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正蒙学堂 >

善学者必善读 孟子读书精神四种

http://www.newdu.com 2017-12-05 腾讯儒学 唐东辉 参加讨论

    文/唐东辉
    孟子是儒学大师,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如何读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四点:
    
    孟子对于读书的四点见解(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由博返约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是为了在融会贯通之后,回到简约地述说大义中去。”
    “博学”是人们比较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详说”也一直被视为有学问的标志。但孟子认为,仅仅做到“博学”与“详说”是不够的,真正善于读书的人,应该是既能博学多闻又能融会贯通,既能详细解说又能回归简约。
    只有将复杂的知识与学问,抽丝剥茧,抓住其简明精要之处,才能达到由博返约的境界。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读书法叫做“厚薄法”,他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将每一个概念与定理都追根溯源,详尽分析;第二步则是“由厚到薄”,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归纳本质。这可说是孟子“由博返读”读书法的现代版。
    
    由博返约(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知人论世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
    孟子说:“吟诵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这怎么行呢?而要了解他们的为人,就要讨论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
    俗话说,文如其人,我们固然可以通过作品想见作者的为人,但如果我们要透彻了解一部作品的真义,则必须借助于作者所处的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像顾城著名的短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如果我们不了解顾城经历了文革极左时期,以及这一经历给他造成的伤害,那我们是无法深刻理解诗中的“黑夜”与“黑色的眼睛”的,更无法震撼于一颗受伤的心灵仍在黑夜中倔强地寻找光明的执着。
    
    知人论世(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以意逆志
    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孟子说:“解说《诗》的人,不要拘泥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样才能得到诗作的真正含义。”
    以意逆志有两解:
    一是指不能断章取义,而应该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确定辞句的“本意”。孟子举例说,《诗经·大雅·云汉》一诗中说,“周余黎民,靡有孑遗”,并不是说周地的人都灭绝了,而是形容大旱导致的饥馑之严重,如果“以文害辞,以辞害意”,认为周地的人都死绝了,那岂不成笑话了。
    一是指“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见朱自清《诗言志辨·比兴》),即通过自己在阅读作品时的切身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每个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都有自己的“前见”,即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背景与意识结构,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读。
    作者写作,当然有自己的“本意”,这是读者应当尽力去把握的;但读者阅读,也有自己的“前见”,以致在阅读过程中与“本意”发生偏差。但这种偏差,恰恰生成了作品的无限含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意逆志(资料图 图源网络)
    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孟子之所以不尽信《书》,是以他对《尚书·武成》篇的理解为依据的。他说,他对记载武王伐纣经过的《武成》篇,所取的不过两三策罢了。因为,“仁人无敌于天下”(《孟子·尽心下》),以周武王那样的至仁之人讨伐商纣王那样的至不仁之人,怎么会激战到血流漂杵那种惨烈程度呢?
    后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不再特指《尚书》一书,而是泛指所有的书籍,成为现在常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意指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盲目迷信书本。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怀疑,才能促进学问的发展与进步。
    阳明就是怀疑朱子向外求理的格物论,所以才有著名的“龙场悟道”,最后提出“致良知”,促进了理学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