成为你的人生负担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宋立林 王晶 参加讨论

    文/宋立林 王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曾经写过一则寓言故事——《蝜蝂传》,刻画了一个因贪得无厌而自取灭亡的小虫蝜蝂的形象:
    
    柳宗元(资料图 图源网络)
    蝜蝂是一种喜欢背负东西的小虫。在路上无论遇到什么东西,它就抓过来放到背上。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以致行动艰难,即便如此,它还是不断地捡拾背负。因为它的背部不光滑,所以东西也不容易掉下来。东西越积越多,终致把自己压倒在地,动弹不得。有人可怜它,帮它把东西拿掉。可是一旦能够重新走路,它就故态复萌,贪取如故。而且,这种小虫子还喜欢爬高,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止,以致最后跌落摔死。
    生命不息,贪婪不止,葬身欲海,自取灭亡,这就是“蝜蝂”的宿命!贪婪者,必然会因贪婪而死。见到钱财就捞一把,见到利益就不放过,丝毫不知收敛,胃口越撑越大。殊不知,过多的贪欲已经成为人生的负担。“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变本加厉地攫取财富,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人世间的贪婪之徒,不正似蝜蝂一样可悲吗?
    
    人世间的贪婪之徒正似蝜蝂一样可悲(资料图 图源网络)
    欲望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于欲望,既不主张放纵,也不主张禁绝,而是强调对欲望要有所节制。
    毫无疑问,基本的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告子说:“食、色,性也。”《礼记》也记载孔子之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儒家看来,让百姓“足食”,使其“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是为政最起码的要求。这说明,对于人的基本需求的合理性,中国古代文化是持肯定态度的。只不过儒家强调的是饮食需求与男女之爱等欲望,都应该限制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就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对于更高层次的欲求,儒家也持相当开明的态度。比如,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并坦率地表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说,假如能够用正当手段获取财富,那么即使从事一些微贱的工作,我也愿意去做。向往财富、厌恶贫穷,属于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所以,孔子强调为政者应该首先做到“富之”,让百姓得到充裕的生活条件。孟子甚至认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民众的正当欲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天意,因此对民众的基本欲求,为政者首先要予以满足。
    
    对于人的基本需求,儒家是持开明态度的(资料图 图源网络)
    当然,欲望的追求如果毫无节制的话,就会引起无休止的争斗。荀子曾经指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意思是说,每个人天生都有欲望,有欲望却不能满足,那么他就不能无所求,去追求又没有一个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执。争夺就会引起社会动荡,最终使社会陷入困境。
    因此,所有的欲求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要以仁义、礼法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不伤廉败德,不违法乱纪。所以,孔子一方面讲“富”可“求”,追求财富,天经地义;另一方面又强调“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不能违背道义原则去谋求利益。
    
    欲求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古人要强调节制欲望?因为人内心的贪欲就是一个无底洞,“欲壑难填”。
    明代的朱载堉有一首《山坡羊·十不足》的小曲,对“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贪婪心态,描摹得更是细致入微: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朱载堉是朱元璋第九世孙,是郑王世子,皇室贵胄,但因皇族内讧,其父无辜获罪,他在郑王府外筑土屋独居19年。他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切肤刻骨的体会,因而对贪婪者的心理状态才能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
    
    《中华传统八德诠释丛书》书影
    节选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廉德诠解》,中国方正出版社授权发布,版权归出版社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